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乱世栋梁 > 第二百六十章 东方露白

乱世栋梁 第二百六十章 东方露白

作者:米糕羊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0 23:02:33

第二百六十章 东方露白

上午,盛大的入城仪式在姑臧城进行,许多百姓聚集在大道两旁,看着远征塞外归来的官军将士入城。

姑臧城小,所以道路狭窄,且路面坑洼,尘土飞扬。

却挡不住人们的热情,路两旁无论平地还是墙头、树上、屋顶,能站人的地方,都站满了人。

男女老少齐刷刷看着入城的官军,议论纷纷,不时喝彩,现场十分热闹。

官军兵马其实昨日就已经抵达城郊,并在城外扎营,今天入城,无非是走个场面。

但是,对于寻常百姓而言,这样的场面依旧不能错过,因为此次官军出征,有许多河西、陇右子弟从军,现在凯旋归来,作为乡亲,他们当然要捧个场。

此时此刻,天上艳阳高照,城里锣鼓喧天、人声鼎沸,披坚执锐的将士走过之后,又有不少垂头丧气的俘虏,慢慢跟着走来。

百姓们看着这些服色、发型异于中原的俘虏,不由得连连惊叹。

果然,官军抓了许多俘虏啊!

官军的赫赫战功,已经传遍大街小巷,突厥东、西两可汗一死一被俘的结果,使得百姓对此次大捷十分感兴趣。

关于战事的各种消息,到处都在传,传来传去,虽然不乏夸大之处,但三个事实是毫无疑问的:

一,一支官军横跨大漠,从幽燕出发,向北横跨大碛,去碛北,然后自东向西奔袭近万里,打得突厥可汗一个触不及防,真是厉害。

二,另一支官军入湟水河谷,自东向西横穿吐谷浑全境,然后出于阗国,横跨大碛,直扑突厥王庭白山。

三,由皇子领军的骑兵,从瓜州鸣沙出发,往西北横跨恐怖的“大患鬼魅碛”,在高昌国地界,击破突厥可汗的大营。

随后千里追击,在乌孙故地、伊丽河谷,活捉逃亡突厥可汗“大腹便便”。

现在,围观官军入城的百姓,就兴致勃勃的议论着这三支军队的三条进军路线。

尤其那“大患鬼魅碛”。

这是一个大碛的别称,光是听名字,就让人觉得毛骨悚然:鬼?魅?

“当然有鬼魅了,你们是没去过啊,当年,我...”

有人现身说法,说起当年自己随着商队横跨“大患鬼魅碛”的经历。

“大患鬼魅碛”,是瓜州西北方向一片大沙碛,据说“括二千里、地无水草”,冬天时,寒风凛冽冻人,夏天时,热风如焚。

无论是哪种风,吹到人身上,人可受不了,很容易发病死亡。

而且...

“而且,那地界可真邪门。”这位‘亲历者’绘声绘色的说着经历,“虽然是白天,但漫天黄沙遮天蔽日,仿佛黄昏,难辨东西,四周怪叫连连,让人瘆得慌。”

“到了晚上,嚯,到处都是飘飘忽忽的火光,仿佛许多人举着火把夜行,远远看去,像是天上繁星落地。”

这时有人好奇:“怎么,晚上有那么多人在大碛里赶路?莫不是白日太晒太热,故而晚上才出行?”

“呵呵,你要是这么想,那多半就出不了大碛了。”亲历者冷笑起来,“大晚上的,荒无人烟的大碛里,怎么会突然有那么多人赶夜路?”

“动动脑子!那些根本就不是人!坟地里晚上不也是有许多火光飘来飘去?你敢过去么?过去了,见到的是人是鬼?”

“啊?”众人闻言大惊失色,哪怕烈日当空,也觉得后背凉飕飕的。

亲历者所说“大患鬼魅碛”的诡异景象,只是大概一想,就让人害怕,遑论亲身经历。

可官军将士就平安横穿“大患鬼魅碛”了。

那亲历者则讲解起来:“当然能过去了,军中是阳刚之气最浓厚的地方,而且厮杀汉杀气重,煞气也重,专克这些魑魅魍魉。”

“这些魑魅魍魉,是大碛里的孤魂野鬼,也就敢欺负落单的商旅,碰到了杀气冲天的军人,躲都来不及。”

话题说开了,又有更多的人参与到议论之中。

河西、陇右地区多有出塞行商讨生活的人,对于塞外各地风情,也多有了解,于是,有人说起那横跨万里来砍突厥可汗的幽燕骑兵,经过的一处大湖——大清池。

“我当年,四处奔走,跟着商队去过碎叶,半路经过大清池。”

一个头发花白的中年人缓缓说着,他的脸上满是皱纹,一看就知道是饱经苍沧桑、有故事的人。

周围的男女老少都在听,中年人继续说:“那湖,很大,据说方圆千里,东西长,南北狭,四面都是山。”

“水很清、很苦,很深...你肯定会问,我怎么知道那水很深?”

