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乱世栋梁 > 第一百七十七章人才

乱世栋梁 第一百七十七章人才

作者:米糕羊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0 23:02:33

第一百七十七章人才

入夜,洛阳城内各军营里火光闪烁,时不时有歌声响起,随着夜风,飘入李笠的耳朵中。

他放下笔,身子后仰,靠着椅子的靠背,侧耳倾听起来。

因为行辕距离军营很近,而歌声来自于无数人的合唱,所以他能勉强听清楚歌词:

“新买五尺刀,悬著中梁柱。”

“一日三摩娑,剧于十五女。”

这是梁国乐府“汇编”的鼓角横吹曲《琅琊王》,为乐府诗歌之一。

说的是主人公新得一把五尺宝刀,悬挂于房梁中柱,整日爱不释手,反复抚摩,对宝刀的喜爱,远远超过了对十五岁女郎的爱。

“来一首,来一首!!”

呼喊声起,那是唱完《琅琊王》的队伍,向歌赛对手发出挑战。

这就是军中如今十分流行的一种娱乐方式:拉歌。

即唱歌比赛,一方唱完,要求另一方“来一首”。

这样的比赛,是强化军队凝聚力、组织度的好办法,可以让兵卒们感受到“同袍之谊”,对所属队伍有归属感。

片刻,歌声响起:“慕容攀墙视,吴军无边岸。我身分自当,枉杀墙外汉。”

歌声毕,先前一方喊起来:“还有二首!”

于是,继续:“慕容愁愤愤,烧香作佛会。愿作墙里燕,高飞出墙外。”

“慕容出墙望,吴军无边岸。咄我臣诸佐,此事可惋叹。”

“好!!”喝彩之后,是如潮的掌声。

这是鼓角横吹曲《慕容垂》,说的是燕国名将慕容垂。

李笠随后想起这《慕容垂》歌词之后的时代背景。

晋、秦淝水之战,秦军溃败,随后秦国内部开始瓦解,之前被秦国灭国的燕国宗室慕容垂,趁机拉起队伍复国,攻打河北要地邺城。

并筑新兴城,作为攻城大军的后方堡垒。

而晋国赢得淝水之战后,锐意进取,想趁着秦国自顾不暇,乘机开拓中原。

晋廷得了邺城秦军守将的求援,派兵北上,兵锋直指邺城。

晋军主帅,为北府兵大将刘牢之。

攻邺不下的慕容垂,得知晋军逼近,抵达枋头,便收缩兵力迎战。

于是,《慕容垂》第一首,描写的是慕容垂得知晋军逼近,吓得躲在新兴城里,不敢出战。

以汉人附庸军去和晋军对抗,如此来,即便己方败了,死的也是汉人。

第二首,描写慕容垂突围无计时,烧香拜佛祈求神灵的护佑,此时,新兴城被晋军围住,困守新兴城的燕军,如同“墙中燕”。

第三首,描写慕容垂在城头看着城外晋军无边无际,对臣僚叹息走投无路、无计可施的神态。

这三首诗歌,是以南朝视角来描写慕容垂,这个视角下的慕容垂,是一个困守孤城、走投无路的瓮中之鳖。

但很遗憾,历史上的这场大战,最后结果,是晋军惨败。

毕竟,慕容垂是南北朝时期第一名将的“热门候选”,刘牢之虽然是北府兵大将,真打不过慕容垂。

这一场仗,已经作为战例之一,选编入军校的教材。

而军中将士在学唱《慕容垂》这鼓角横吹曲时,军司们会大概讲解时代背景下,晋、燕两军交战的过程。

最关键的战斗,是典型的“以退为进”:

