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乱世栋梁 > 第二百二十三章 是忠是奸?(续)

乱世栋梁 第二百二十三章 是忠是奸?(续)

作者:米糕羊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0 23:02:33

第二百二十三章 是忠是奸?(续)

乱世栋梁

听涛阁,李笠和祖珽交谈,开场的话题却不是李笠想象的那样:祖珽有一个担心,担心周国在战争中采取断尾求生的策略。

事到如今,朝廷在秋后对周国开战已经算是“不是秘密的秘密”,虽然仗怎么打,和尚书左仆射祖珽无关,但他还是有献言献策的权力。

李笠不动声色,听祖珽分析。

什么是断尾求生?

壁虎的尾巴被人抓住后,它会选择自断尾巴,以求得逃生机会。

而祖珽担心的“断尾求生”,是周国执政宇文护主动放弃长安,将军队、官员及家眷撤往陇右,并尽可能带走能带走的粮草。

如此一来,关中那么多张等着吃饭的嘴,就甩给攻入关中的楚军。

若安置不当,引起大规模的民变或者饥荒,可是件麻烦事。

而且,这些关中百姓之中,到底潜伏着多少周国细作、刺客,那可就不好说了。

祖珽之所以有如此担心,是因为周军已经无法在正面挡住楚军的进攻,要想绝境求生,就只能另辟蹊径。

这样的可能,行军参谋部的参谋们不是没想到,只是思来想去,觉得不太可能出现。

因为政治上这么做,和自杀没区别:对于周国而言,当陕、洛和益、梁相继丢失后,若朝廷放弃长安,撤往陇右,后果就是众叛亲离,不战自溃。

周国之前接连丢失要地,国势已然是日薄西山,让执政的宇文护威望大损。

如果宇文护放弃长安,撤向陇右,以避开楚军兵锋,那么在文武官员以及关陇地区的豪强看来,宇文护已经不行了。

或者说,周国已经不行了,彻底没了指望。

那么,谁先拿到宇文护的人头,或者“护送”周国国主向楚军投降,谁就能在新朝有一个不错的开端。

所以,当周国放弃长安的那一刻,这个朝廷就会人心尽失,哪怕跑到陇右,也待不住。

参谋们认为,宇文护是不可能放弃长安的,哪怕周军确实在正面交战中打不过楚军,宇文护也不能放弃长安。

毕竟,周国是宇文氏的周国,其他文武官员投降楚国,完全可以保住身家性命,日子照过。

而李笠也考虑过这个可能,现在祖珽提起,他觉得此事发生的可能性不大。

若宇文护真的这样做,只有一个可能:对方就只能寄希望于潜伏的刺客,在短时间内刺杀他成功。

他这开国皇帝突然死了,皇太子能稳住局面么?

周国或许还能赌一把楚国爆发内乱,自己才能绝境逢生。

君臣议论了一番,觉得可能性不大,而祖珽其实本意并不是插手军务,而是用一个话题开场,之后,再切入正题:

他特地入见的真正目的,果然是那件案子。

“陛下,要解决这件案子,说难也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

“解决?朕听得你说的是‘解决’这个词。”

“没错,就是解决,如同解决一件事情那般。”

“可这是一件案子。”

“陛下,口说无凭的指控,臣以为并不是案子,而是诬告。”

“祖卿,这话,越州官员可不敢当众向百姓说。”

“陛下,苦主或许真的想要大仇得报,而围观百姓要的当然是杀人偿命、凶手伏法,然而从司法上来说,此案指控口说无凭,查无实据...”

祖珽的意思,就是要把事情解决,因为这根本就不是案件。

既然是解决一件事,而不是“破案”,那办法自然就有讲究。

沿海百姓,有时会受海寇袭扰,天长日久之后心中有不少怨气。

而朝廷大兴海贸,许多纵横沿海海域的船主,平日里亦寇亦民,如今纷纷登堂入室,日子过得愈发有滋有味,百姓们看在眼中,怨气愈发高涨。

所以需要发泄。

这些年来,在检寺、检地、检籍之中利益受损的人们,趁着这个案子引发各方关注,便煽风点火,发泄一下怨气。

也有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意思。

此外,那些船主们必然有仇家,仇家们趁机搞事也不是不可能。

事到如今,事情的真相并不重要,孰是孰非,一时半会也说不清楚,若有司总是纠结这点,只会陷入绝境。

祖珽认为,既然真相是什么并不重要,那么,怎么保障朝廷的利益不受损,就是首要之务。

朝廷必然大兴海贸,当然也包括草原边贸,肯定得任用边地豪强。

这些边地豪强,哪家手上没有几条人命?哪家不是亦民亦寇?

哪家没有几个仇家?

如果,越州的案子,有司屈服于民间舆论,在没有实证的情况下,杀嫌疑人平息民愤,后果就是其他人有样学样,也来个“有仇报仇、有怨报怨”。

如此一来,边地豪强们,还敢给朝廷卖命当官商?

