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乱世栋梁 > 第一百六十六章 本质(续)

乱世栋梁 第一百六十六章 本质(续)

作者:米糕羊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0 23:02:33

第一百六十六章 本质(续)

梁森和杨氏做了近二十年的夫妻,杨氏平日里,很少说起关于皇帝的话题,如今所说,让梁森颇为震惊。

因为杨氏的话,触碰了他一直在想,却又有些回避的区域。

“陛下是个好人,是个奇才,有很强的能力和手段,所以,有很强的自信。”杨氏当做没看见梁森的表情,缓缓说着。

“他若在时,绝不会做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事情,所以,只要他活着,你,武公、彭公等元从故旧,就能悠哉悠哉过日子,共富贵。”

“毕竟,共患难的交情在那里。”

“可一旦他先走了,你们怎么办?如何与新君相处?”

“陛下肯定优先考虑新君能否坐稳位置,但又想你们能有善终。”

“然而开国勋臣和新君,本来就难相处,稍有不慎,就是你死我活的局面,这几百年来的教训,还不够多么?”

杨氏出身官宦人家,所以见识和寻常民女有所不同,梁森叹了口气:

“我知道,我知道,所以,无论陛下怎么安排,我都会服从,不会有一丝犹豫,不会有一点怨言。”

楚国建国后,梁森似乎沉寂了,虽然不能说被皇帝疏远,但很少领兵出征,更多的是扮演“看家人”的角色。

皇后之兄黄?也是如此,而武祥若不是成了皇太子的丈人,有了此次领军出征的机会,大概也会和梁森一样,依旧留守国内。

彭均其实也差不多,不过此次出击洛阳,倒是有了施展拳脚的机会。

这一切的后面,其实有一个原因,梁森不需要杨氏提醒,自己已经想出来了。

李笠并不是忘了他们这些“老伙计”,也不是不能共富贵,之所以如此安排,有各种原因。

但最根本的原因,是为了以后着想。

杨氏说得对,开国勋臣,如何与第二代的皇帝相处,是很微妙的事情。

李笠肯定不想看到自己走了之后,儿子和老伙计们发生冲突,水火不相容,所以,才有了一些一系列的布置。

但是,这些布置需要时间来完善,所以杨氏才会关注李笠的身体健康。

新君将来能否坐稳皇位,勋臣能否为新君所容,新君和勋臣们能否共存,一系列问题,最终还在李笠的寿命长短与否。

如果李笠有充足的时间来完善布局,皇位的传承会顺畅,新君即位后,政局才会稳,勋臣们和新君,才能共存。

如果李笠在位时间短,那么,新君即位后,血腥的清算,难免发生。

届时,首当其冲的,就是他们这些开国勋臣。

“陛下这些年打的打仗,舍我们不用,用其他人挑大梁,首先是收拢人心,毕竟,楚国不能仅仅是鄱阳人、徐州人的楚国。”

梁森轻声说着,让夫人知道,其实自己是仔细琢磨过的。

“但是,要用官位、爵位收拢人心,总不能白给,那就得给对方立功的机会,所以,这些年来,当年梁国各派系的武官,都有了建功立业的机会。”

“他们和部下,以及许多将士,在陛下的指挥下,不断打胜仗、立军功,以此加官进爵,分田地,心,自然就向新朝靠拢。”

“而我们几个,在陛下御驾亲征期间,留守后方,即是稳定人心,也是以防万一,万一陛下出征途中有不测,我们,可以辅佐太子登基,稳住局面。”

“所以,太子的舅舅一直沉寂,原因就在此。”梁森接过杨氏斟来的茶,一饮而尽,接着说。

“若陛下出了意外,太子仓促即位,虽然有我们几个元从扶持,且皇后成了太后,也能镇得住我们几个,但新君总得有舅舅来做依靠。”

“这是陛下对我们几个的掣肘,但是,陛下也要提防外戚。”

“所以太子的舅舅现在就必须沉寂,免得将来外戚把持朝政、架空新君,届时,我们几个老伙计可对抗不了。”

“然后,还让太子娶了武公的女儿,如此一来,一旦陛下出了意外,太子即位,双外戚相互掣肘,至少,太子就有了更多的周旋空间。”

“那么,陛下‘以防万一’的布局,近期来看,就是让我们这些元从班底,抗衡其他文武官员,保太子坐稳皇位。”

“然后,外戚和我们这些元从相互掣肘,两家外戚,又相互掣肘。”

“而我,因为弟弟梁淼和宗王李昕关系不错,所以,又能以宗王加勋臣的组合,掣肘两家外戚。”

“既然梁淼要受重用,那么,我这个当兄长的,就要沉寂些,不然梁家兄弟在朝中如日中天,反倒会树大招风。”

杨氏静静的听梁森分析时局,她发现枕边人果然是外表粗、内心细,梁森继续说着:

“所以,陛下设计了一个复杂的制衡局面,来保证自己一旦出意外,太子仓促即位后,国内政局不会失控,权力平衡能够维持下去。”