慕容垂率兵离开新兴城北上,刘牢之率军追击,燕军很快“溃败”,辎重丢得到处都是,于是引发晋军将士的哄抢,阵型大乱。

慕容垂随即挥师反扑,晋军溃败,刘牢之仅以身免。

楚军之中,每当军司、军士教兵卒们唱歌时,都会向兵卒们讲解歌曲的时代背景。

诸如《慕容垂》这类历史背景鲜明的歌,还会讲解相关的战例。

以此让兵卒们明白,作战时,己方追击溃散敌军之际,一旦哄抢对方散落的辎重、布帛、金银财宝,会有什么后果。

与此同时,在训练间隙,军司、军士们会根据军校的教材,挑选一些经典战例,向兵卒们讲解。

目的就是让兵卒们明白一些“常见兵法”,诸如诈败诱敌、围三缺一、金蝉脱壳、声东击西等等。

从整体上,提升兵卒的战术水准,哪怕提升的只是一点点,这也是巨大的进步。

如此练兵,明显区别于之前任何一个国家的军队。

这就是李笠的建军原则:专业的团队,各个成员必须具备专业素养,以及应有的待遇保障。

所以只有他的军队,才会绝不拖欠军饷、犒赏,才会对兵卒进行文化教育,在训练间隙,开设文化课,让兵卒们学识字,学算数,学一些常识。

并且以故事会的方式,组织兵卒们听“先生”进行战术、战役讲解。

只有他的军队,明令禁止用侮辱性的手段来“执行军法”;只有他的军队,是用军士管兵,军司管军法,避免兵卒沦为将领的奴隶。

军营生活丰富多彩,有故事会,有唱歌会,还有各类比赛,至少每个兵卒,都会被当做“人”来对待。

这些兵,都会具备过硬的军事技能,具备基本的战术思维,装备精良,待遇有保障。

不是南朝传统军队——羸兵构成的鱼腩军队。

他的军队,无论从训练强度、武备、作战方式以及组织结构上,愈发有别于旧时代的各**队,所以打胜仗的概率大,没什么奇怪的。

薛月嫦入内,见李笠坐着,手里拿着一本书做扇,不停地扇,赶紧拿起一个团扇,坐到李笠身边扇风:“怎么不唤妾来扇风呢?”

“啊,听唱歌听入神,忘了。”李笠笑起来,将手中的书放到案上。

薛月嫦瞥见书案上堆积起来的“报告”,问:“这是..思想工作汇报?”

“对,有不少呢,这几日不会闲得无事了。”李笠点点头,接过薛月嫦递来的茶,“我得多看看,了解一下基层军官的情况。”

薛月嫦想说能不能让别人效劳,但还是没说出口。

李笠看出来了,自问自答:“光靠科举来选拔寒族人才,始终是慢了些,如何才能避免士族卷土重来、把持官场?”

“当然是要开辟另一条人才选拔通道,以此选拔官吏,作为科举的补充。”

“对吏的培训、选任,是其一,让‘吏’这个群体有上升的通道,构成各级官府的事务官吏。”

“此外,军队这个人才库,可不能闲置了,要知道,论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办事能力,军队中的基层军官,可比那些只会读书的书生、只会办事的吏要强。”

“管理百人、千人,带着这些人去作战、玩命,带着这些人打胜仗,或者撤退、突围,对于能力的要求可不低。”

“军中有文化课,有军校,所以,基层军官的文化水平,至少能有县学那一级,再加以培训,转任文职,能很快上手。”

“千百年来,官场形成了大量的不良风气和规矩,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并避免死灰复燃,就得大量注入‘活水’,军中人才,就是活水。”

“所以我要看基层军官的思想工作汇报,看看他们的归纳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只要合适的...”

李笠说到这里,拿起案上一个厚厚的本子:“就是人才,名字记在这本子里,择机选用,集中培训后,转文职。”

“带起文职队伍,为我在另一个战场上奋战。”

这么一说,薛月嫦明白了,但还有疑问:“如今那些世家高门,都被三郎弄得服服帖帖,为何三郎还是不放心?”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的寿命是有限的,而许多世家高门,延续了数百年,他们可以等,可以有很多办法卷土重来。”

“可以是与皇室联姻,可以是利益交换,总是有办法的。”

李笠说完,笑起来。

“他们糊弄不了我,等我死了,可以糊弄我的儿孙不是?我不会给他们这种机会。”

“无论是军转文官也好,吏选文官也罢,他们都是寒族或平民出身,在官场上天生就和士族有利益冲突。”

“加上科举入仕的寒族子弟,只要这些人动作够快,我在位期间,就占据官场主流,构成各级管理人才库,能文能武,让新君有充足的选择。”

“不同群体之间根本利益的对抗,那可是势同水火,士族们还有办法来死灰复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