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乱世栋梁 > 第二百零八章 势(续)

乱世栋梁 第二百零八章 势(续)

作者:米糕羊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0 23:02:33

第二百零八章 势(续)

小院里,葡萄棚下,赵孟娘和儿子李旿交谈着。

宫女们都在十余步外,棚下只有母子二人,所以李旿说的话,止入赵孟娘耳。

“自古以来,太子不好当,表现过于出色,必然让皇帝起猜忌之心。”

“可若是表现不好,又容易被人弄下来。”

“对于太子而言,如何拿捏好一个度,非常关键,所以,兄长是不可能挂帅出征的,即便父亲有这个意思,母亲也会劝阻。”

李旿所称“母亲”,指的是嫡母,即皇后黄姈,称呼生母赵孟娘为“娘”。

赵孟娘默默听着,这话题十分敏感,但她知道儿子需要一个倾诉对象,所以要听儿子把心里话说出来。

“但是,兄长必须有‘势’,父亲肯定想给兄长造‘势’,那么,让嫡次子挂帅出征,就是不错的选择。”

赵孟娘听到这里,问:“那为何不是庶长子呢?”

李旿是庶长子,听母亲这么一问,回答:“孩儿不能去,去了,就是众矢之的。”

“此话怎讲?”赵孟娘明知故问,李旿回答:“皇帝之位,将来是要传给储君的,但是,皇帝在时,储君不能抢。”

“所以,为了掣肘储君,皇帝一般会扶持另一个皇子,分太子之势。”

“譬如,三国时,吴帝孙权,为了掣肘太子孙和,扶持鲁王孙霸与其相争,鲁王的待遇,竟然和太子没有区别。”

“孙霸仗着父亲的宠爱,生了夺嫡争位之心,纠结党羽,攻击孙和以及东宫僚属。”

“孙和之母王夫人与公主孙鲁班有隙,孙鲁班改嫁全琮,全琮次子全寄为鲁王心腹,于是孙鲁班成日在孙权面前诋毁王夫人,导致王夫人忧惧而亡”

“太子所受宠信日益减损,害怕自己被废除,只能反击,而鲁王图谋太子之位的**更为强烈,拉拢更多的官员为自己呐喊助威,此为二宫之争。”

“虽然孙权禁止太子、鲁王和朝臣往来,但局势开始失控,许多朝臣被卷了进来,进一步引起孙权的猜忌,以至于动刀。”

赵孟娘又问:“孙权猜忌什么?”

李旿回答:“给太子孙和求情的人越多,孙权就越担心孙和对自己形成威胁,认为大臣们都站在太子那边,盼着自己早死。”

“所以,孙和被废为南阳王,迁至外地软禁,太子之位空了,然而坐上去的,不是鲁王孙霸。”

“孙霸,只不过是孙权用来掣肘太子孙和的工具,没有任何可能当太子,当太子被废,孙霸作为凶手,承担着朝野汹汹物议,孙权必须安抚人心。”

“二宫之争,迫使朝臣分为两派,太子一系多有官员因此身亡,现在太子被废,孙权若立孙霸为太子,那么拥护前太子的那么多官员,要不要悉数清除?”

“支持太子孙和的人,多为江东大族,其中包括顾、陆、朱、张四姓。”

“若要彻底清除,牵连极大,吴国必然陷入内乱,为他国所趁。”

“所以,孙权忌惮孙和得人心,将其废了之后,为了安抚江东大族,必然要借孙霸人头一用。”

说到这里,李旿苦笑起来:“历来,被皇帝扶持、掣肘太子的皇子,不过是工具罢了,能有多少个如愿以偿,夺嫡争位成功?”

“即便成功了,不过是步前任太子后尘,父亲肯定又要扶持另一个皇子,来掣肘新太子。”

“就算没有被人取而代之,太子平安等到了皇帝变成‘先帝’,顺利即位,那他即位后,想起自己潜邸时被人欺侮、战战兢兢的日子...”

