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从慎重开始 > 第172章 原地驾崩

大明从慎重开始 第172章 原地驾崩

作者:一笑澄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1 00:34:40

第172章 原地驾崩

严成锦坐上弘治皇帝的轿子,热到吐舌头,狗最热的时候也就这样了吧……

一个时辰后,终于到了良乡。

严成锦和李东阳站在轿子旁,等候弘治皇帝下轿。

萧敬喊了三声,里头也没反应。

严成锦连忙撩开轿帘。

只见弘治皇帝如烂泥一般,瘫软在座位上。

这该不会是原地驾崩了吧……

萧敬吓出尿来,李东阳也慌了,推了推弘治皇帝,丝毫不见反应。

“你……你这是什么轿子!”

“快叫御医!”

“良乡哪来的御医,叫大夫。”李东阳比较镇定。

严成锦看见一旁有个被打开的盒子,里头是迷药,怕是弘治好奇闻了一下。

臣都说了四遍了,你还要碰,朱家的人,果然都是好奇宝宝……

萧敬让厂卫把良乡的大夫都请来。

大夫看过后,没过多久弘治皇帝才悠悠醒过来。

“朕睡着了?”

严成锦等人跪在地上,齐声道:“臣万死!”

弘治皇帝却精神奕奕:“不怪你,朕许久没睡这么深了,这里是哪里?”

“良乡衙门。”严成锦道。

弘治皇帝走到衙门外。

窄小的街道,熙熙攘攘的车马和商铺,地上还有许多商贩叫卖,虽不比京城繁华,却同京城一样热闹。

再来良乡,其实严成锦也吓了一跳。

上回京城夜游,弘治皇帝见过这样的景象,诧异:“流民都去哪儿了?”

“在良乡西南的草棚。”

严成锦带着弘治皇帝,顺着街道走到头,再往西走,大约走了一里路,鼎沸的人声抛在身后。

只见,这里有许多工坊。

衣裳褴褛的流民,卖力干活,瞧见张知县,连忙跪地行礼。

弘治皇帝环顾四周:“这些工坊,能养活几万流民?”

“先帝重农而轻商,是认为耕种才可以养活百姓,此举并无不妥,只是,商人亦能养活百姓,工坊给流民们发工钱,流民虽然无田地,却也可以用工钱来买粮。”

“工坊一日给他们发七分钱,足以养活一家几口人。”

良乡的工坊,做不到为每一个流民提供岗位。

但一户只要有一个人在工坊干活,领到的工钱,足以养活一家人。

严成锦请奏取缔赈济,就是想让弘治皇帝来良乡一趟。

他猜,弘治皇帝这次来,是想看看顺天府的流民安置得如何。

推行新商制,得先让弘治皇帝信服,而让他信服的唯一办法,就是亲眼所见。

今日定然会在他心中留下极深的印象。

李东阳问道:“良乡新税收纳银子,为何还有如此多商贾来良乡做买卖?”

“这个还是由张大人来说吧。”严成锦有意让张贤露露脸。

张贤躬身:“良乡虽然推行新法,所纳的银子却不多,相比所纳的银子,商贾们在这里开店做买卖,赚得更多,所以才愿意来,连江南的商贾也会来良乡采办。”

良乡新税收银子比例低。

这样一来,商人不会排斥,虽说收得低,却能实打实收上来银子。

在朝为官,家里做买卖的大有人在。

动了士绅的利益,就是动了朝中大臣的利益。

变制,但不加价。

严成锦在良乡推行新法前,经过深思熟虑,才命张贤改税制。

弘治皇帝方才便注意到了张贤:“你是这里的父母官?”

张贤受宠若惊,朗声:“臣张贤,正是良乡县的父母官,陛下在此,臣想弹劾两人,一是宁寿侯张鹤龄,二是长宁伯周彧,得良乡投献之地,多达近万亩之数,还请陛下做主,将这些良田归还良乡!”

严成锦吓了一跳。

张贤比想象中的还莽!

张鹤龄和周彧的田地,是谁批的?还不是弘治皇帝。

弘治皇帝皱着眉头,厉喝:“你好大的胆子!”