人们默默点头,中年人接着说:“因为那水清不见底,以至于从高处看去,湖里是青黑色的,你们说,这湖深不深。”

水越深就越显黑,这个道理很容易明白。

“我听商队的人说啊,这大清池的水虽然苦咸,但有很多鱼,然而这些鱼可不能吃,否则触怒了湖神,人,就会被卷入湖中,受万鱼啃咬。”

“这大清池,四周都是高山,山头发白,常年下雪,但是,独独湖面永不结冰,所以又称‘热海’。”

一番讲述后,众人对遥远的“大清池”有了模糊的了解,由此推断出,那支奔袭万里的幽燕骑兵,这一路过来有多么不容易。

同理,横跨吐谷浑国土的骑兵,也不容易。

许多人都听说过吐谷浑海西地区的情况,那地方真的是不毛之地,还冷,五六月的时节,陇右地区酷热难耐,可海西地区却依旧寒风凛冽,真是苦寒之地。

而且,体质不好的人入了海西地区,很容易发病,头昏、胸闷,耳鸣等等,一不留神,就会病重不治。

结果,官军还是横跨海西,跑到好远好远的西域于阗国。

也正是这三支军队不畏艰辛、长途奔袭,才有了连败突厥大军,杀一可汗、抓一可汗的丰功伟绩。

河西、陇右地区乱了几百年,民风彪悍、尚武,面对立下如此赫赫战功的将士,当然由衷佩服、夹道欢迎。

见将士们频频向道路两旁“观众”挥手致意,见许多家乡子弟也在队伍中列队前进,旁观的百姓不断爆发出如潮的喝彩声。

欢声雷动之中,百姓对这支旗号为“楚”的军队第一次有了自豪感:这就是官军啊!!

能保一方平安的官军!

能保河西、陇右安全的官军!

突厥人被打残了,肯定不敢入寇,而那经常趁火打劫的吐谷浑更不用说,有官军在,从今往后,河西、陇右,总算是得安宁了!

本来对新朝廷没什么感觉的百姓,终于模模糊糊意识到,黑夜即将过去,东方已经开始露白。

乱了好久好久的世道,要消停了,太平的日子,就要到了!

行辕,李笠正在接见一位功臣——定居于龟兹国俱毗罗城的粟特商人康都罗。

之前,康都罗因为接应楚军一事外泄,全家被抓,儿子被杀光。

而且是被康都罗和妻妾策马踩死的。

当然,康都罗和妻妾那时是被绑在马上,身不由己,但亲身经历如此惨无人道的刑罚,看着儿子惨死在面前,心灵受到的创伤必然十分巨大。

随后,即将接受“五马裂体”之刑的康都罗,因为楚军的出现,得了喘息之机,又在乱军之中活了下来,侥幸逃过一劫。

虽然这位当内应“未遂”,并未来得及立什么大功,但是,李笠依旧决定给予重赏,要让所有人看到,给中原皇帝卖命后的回报有多丰富。

无扎扎实实的军功,康都罗当然不能封爵,但“忠心可嘉”,配得上体面的一官半职,也值得李笠给这位发放一张“特许经营证”。

将来总揽西域贸易事务的“某官督民办商号”,会发放一些“最高权限”的特许经营证,这种“证件”数量有限,可以传家,得了一张,子孙无忧。

具体赏赐,自有安排,李笠现在和康都罗说的事情,是关于高昌、龟兹一带种植的一种植物。

这种植物,每次开花,前后会开两种:第一次开的花,先白后红,凋零后,果实崩裂,又开一种花。

此花为白色,无花朵,全都是白色的丝絮,看上去像一团云朵。

所以,这种植物常被人当做观赏花种植,但是,在龟兹、高昌等地,人们将这白色絮状的花朵,用于纺织。

先纺线,然后用线织布,织出来的布,品质不错,吸汗、透气,比麻布、葛布好多了。

李笠仔细琢磨后发现,这植物就是“棉花”,当然,所谓的二次开花,那些白色絮状的“花瓣”,其实不是花,而是果实(棉籽)的绒毛。

中原也有人种这种植物,但都将其当做观赏花,只是零星种植。

而龟兹、高昌地区,以这种植物“花朵”为原料进行纺织的纺织业,已经小有规模,算是棉纺织业的雏形。

所以,李笠发现了机遇,并“发明”了“棉”字。

这个时代,并没有木字旁的“棉”,只有丝字旁的“绵”,指代蚕丝等丝类的丝絮。

绵衣,指的是填充丝絮的衣物。

中原没有大规模种植棉花,自然就没有棉纺织业。

“这种植物,朕称之为棉花,你接下来,要想办法,多弄些棉花种子,多找些会种植棉花的人,多找些会纺棉线的手艺人,在河西、陇右地区试种。”