“这是一个很精密、复杂的机器,但是,陛下常说,越复杂、零件越多的机器,就越容易出问题。”

“所以,我认为,越复杂的制衡,其实越容易失衡。”

梁森虽然小时候没条件读书识字,但是在李笠的督促下,“亡羊补牢”,又读了许多史书,听人讲解,知道了许多历史故事。

以及经验教训,现在举例:

“晋武帝司马炎,知道自己儿子脑子不好使,于是为了让儿子将来坐稳江山,殚精竭虑,设计了一个复杂的权力制衡局面。”

“用各地的出镇宗王,拱卫皇帝、制衡中枢,而中枢,则是外戚、辅政大臣相互掣肘。”

“然后,外戚还分两家,即辅政的杨家(太后一族),以及皇后贾南风的贾家,相互掣肘。”

梁森说到这里,叹了口气:“然而,看上去几乎完美的制衡,其实,轻而易举就破了。”

“为什么呢?”杨氏明知故问,梁森回答:“因为,再好的制度,以及制衡布局,都是要人来运行的,而人,是非理性的。”

“理性?这个词,是陛下常说的吧?”杨氏又问,对梁森的见识,有些诧异,她没想到梁森真的想到很多。

梁森回答:“对,是陛下常说的理性,制度的正常运转,以理性为前提,而维持制度运转的人,是非理性的。”

“所以,任何依靠人来执行的制度,都会因为人的非理性,出现问题。”

“晋武帝留下的多重制衡,就是因为外戚、宗室各怀心思,而一步步崩溃的。”

“如今,皇太子本身并没有问题,不会被人轻易操纵,所以,陛下自己设计出来的权力制衡体系,若崩溃,更大概率是由新君引起。”

“历朝历代,那么多辅政大臣被新君干掉,就是个最好的例子,毕竟新君不干掉辅政大臣,极易被废立,甚至会被取而代之。”

“陛下不想看到我们这些老伙计,有这种下场,所以提前布局了。”

“现在,陛下不过于重用我们,是想让我们如同入鞘的刀,默默放在刀架上,好吃好喝供着,但轻易不用。”

“无论将来太子是仓促继位也好,还是从容即位也罢,如果需要重用我们这些人,他自会拔刀出鞘,如果他不想用...”

“我们就默默的留在刀鞘里,留在刀架上,做个富家翁,因为威胁不到新君,新君就不会赶尽杀绝,我们得善终的几率,就大一些。”

说着说着,梁森有些唏嘘。

李笠当年说过“共富贵”,迄今未忘,不停地提携他们,给他们指点迷津,带着他们办产业赚大钱。

让他们不需要贪污受贿,搜刮民脂民膏,也能日入斗金,衣食无忧,尽情享受。

为了以防万一(李笠先走一步),李笠还默默布局,以暂时冷落(相对而言)老伙计为代价,换得将来新君即位后,他们有机会善终。

李笠依旧念着当初的誓言,让梁森感激不已,所以,李笠让他做什么,怎么安排他,他都不会犹豫,不会有怨言。

“陛下是个好人。”杨氏再次重申,“但是,这样的布局,其实还是不稳。”

“无非是走老路,但老路走不通。”

“所以,陛下才投入那么多人力物力,办学校,用科举考试选官,又办各级军校,给皇太子培养班底,要走出一条新路。”

“这需要时间来完善,如果,时间充裕,新君将来从容即位,可以依靠科举出身官僚施政,依靠军校同学、军校生抓住军权,那么...”

“新君就不用过度依靠外戚、宗室、勋贵来坐稳江山,避免相互猜忌...”

“这就是陛下的长期布局,图的是外戚、宗室、勋贵,都能与皇帝融洽相处,不要再走回老路,宗室相互残杀,外戚、勋贵间杀得血流成河,杀到最后,江山也丢了。”

“所以,妾才关心,陛下的身体健康与否。”杨氏说到最后,再次强调自己的顾虑,“这才是最关键的。”

梁森觉得奇怪:“你是不是听到什么风声,怎么会觉得陛下身体有恙?”

“妾之前入宫,和皇后闲谈。”杨氏轻声说着,声音很低:“皇后言谈间,对陛下夜里过于折腾,有些担心。”

梁森明白了,但摇摇头:“这种事,除了皇后劝,别人都不能说,外人更是不行,这一点,你要记住。”

杨氏却有想法,她当然不会生事,也不可能去惹祸上身,但既然皇帝健康与否,关系自家前途,她不能什么都不做。

皇帝晚上“过于折腾”这种事,外人确实不好说什么。

但杨氏觉得梁森和皇帝毕竟是发小,某些情况下,换个方式来劝,倒是可以的。

她很快有了主意,看着梁森,笑吟吟的说:“大郎常年在外地任职,虽然有芸娘陪伴,但她也要照顾孩子...大郎也该多纳一个妾了。”

芸娘是梁森的小妾,当年是杨氏张罗着收的,正在喝茶的梁森,听了杨氏的话,差点把喝到嘴里的茶喷出来。

纳、纳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