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乱世栋梁 > 第一百九十六章 信心(续)

乱世栋梁 第一百九十六章 信心(续)

作者:米糕羊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0 23:02:33

第一百九十六章 信心(续)

盛夏,烈日当空,酷热难耐,汗流浃背的李笠,看着眼前一望无际的稻田,看着田里似黄非黄、似青非青的禾苗,有些担心。

自入夏以来,雨没下多少,经常大晴天,亦或是多云天气,已经持续了两个多月,眼见着旱情严峻,李笠哪里还坐得住。

再这么下去,河水水位大幅下降,各地缺水灌溉的农田,必然有大量禾苗枯死,到了秋天,收获的只有绝望,而不是粮食。

种地的农民没了收成,日子过不下去,要么饿死,要么逃亡。

若旱情严重,灾区就会出现大量流民,届时遍地干柴,只需一个火星就能点燃。

李笠可不想自己治下发生这种事,于是一直在郡内巡察,看看各地的抗旱情况如何。

巡察的结果,总体而言是‘暂无大碍’。

因为去年一年,郡内各地兴修水利设施,加上南北鄱水流域水量充裕,所以各地现有或者刚建好的堰坝都多多少少蓄了水。

南北鄱水上新建的各级堰坝,也正好将河流变成‘阶梯水库’,现在正好可以派上用场。

但是,光有‘出’没有‘入’,迟早会见底,李笠不清楚这旱情会持续多久,所以十分担心。

因为农民是看天吃饭,一年忙到头,如果秋天收成不好,收入低于成本,当年就会负债累累。

许多农民春天时要先借钱,才能买种子耕种,期间日常生活之中急需用钱,又得借钱。

到了秋天,收入要拿来还债,扣去各种成本,剩下的粮食才是自己的。

所以,一旦旱情明显影响收成,年底,会有很多农民破产,土地被债主收走,进而导致官府的‘税基’流失。

李笠自己吃过苦,所以不希望看到百姓流离失所,但下不下雨他说了不算,只能看天。

临时从附近村落叫来的几个农民,局促不安的候在旁边,李笠让吏员请他们过来,然后一起站在大树下聊天。

“我家在彭蠡湖边,打渔的,不怕水会干,就怕日头毒。”

李笠的开场白,根本就没有一丝官威,说的是地道鄱阳话,几个农民听了一愣,随即觉得这个年轻的大官很亲切。

感觉不是高高在上的父母官,而是邻村来串门的后生,于是没有那么紧张了。

李笠接着说:“可种田就不行了,没有水,庄稼就受不了。”

“我看看这沟渠的水倒是挺多,只是万一,接下来还是不下雨,堰里蓄的水,能撑多久?”

一名年长的农民回答:“府君,堰里的水,若一直不下雨,至少能撑上一个月。”

“一个月?那还是不下雨呢?”

“唉,真要是那样,那就只能认命了。”老农一脸认命的表情,其他人也都默默点头。

李笠又问:“那么,你们年初借的钱,万一年底还不上,如何是好?”

“府君,我们借钱时,借契写清楚了,若因为歉收,还不完本、息,可以等到来年秋天,一并还了,不利滚利。”

“若如此,来年春耕,你们借钱,利息莫不是要增加?”

“不,利息一样,毕竟不在官府那里写借契,就是不算数的,如今我们这里,放债的只有两家,定好了利息,是不能变的。”

这就是所谓的“专营”,一个地区,只有一到数家商号可以放债,李笠想了解的就是这些商号,到底有没有按规定的低息放债。

他巡察了很多地方,和当地农民交谈,所听到的说法,都是各地‘专营’的商号遵守规定放债。

如此一来,农民的抗灾能力,勉强上升了一点。

自古以来,放高利贷都是土地兼并的最佳手段,上至权贵,下至各地土财主,放高利贷的目的除了敛财,就是兼并田产。

每到灾年,就是土地兼并的大好时节,无数看天吃饭的农民因为粮食歉收、绝收,无以为继,只能借钱粮度日。

有了债务,就如同脖子上套了吊索,迟早要利滚利,倾家荡产。

正所谓“欠债还钱、天经地义”,肯定有人会质疑:你借钱的时候,怎么不嫌利息高?要还钱的时候,就有脸喊不公平?