他说的是半生不熟的粟特语,康都罗勉强听得懂,见皇帝对自己如此寄予厚望,激动不已。

丧子之疼,依旧在夜深人静时隐隐作疼,但他人还在,妻妾都获救了,卖主之仆被他剥皮拆骨,发生了的事,终究会渐渐过去。

儿子没了还能再生,日子,会好起来的,能够得到中原皇帝的信任,他的前途一片光明。

那日发生在俱毗罗城外的事情,对他来说就是漫漫黑夜,如今,东方露白,他真的时来运转,会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俱毗罗”。

虽然不清楚皇帝为何对这种植物如此感兴趣,康都罗已在心中发誓,一定要完成皇帝交予的任务。

李笠现在交给康都罗的任务,就是把棉花引入河西、陇右种植,并摸索种植技术和经验,还要发展棉花的纺织技术。

当然,这项工作不可能只交给康都罗一个人完成,李笠是要把棉花种植、纺织业,作为事关国家前途的新兴产业来抓,动用的资源,自然是国家级别的。

之所以让康都罗参与,并承担初期的重要“开荒任务”,是因为酬功而给予重任,也是为了尽快打开局面:

让棉纺成为大西北地区...河西、陇右地区的“主业”,以此推动贸易的大发展。

只要经济发展起来,让各地百姓和地头蛇们都尝到甜头,巨大利润的诱惑,加上制度的引导,会让朝廷的“西域攻略”事半功倍。

只有这样,对西域的经营才能“扭亏为盈”,朝廷在支出巨额军费的同时,也能获得巨额的经济回报,向西进行陆地扩张的国策才能维持下去。

所以,小小棉花虽然看起来轻飘飘,却重如泰山,一旦棉花种植、纺织业在中原大规模推广,那就是一番新气象。

这就是他那日在城头,向黄姈说一番话的由头。

只要棉花在中原普及,人们过冬,就有了更好的低成本(相对而言)御寒物料。

不仅如此,在苦寒之地行军作战的军队,或者在这些地方定居的百姓,能有更好的低成本御寒衣物。

对外,棉纺织产品,会成为竞争力极强的外贸产品,为中原的种植园主、纺织作场主、外贸商,带来滚滚利润。

中原商人,用物美价廉、数量管够的优质产品,换取海外的奇珍异宝,以及各类产出,利润一直有保障,那么,贸易必然长期蓬勃发展。

“走出去”有赚头,军事、政治上的持续扩张,或者商业扩张,就成了必然选择。

这种选择,不需要皇帝去带头做,不需要朝廷号召,民间自然而然就会选择往外面走,对外面的世界趋之若鹜。

李笠拿着棉花,走出大帐,看着遥远的西面方向。

汉时,中原朝廷就已经在西域驻军,设都护府,然后大规模移民屯田、定居,试图有效经营控制这片地区。

但是,因为气候条件、地理因素的影响,农耕始终发展不出足够的规模。

没有足够的耕地,就养不活不了足够的人口,维持不了足够的驻军。

人口不足,那么无论是文化还是宗教信仰,对比当地土著,中原移民和驻军都形同被汪洋大海包围的孤岛。

朝廷对西域都护府的投入,就只有投入,没有多少经济上的回报,等同于输血。

朝廷血多(财力雄厚)时,尚且能维持西域的驻军,一旦国力衰退,这些孤悬在外的都护府,就如同没了父母的孩子,流落异乡,杳无音讯。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只能想办法在当地扶持起有效的经济产业,让驻军和移民能够把经济发展起来,减少朝廷的负担。

并吸引更多的内地移民来定居。

而棉花,就是最好的“武器”。

只要新的“都护府”在西域站稳脚跟,然后继续向西推进,总有一天,能把中亚的农耕区给占了...

李笠想到这里,苦笑着摇摇头。

他总算是明白,为何历朝历代,那么多皇帝想要长生不老。

一为权力和美人,二,是因为还有许多雄心壮志想要实现。

如果真的可以,还真是想...多活个一百年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