“会对这个险些挤掉自己的弟弟,有好感么?”

“接下来,率军入关中的主帅,人选大概率是皇子,而这位皇子有了如此大功,就有能力成为掣肘皇太子的人。”

“这种事,庶子不能参合,因为储君之位轮不到庶子来坐,所以,主帅人选一事,孩儿只能装傻了。”

儿子能看得这么远,赵孟娘很欣慰,示意儿子喝茶,自己开口说:“你能看出这一点,不错。”

“你父亲在时,你们兄弟都会平平安安,可将来,新君即位,是福是祸,全看之前你们会不会做人。”

“皇位,不要去想,轮不到你们的,嫡出皇子共四个,哪怕是兄终弟及,也轮不到你们。”

“也不要成为父亲掣肘太子的工具,做这种事必然积怨,等新君即位了,会放过你么?”

“是,皇后明事理,将来若成了太后,也许会给你说句公道话,但能说几次?你要让你的嫡兄弟们觉得,你构不成威胁,日子才能过下去。”

“你父亲,是真的想无论嫡庶,一视同仁,但事实就是嫡庶有别,皇位只有一个,人选必然只在嫡出皇子里选,庶子是不可能有机会的。”

“所以,不要以为父亲对自己好,自己就有机会当太子,那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看上去就在眼前,却永远都摸不着。”

“你们的父亲,始终是要先走一步的,接下来,新君才是决定你们生死的人,这个人,可以是现在的太子,也可能是其同母弟中的某一位。”

“无论是谁,你都不要得罪,实在是受了委屈,也必须忍,不要以为有父亲做主,就可以得理不饶人,父亲可不能护着你们一辈子。”

“寻常人家,嫡庶兄弟若反目成仇,不过是形同陌路,老死不相往来罢了,可天家不同,新君是会杀人泄愤的。”

“我,虽然受你父亲的信任仅次于皇后,但是...”赵孟娘看看左右,确定无人,轻声说:“但是,即便皇后去世,后宫由我执掌,我也不可能成为皇后。”

“若皇后真的先走了,你父亲不会再续弦,所以,你们不要心存侥幸。”

李旿点点头:“娘,孩儿明白的。”

真的明白么?赵孟娘不确定,但事关重大,她总是会适时的提起,以免儿子心存侥幸。

如果皇后“先走了”,李笠是不可能续弦、另立皇后的,这一点赵孟娘很清楚。

不说个人感情,就说现实:另立皇后,新皇后所出皇子,是不是嫡子?

那么先皇后的儿子,还是不是嫡子?

太子该如何自处?旧外戚黄家,姻亲彭家,太子妃的娘家武家,该如何自处?

李笠不可能为了一个续弦,把自己发妻的儿子们、亲家们都干掉,因为这会动摇根基。

所以,皇位只可能是黄姈所出四子有份,这一点毋庸置疑。

如果李笠要扶持一个嫡出皇子来掣肘皇太子,黄姈未必乐意,可若是选庶子来担任这一角色,除了庶长子李旿,其他庶子根本就没资格。

若是这样,赵孟娘就不乐意了:皇位和我儿子又没关系,有你这样把儿子往火坑里推的么?

“娘放心,孩儿知道分寸,之前父亲问时,孩儿只说不知道。”李旿安慰着母亲,这几日是休息日,所以他不用住校,回家小住。

赵孟娘问:“那你有想法么?或者解决的方法?”

“有,只是埋在心里。”

“现在说来给娘听听?”

