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乱世栋梁 > 第二百一十五章 用途

乱世栋梁 第二百一十五章 用途

作者:米糕羊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0 23:02:33

第二百一十五章 用途

上午,大片大片的雪花,从昏暗的天空中纷纷扬地飘落下来,有些许如同蝴蝶一般乘风而来,撞在房间的玻璃窗上。

谢绪看着窗户上那朵朵雪花,不由得入神。

外面天寒地冻,但房间内点着“地炉”,又烧着炉子,颇为温暖,给人一种温暖如春的感觉。

他的母亲正和姑母说话,因为话题插不上嘴,所以谢绪只能旁听。

谢绪的姑母,为前朝太后,不过,姑母是他父亲的堂妹,关系有些远。

因为当朝皇帝和谢氏是亲家,或许皇帝看在自己女儿的份上,给予谢氏的待遇还是不错的,允许一些亲朋隔三差五来探望谢氏,陪谢氏聊聊天。

谢绪的母亲,就承担着这样的“职责”,也算是族人对这个可怜族亲的一点点帮助。

谢绪陪着母亲入宫,本来纯属多余,但能有机会在宫里露露脸,也是不错的。

两位长辈聊的话题,和他一点关系都没有,他也不感兴趣,故而走神,但如此走神太失礼了,谢绪收回视线,默默的喝起茶来。

茶是好茶,他品得出来,是如今颇为有名的“顾渚紫笋”,产自湖州顾渚山,风味独特,一两值十贯。

在外面邸店买“顾渚紫笋”,得提前订,不是家财万贯,可不能尽情的喝。

以自家的情况,常喝也不是不行,但就要缩减其他方面的开支,譬如,音乐。

谢绪放下茶杯,聆听耳边响起的悦耳曲调。

声音如泉水叮咚,响而不吵,来自一旁的“弹子音乐盒”。

谢绪看向这台如同衣柜般大小的“音乐盒”,百感交集。

这是好乐器,能够自动演奏音乐,平日里下棋、看书、练字,有这一台“音乐盒”在旁边放音乐,那感觉太美妙了。

就是太贵,买的话,真会囊中羞涩。

毕竟,他咬了牙买了架顶级钢琴之后,没有太多余钱来买这“弹子音乐盒”。

而且,要买就不能光买一台,不然,自用和待客用都是一台,会惹人笑话,还不如不买。

但是不买的话,就被人比下去了。

想到这里,谢绪有些烦躁。

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越来越多的人,敢在包括陈郡谢氏等高门甲族面前炫耀排场,而且还是用音乐来炫耀,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要反击,却很难:反击要花钱,花很多的钱。

因为如今在音乐上的排场,不是看家中有多少古琴,古曲谱,而是看钢琴的成色如何。

看弹琴的人,钢琴级别达到多少。

钢琴,以及各类钢琴曲,是最近十几年出现的新玩意,所以高门甲族们讲不了传承,却不得不和那些粗鄙、市侩的寒人“同场竞技”。

要么自己具备出色的技艺,要么家里有好钢琴、高级琴师来撑场面。

好不容易置办了钢琴,请了高级琴师,结果又来了个“管风琴”。

管风琴比钢琴还要复杂,即便是小型的“家用管风琴”,价格也不低,比钢琴还要贵,谢绪想要用管风琴撑起“雅”这个场面,实在是囊中羞涩。

结果,现在又冒出来“弹子音乐盒”,使得他在“雅”这一块撑场面,越来越困难。

按说区区乐器,不至于折了自家门楣,更何况陈郡谢氏的门第,岂是几件器物就能贬损的?

但是一想到那些门第不显的寒人,一个个仗着钱多“耀武扬威”,用各类新式乐器装点门面,谢绪就觉得烦。

明明是下里巴人,却一个个冠冕堂皇,成了阳春白雪。

而本该阳春白雪的士族,相比之下,反倒成了下里巴人。

在这么下去,过得两三代人,人们对士族的仰慕之心,还能剩多少?

谢绪慢慢品茶,茶叶的芬芳,让他的心情缓和下来。

旁边,话题已经转到边塞,他母亲和姑母说起北地塞外的奇闻异事,兴致勃勃。

譬如茶叶畅销,导致过境开封前往北地的茶叶,同比去年增加了三成。

谢绪默默看着姑母,觉得姑母愈发市侩了。

不过,没了子嗣的未亡人、前朝太后,不市侩些,如何熬得住这种实质上是软禁的生活?