李东阳噗通一声跪了下来。

严成锦也跪了下来。

张贤这种行为,与百姓进京上访告御状无异。

张贤与他不同,他是都察院御史,直接对弘治皇帝负责,张贤只是小小的知县,受顺天府管辖,正规操作应该是向顺天府禀告,顺天府再将疏奏送去内阁票拟,最后由弘治皇帝或者司礼监批红。

张贤倒好,直接越级面谏,连笔墨费都省了。

“《大明律》,若冲入仪仗内所述事不实者,绞!”萧敬冷声道。

一般的京讼,最多是杖刑或者徒刑,要是犯了上面这条,直接绞死。

连在午门或长安街喊冤也不行,若确有冤情,你也得服刑,枷号一个月,若是没有冤情,一百大板,发放边疆充军。

大臣不喜百姓拦轿告状,纵然百姓有理有据,也要被打得半身不遂,不是将性命豁出去的人,不会轻易选择上访。

张贤跪在地上,并无多少慌张,显然知道后果。

正在这时,严成锦正色:“臣恳请陛下去一处地方。”

“你又要带朕去哪里?”

“陛下不是奇怪,良乡没有流民吗?臣带陛下去看看。”

弘治皇帝虽疑惑,却愿意跟着他去。

严成锦带着弘治皇帝,来到工坊的西南角,这里离良乡街道二里远,十分僻静。

密集的草棚,出现在眼前。

这里有许多流民,他们衣裳没有一片完整的地方,脏兮兮的脸,明亮的眼睛却望着他们,有些胆怯。

衣不蔽体的孩子,隐约有一股恶臭袭来,似乎恭房的味道。

弘治皇帝和李东阳怔住了。

他们本以为有了工坊,流民像京城的百姓一样,体面的生活,不愁生计,不成想……竟是不食肉糜?

“如陛下所见,每户虽有壮丁在工坊干活,但工钱,也只够勉强维持生计,而造成这一切的正是陛下。”

李东阳大惊失色,萧敬差点没摔倒。

弘治皇帝声音冰冷,道:“你可知,你在说什么!”

“流民光有工坊不够,还需要田地,无立锥之地,依旧还是流民。”

“臣为人慎重,非言之凿凿,不敢谏言,准许长宁伯和宁寿侯请乞的,是昨日的陛下,并非今日的陛下,还请陛下纠正过去的过失,将良田还与良乡百姓。”

这些混账事是昨天的弘治皇帝干的,不是今天的弘治皇帝干的。

这么一听,弘治皇帝心里顿时好受了许多。

张贤这个家伙太莽,他不站出来,弘治皇帝轻则罢官,重则将他笞一百大板,再罢官。

不过,这么一说又怕刺激到弘治皇帝幼小的心灵。

他有点担心,弘治皇帝回去会不会换上纱袍,又开始夜晚的浪……

“陛下?”严成锦轻唤一声,试探的问。

弘治皇帝面无表情。

“臣有鱼鳞图册为证,绝不敢欺瞒。”张贤震声道。

宁寿侯和长宁伯是国戚,张贤知道,有损陛下的颜面,但他还是要谏。

平日没有进京面圣的机会。

如今弘治皇帝就在眼前,不敢谏言,何以担得起父母官三字。

“张贤所言不假,如陛下来良乡时所见,良田众多,良乡并不贫瘠,却年年岁岁交不足粮额,只因这些良田,都掌握在大臣手中,还请陛下归还百姓。”

按明朝律法,考取功名后可以免除一定的赋税,免除更多的是指免除杂役,赋税还是要交的。

富者田连阡陌,竟少丁差,贫民地无立锥,反多徭役。

长宁伯和宁寿侯不交税,良乡才年年欠额。

弘治皇帝皱着眉头:“朕会彻查!”

说完这句话,弘治皇帝和李东阳回了宫。

张贤有些惭愧跪下:“下官实在别无他法,才出此下策,若今日良田得以归还,都是大人的功劳,臣替良乡的百姓,谢过大人。”

他是发自内心的感激。

初见严成锦,便觉得他是胆小怕事的人,还巴结当朝太子。

可当良乡推行新税,商贾聚集于良乡时,他发现严成锦并非像一般的御史。

今日陛下动容,绝非因为他谏言,而是严成锦所言句句击中陛下的心头,从谋略到话术,自己远不如严成锦。

“不必拍马屁,本官不喜欢听。”

严成锦倒不怪他,就是需要一个头铁的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