怕不是被仇家针对,最后被有司借人头一用。

若无人做马前卒,朝廷要发展边贸,等同于白手起家,又无法“招安”地头蛇,必然费时费力,事倍功半。

所以,祖珽的建议是:

一,派出大使,连同有司官员,到越州主审此案,以表示朝廷对这件案子的重视。

既然是审案,就要讲证据,让原告和被告当堂对质,并让百姓旁听,对质时,有证据就讲证据,指天发誓没有用。

以此让围观的百姓知道,官府是讲道理的。

二,此案必然会因为“口说无凭”,无法给嫌疑人定罪。

苦主又岂会善罢甘休,必然不住喊冤。

那些煽风点火、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热心人”,也不会就此收手。

祖珽认为这一步不能让,没证据就是没证据,原则一定要坚持,但为了安抚民心,得来软的。

直接给钱粮、土地,不好,首先就会让人觉得官府理亏,其次,若苦主不收,那场面就难看了,而且舆论方面又会被人煽风点火。

所以,主审案件的大使,先到海边举办法事,为当年那些枉死的百姓招魂、超度。

这是立个姿态,随后,号召当地缙绅捐款捐物,建学校。

建学校,目的是方便周围百姓子弟就读,其中包括那些苦主的子弟。

学费就从善款里扣,还包学生的一日两餐。

再招募那几位苦主及其家眷做校工,有一份稳定的收入。

其实缙绅捐不捐款都无所谓,主要是有这个名义后,少府寺可以顺势“参与”,拨款建学、助学,让当地百姓有个盼头:

或许自己子弟读得书,将来科举中选,那就是麻雀变凤凰了。

那么,少府寺怎么就卷款了呢?

祖珽认为,少府寺可以借此表明态度:朝廷发展海贸,不仅仅是为了给国库增收,也是为了改善沿海地区百姓的生活。

那么,主管海贸的少府寺,出资建学、助学,不是名正言顺么?

当然,少府寺拨的款,最后得那被告暗中来付。

也就是让对方知道:有司明白你手不干净,但不打算追究,毕竟是过去的事了。

不过得花钱平事,方便洗白自己。

花钱建学校、捐资助学而不是直接给苦主好处,首先是不能显得官府理亏,其次是免得其他人有样学样,也去公廨击鼓鸣冤,换得好处。

至于缙绅们捐的钱,事后如数退还,当然,要暗中行事。

李笠听到这里,不由得瞥了一眼祖珽:这套路原来如今也有了。

祖珽继续说,第三,让报纸广泛宣传此案的处理过程和结果。

首先从舆论上改变官府的被动局面,让大伙都知道,官府审案讲的是真凭实据,不会听信一面之词,冤枉被告。

其次,让沿海以及边塞的地头蛇们明白,只要把自己的手脚收拾干净,不要授人以柄,给朝廷当鹰犬就必然有保障,不会被朝廷“借头一用”。

还能洗白自己,有个一官半职,子孙干干净净做人。

总而言之,事情的真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保证朝廷的利益,即名声和实惠。

李笠觉得祖珽给出的建议,可行性不错,当能解决此事。

所以,能有个为主分忧的“工具人”,真是省心省事。

他对祖珽如此积极为自己分忧,很满意,当即让祖珽推荐大使人选。

毫无疑问,祖珽可以从推荐人选这件事中获取好处,但李笠就当做是“报酬”,做个顺水人情。

又说了一会,祖珽告退,李笠回想着方才的对话,叹了口气。

高层政治权力斗争时,相关各方面对矛盾,通常讲的不是对错,而是利益。

祖珽的解决办法,就是不关心事实真相,只看如何解决对皇帝最有利,所以解决起来并不难。

可若是换做历史上那些有名的直臣、铮臣,恐怕事情的解决办法,就是另一种方式了:

钦差大臣手持尚方宝剑,深入民间,四处走访,克服万难,慢慢将三十多年前的一场屠村惨案真相找出来。

然后,将凶手逮捕,游街示众,于众目睽睽之下砍头。

苦主大仇得报,哭喊着跪地叩头,直呼“青天在上”,围观百姓欢呼雀跃,为朝廷有如此秉公执法的清官而高兴。

皇帝因为任用好官,为百姓做主,诛杀魑魅魍魉,声望大增。

而那些手不干净的边地豪强,见着案件如此收场,收起给朝廷卖命当鹰犬的心思,继续当亦民亦寇的地头蛇。

你嫌我们脏、嫌我们臭是吧?

行,海贸/边贸什么的,你自己玩吧。

这,是皇帝想要的?

李笠干咳一声,喝茶。

所以政治才被人们认为十分龌龊,而大部分情况下,皇帝想要分辨大臣是忠是奸,并不容易。

譬如祖珽这种大臣,道德底线极低,但才能极高,是忠是奸,完全看皇帝本人是什么样的执政风格。

皇帝需要直臣,祖珽这样的人精就会当直臣,皇帝需要有人当“白手套”,祖珽就会做,当然,前提是白手套不能用过一次就扔。

要驾驭这种人精,可不容易,一不留神反被利用,也不是不可能。

这一点,他的子孙,必须明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