谢绪收回视线,看着茶杯,想到一个传言。

据说,十年前,还是梁国时,李皇后生下的是一个儿子,却被说成是女儿。

十年过去,前朝李皇后、当朝公主的长女“萧孟娘”(孟即排行第一的意思,不一定为正式名字),已经长得亭亭玉立。

可次女“萧二娘”,却很少人见过。

但即便那真的是个男孩,又能如何呢?

前朝旧臣、如今的新朝天子,地位很稳,威望很高,兰陵萧氏的天下丢了,就再也拿不回来。

正走神间,谢绪见几名宫女端来大量纸罐,不由得精神一振:这是茶罐啊!

果然,是姑母将一些各地进贡的名茶,赠送给他母亲。

当然,这些进贡的名茶,是皇后送给亲家的,谢氏一个人喝不完,便当做礼物送人。

谢绪看着这些如同竹筒的纸茶罐,看着熟悉的各色包装图案,只觉心跳加速。

都是名茶,一两值几十、上百贯的那种!

用如今流行的纸罐来装,外面的图案十分漂亮,显得别有一番意味。

“如今的茶叶,多以纸罐封装,也不知图的是什么。”谢氏感慨着,对茶叶颇有研究的谢绪来了兴致,给姑母讲解起来:

“纸罐,能保持茶叶干燥,又轻便,所以许多成品茶叶,都是用纸罐包装,每一罐的分量都差不多,茶商们很喜欢用,到货后就直接拿来卖,不用分装,省事。”

“毕竟纸罐轻,若是用瓷罐、陶罐来装,运输时死重太大。”

谢氏还是觉得奇怪:“可纸罐不防水,容易坏。”

谢绪回答:“纸罐茶叶是装箱的,做好箱子的防水即可,至于客人买了之后,是否将茶叶转移到别的茶罐里,那就不关商家的事了。”

一番解释,说明了纸制茶罐的优点,谢氏很快又和谢绪的母亲聊起新的话题。

礼物,自然是不好现在就打开,谢绪看着这些漂亮的纸茶罐,想起了在茶肆论茶时,听到的只言片语。

纸筒,古来有之,用于收容书、画。

而现在,商贾们想出了更多的花样,将纸筒/纸罐作为“包装容器”,不仅用于装茶叶,也用于装各类物品,然后作为成品销售。

所以,有专门的纸筒/纸罐作场,大量制作这些纸制品,产量很大,做出来的各类纸筒/纸罐不愁销路。

但是,对纸筒/纸罐需求很大的一个“客户”,是常人绝对想不到的:军队。

谢绪听到的只言片语,就是军中大量订购某些尺寸的纸筒/纸管,也不知拿来做什么。

反正不是拿来装茶叶。

因为军中订购的纸筒,大的有人脑袋那么粗;小的,又只有人的食指那么细。

数量很多,似乎是以十万计。

所以,许多家有名的纸品作场,因为接了军中的订单,已经将别的订单延期。

谢绪越想越觉得奇怪,官军要这么多纸筒/纸管做什么?

特别是手指粗细的纸筒,能有什么用?

他想到了去年过年时燃放的“爆竹”,那一个个爆竹,也是手指大小。

但“爆竹”不是用纸筒做的,更像是用纸张卷制,谢绪不认为官军如此大费周章,就是为了在战场上以“爆竹”退敌。

又过一会,谢绪和母亲告辞,谢氏休息了一下,转去别处。

先经过琴室,那里琴声不断,是她的孙女在练习弹钢琴。

谢氏停下脚步,听了一会,继续前进。

转了几转,转到一处院子附近。

院子里,时不时有爆竹声响起,谢氏知道这是孙子在点新式爆竹。

新年将至,爆竹声虽然吵,却营造出喜庆气氛,她走进院子,果然看见孙子在忙碌着。

孙子的外祖父也在。

祖孙二人在鱼池边上的凉亭内,分工协作:

李笠坐在胡床上,手中拿着个一指粗的爆竹,少年用香去点火捻。

少年很紧张,因为这爆竹太大了,万一在面前爆炸,可不得了,既会伤到自己,也会伤了外祖父。

所以手在颤抖,总是点不着火捻。

谢氏在一旁看着,有些担心,担心出意外。

少年好不容易把火捻点燃,闪烁的火光映亮他那有些惊慌的脸,李笠却很淡定,从容起身,将爆竹往前方水里扔。

“嘭”的一声闷响,爆竹在水中爆炸,水花四溅。

“好玩,好玩!!”少年欢呼起来,喜形于色,李笠看着小家伙,问:“这次,到你来扔了。”

“啊?”少年有些紧张,支支吾吾:“还是阿翁来扔...”