公平,很公平,农民向大户借高利贷是没得选,现在李三郎拿刀顶着大户胸膛,‘建议’大户低息放债,大户也没得选。

弱肉强食,物竞天择,很公平嘛!

李笠能打仗,有兵,有狐朋狗友捧场,所以现在鄱阳郡的‘债务专营’实行得不错。

那些不听话的,已经全家整整齐齐了。

李笠收回思绪,看着眼前这几位淳朴的农民,听对方絮絮叨叨说着家长里短,脸上时不时洋溢着笑容。

他可以听得出,这一年来的变化,让这几位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

百姓对改善生活有了信心,李笠作为地方官,也有了信心。

待得农民离去,李笠不急着走,召见在这地区贩盐的某商号掌柜。

黄家商号的掌柜。

开赌档的黄大车及儿子们,如今已转行,办商号做‘专营’,其中之一就是贩盐。

自古以来,贩盐就是暴利,李笠让妻家捧这饭碗,已经算是仁至义尽了。

此刻,面对李笠的询问,掌柜毕恭毕敬回答:“府君,鄙号今年的销量,比起去年同期增加了六成。”

李笠问:“这些买盐的人,有没有私下里转卖?”

“不可能的,周边地区都划好范围,别家专营,哪里容许他们私下贩卖。”

“也就是说,这里的人口,比去年增加了将近六成?”

“小人以为,差不多。”

“可是官府那里,编户数没增加多少。”李笠此问,有质疑地方官吏统计人口户籍不到位的意思。

这年头,人口统计很难做到准确,但从盐的销量上,大概可以估算出一个粗略的数字,毕竟这玩意不能当饭吃,却又必不可少。

“府君,增加的人,也许是雇来开荒的青壮,秋后是要回去的,来年开春再来,所以入不得户籍,算不得隐瞒。”

这是暗中帮地方官吏开脱,李笠闻言瞥了一眼对方:“你倒是会体谅人呐。”

掌柜干笑着,丝毫不惊慌。

李府君是什么人?毕竟是黄家女婿嘛,怎么会为难自家人呢?

买卖人,八面玲珑是必备技能,李笠不想纠结这个问题,又说:“盐,我方才从一户人家里拿了些,尝了尝,没什么泥沙。”

“这不错,就不知道,往后会不会还这么好。”

“府君放心,鄙号的盐,绝不会掺泥沙。”

“其他商号呢?有没有听说,以次充好?”

“没有,小的未曾听说。”

听没听说,实话不该在这场合说,李笠不过是例行公事。

毕竟黄家商号的食盐销量,以及掌柜、伙计在各地听到的消息,李笠都是知道的。

也就是说,他的耳目很多,所以鄱阳郡内各地的民情,大概能探得大概。

简而言之,形势不是小好,而是大好。

他亲自带兵出击,三两下化解江州危局,让许多人对‘鄱阳明天会更好’的信心大涨,坚定了在鄱阳郡“投资、置业”的决心。

因为战乱被中断将近两个月的商路,通畅后,立刻迎来了‘报复性消费’,各地商贾云集鄱阳,要把被耽搁了两个月的买卖补回来。

所以,即便烈日当空,久旱未雨,李笠目前也只是担心,不至于惊慌失措。

大伙对他有信心,这样就够了,若旱情真的严重,他可以调集更多的人力物力抗旱救灾。

但别处就未必能做到。

李笠看着四周一片烈日暴晒,又有担心涌上心头。

去年,三吴地区雨水少,所以旱情初现,粮食产量明显下降。

今年,江州这边也明显雨水少,恐怕三吴地区的旱情会更严重。

历年,江州、湘州粮食大量输入人口密集的三吴之地,如今,江州、湘州因为各种原因,粮食减产已成定局。

三吴地区因为旱情,粮食缺口增大,朝廷又要大规模用兵,得保证军队的粮食供应。

恐怕到了秋天,天子要为粮食问题焦头烂额了。

两个强邻虎视眈眈,其中一个已经动手趁火打劫,万一另一个也动手,朝廷应对不当,那就麻烦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