“好。”

赵孟娘知道儿子有想法,需要找个人倾诉,所以她来担任这个“角色”,免得儿子找别人说,走漏风声,反倒不妙。

李旿的想法,其实很简单,他向母亲分析:

父亲需要势,兄长(皇太子)也需要势,灭周,就是造“势”的最佳机会。

若能达成“虎父无犬子”的结果,那就是最完美的。

但皇太子挂帅,其“势”就会对父亲的“势”造成威胁。

若其他皇子挂帅,又会对皇太子的“势”造成威胁。

这一矛盾,也有解决办法,那就是任命一位既和太子友善,又对皇位无野心(譬如身份为庶出,无缘皇位)的皇子来挂帅。

将来,新君即位,这位皇子就是新君忠诚的左臂右膀,随时可以拿来敲打外臣或者宗室。

赵孟娘觉得这个办法不错,李旿却话锋一转:“刘宋时,文帝刘义隆,任用其弟彭城王刘义康。”

“因为刘义隆的兄长、少帝刘义符被废一事,刘义隆对外臣极其提防,加上自己身体不好,所以对刘义康十分重用。”

“先是出镇荆州要地,后来入朝,录尚书事,独掌朝事,所受信任,无人可及。”

“然而时间一久,刘义隆坐不住了,因为弟弟势大,对皇权构成威胁,而刘义康身边的人,也对皇位有了想法。”

“刘义隆本就心中猜忌,听到风声之后,便杀刘义康亲信,贬刘义康出建康,软禁在江州安成郡。”

“朝臣眼见刘义康为落水狗,体察上意,便纷纷喊打喊杀,指认刘义康谋逆,刘义隆派人一查,不出意外,证据确凿,于是打算其流放岭表广州。”

“此时宋军北伐失利,魏军大举南下,直达长江北岸,刘义隆担心有人拥立刘义康,便派人至安成郡赐死。”

“刘义康不愿服毒自尽,被人用被子捂死。”

李旿说完刘义康的故事,分析:“权力面前,父子尚且相残,遑论兄弟,再得皇帝兄长信任的宗王,只要掌权时间一长,迟早会引起皇兄的猜忌。”

“用宗王,宗王造反;不用宗王,皇权为外臣所夺,自魏晋以来,这样的事情一次次上演,无解。”

赵孟娘见儿子说得这么细,忧虑起来:“那如何是好?这接下来发兵攻周国,要以皇子为帅,但无论是谁为帅,其实都会出问题?”

李旿点点头:“是呀,所以很棘手。”

他有空时经常看史书,看各类私史(私人编撰的史书),所以“见识了”这数百年来围绕皇权而发生的种种事情。

自己又经常动脑筋琢磨,所以想通了一件事:皇权的势弱,才是关键。

天下纷争数百年,无论南北,朝代更替司空见惯,开国皇帝尚且能镇住局面,而二代皇帝则很容易翻船。

去掉各类表象,李旿认为是皇权的弱化,导致一系列难题的出现。

皇权的本质,解释起来有很多内容可讲,李旿觉得用一段话来解释,最直截了当:

皇权的基础是军权,皇权不稳的实质,就是军权不稳。

要想实现皇权(军权)的顺利交接,不能指望新君个个都是天才,只能靠制度来保障。

然而构成制度的是人,人若出了问题,什么制度都是白搭。

所以,利益关联才是最重要的:想让文武官员拥护李家人做皇帝,他们能得到什么好处?

或者说,换一个家族来当皇族,他们的利益会严重受损么?

如果,换皇族对主要利益群体的利益并无太大损害,哪怕一个白痴当皇帝,对于这些群体而言其实都无所谓的。

赵孟娘越听越觉得迷糊:儿子到底想说什么?

“父亲有许多儿子,我有许多弟弟。”李旿轻声说着,“但是,我的弟弟们,许多并不是人。”

“啊?你可不能乱说话!!”赵孟娘急起来,“这话要是传到你父亲耳中...”

“娘,我的一些弟弟,是各项制度啊。”李旿笑起来,“制度不会威胁皇太子的地位,却能保障皇太子继位后坐稳位置。”

赵孟娘还是听不懂,李旿继续说:

“皇权的根本在于军权,所以,皇太子一般不挂帅出征,是因为军权容不得皇太子提前去拿。”

“新君即位,坐不稳江山,无非是军权旁落,新君要么指挥不动带兵勋贵,要么军权被权臣夺了。”

“国朝以群相取代独相,以八座尚书替代尚书令,这分摊相权、避免录尚书事之人架空皇帝的办法,其实也可以用在军权上。”

赵孟娘愈发听不懂:“莫非打仗也得几个主帅开会投票定策略?”