李笠没有强求,换“项目”。

从带来的长箱子里,拿出一杆火铳。

发火方式为燧发,铳连木托,长五尺,并不算长。

李笠检查了一下,确定没少什么零件,便给外孙展示怎么用火铳射击:

站直身体,双手端着火铳,斜向上。

右手扳开燧发击锤,并把药池的盖子(含击砧)掀起。

然后,拿起一根手指粗细的纸管,用牙将其一端封口纸咬开。

然后把开口的纸管对准开盖的药池,将其中火药倒进去。

纸管分两节,前端一截较短,里面的火药刚好将药池填至三分之二。

李笠合上药池盖子,将火铳竖起,木托着地,铳口向上。

再把空了前一截的纸管咬开,露出第二部分的开口,对准铳管,将纸管塞进去。

并告诉外孙,纸管末端,有一粒弹丸。

他抽出铳管下夹着的长通条,从铳口伸进去,捅了几下,将弹、药压实。

然后放好通条,将火铳平端,瞄准前方,扣动扳机。

击锤猛地“点头”,其前端夹着的燧石击中击砧,顺带着撑开“盖子”,擦碰之际产生的火星落入药池,绽放出火光。

少年只见外祖父面前火光一闪,随后“长杆”前端喷射浓烟和火光,并有“巨响”声起。

他顾不得看这兵器击中了什么,只觉脑袋一片空白,耳朵嗡嗡作响,眼睛有些花。

如此声光效果,对小孩子来说太过于刺激了。

李笠同样也觉得眼花,毕竟药池燃起的火光,就在他眼前闪烁。

但这是小意思,他弯腰问外孙:“想不想试试?”

少年把头摇得如同拨浪鼓,李笠也不强求,按照“操作流程”,用通条给铳管清除残渣,然后进行第二轮装弹。

如此射了几次,少年适应了,胆子也大起来,便开始尝试操作。

因为力气不够,所以火铳是架在凉亭栏杆上。

第一次射击,因为害怕眼前药池绽放的火光,少年扣动扳机前,把头别过去,导致持铳动作变形,铳口大幅偏向一边。

却被李笠挡住,免得偏向太过,射中人。

这一射,自然就射歪了,而且因为动作不规范,少年的右肩被铳托撞得有些疼。

却没放弃,继续操作,又射了几次。

到后面,已经初步适应了,动作也有模有样。

在一旁远远看着的谢氏放了心,没有打扰,掉头离开。

李笠看着对方离开的身影,又看看兴致勃勃“装弹”的外孙。

亡国皇子,王朝末裔,身负国仇家恨,手持火铳,近距离一击,击杀不共戴天的仇人...

这种场景,真是刺激,但他不会让其发生。

不过,另一个版本的刺激场景,必然发生:只是接受了三四个月训练的妇孺,手持火铳,轻松击杀骁勇善战的甲士。

这不是不可能,因为热兵器的特点,就是对个人身体素质的要求极低,手无缚鸡之力的少年,只要会用火铳,就能击杀一个勇冠三军的精锐战兵。

以他为例,他这么多年坚持锻炼,无论是射箭、用槊,还是徒手格斗,都称得上“猛”,不是眼前这个少年可以对抗的。

但是,只要这个少年有一杆火铳,装弹完毕,正面和他对抗,也不会落下风。

除非射歪,否则就是一击命中之后,他中弹之后,不死也残。

前提是装药不能失误,而“纸管定装弹药”,可以简化装弹流程,减少失误。

“砰”的一声,少年以火铳击中前方靶子,高兴得手舞足蹈,李笠看着笑眯眯的外孙,也笑起来。

官府不该把这种武器束之高阁,总有一天,边地的百姓,会有火铳防身。

有了这种武器,套马的汉子,骑马抢劫连老弱妇孺都打不过,以后,真的只能做热情好客的牧民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