“是,也不是。”李旿越说越兴奋,他有一肚子想法憋着,却不敢找人倾诉,如今母亲侧耳倾听,话匣子一打开,就收不住了。

“前线军队主将须得临机决断,才能打胜仗,决策的人多了反倒误事,也不能事事请示后方。”“但是,运筹帷幄,可以来个集体决策!”

“以当前的行军制来说,行军编制因事而设,事毕取消,无论是行军都督,还是行军总督,都要有行军府,设佐官,处理各类军务。”

“那么,在此基础上,加大参谋的权责,以参谋部这一机构,取代行军都督府、总督府的职能....”

这机构和原本的行军府有何区别?

赵孟娘不明白,但听明白儿子的意思。

以发兵平周为例,李旿觉得,可以让皇太子挂帅,但是,实际军务,由行军参谋部负责。

无论是后勤输送、与民政官署的协调、兵马调度、作战计划拟定和修改,以及对战略的调整、占领区的秩序恢复及重建等等,都由参谋部负责。

参谋们负责给出方案,由皇太子选定。

若打了大胜仗,挂名的皇太子,可以获得威望,但这样的威望其实是建立在参谋们厉害的基础上,皇太子的功劳,是“领导有功”。

参谋人选,是皇帝指定,但待选的人,由相应制度来定。

“战事结束,任参谋之人各回本职,或者凭借功劳晋升,一时半会,不容易成为太子党羽。”

所以,一次战役,不会让皇太子有提前染指军权的可能,不会对皇帝形成威胁。

但打了胜仗,皇太子的战绩和威望却有了,毕竟“率军平周”嘛。

如果打了败仗,责任主要由参谋部来担,皇太子声望受损,但也不会损失太大。

赵孟娘听着听着,还是不懂:“这么做,和如今的行军府有何区别?不也是有功主帅拿,有责任佐官来扛?”

李旿摇摇头:“不一样,参谋的任职资格,限定具备军校相应专业的学习经历,以及顺利毕业,如此一来,就不一样了。”

“接受军校教育的各级军官,根据制度内的规则,获得进入各行军参谋部的资格,由此积累军功,晋级。”

“而行军都督、总督,不能把自己的僚佐,引为行军参谋,所以,那些基层军官,不需要特别阿附权贵,就能在体制内有上升途径。”

“一如科举,庶族子弟不需要靠阿附权贵,靠考试,就能入仕当官,他们对于这一制度和皇帝的忠诚,自然要比士族官员强。”

李旿越说越激动,他越来越佩服父亲的“制度建设”,所以自己的主意,也源自于“制度建设”。

“皇太子挂帅,但用参谋部负责实际军务,威望皇太子拿,却无法借此拉拢党羽,父亲的势,兄长的势,都有了。”

“建立在军校专业教育体制上的参谋制,就是父亲的心血,也是父亲的儿子,用这个无法夺位的儿子来掣肘皇太子,不好么?”

“各个小制度,汇成大制度,形成‘势’,获得大量庶族子弟的拥护,那么,李家的‘势’就成了,而这样的势,也能实现父子传承,因为既得利益群体会求稳。”

“若是换个家族,对于久无出头之地的庶族阶层而言,就是极大地变数。”

“谁知道这家族会不会和士族妥协,又来个九品中正制?又重文抑武,设一百多个军号,把庶族文、武之道统统给断了?”

赵孟娘听到这里,颇为惊异:“这主意不错呀,为何不和你父亲说?”

李旿耸耸肩:“若父亲对孩儿大为赞赏,予以重用,大出风头,那不是得罪人么?兄长那边,会不会产生误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