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穿越之掉崇祯面前 > 243 抚恤 为淡看风云之巅三万赏加更3/3

243 抚恤(为淡看风云之巅三万赏加更3/3)

听到崇祯皇帝问话,王承恩有点谨慎,并没有立刻就说,而是显得很郑重的样子,双手捧着奏章,放在御案上之后,才认真地说道:“万岁爷,国公这道密奏,真乃闻所未闻,让奴婢大开眼界!”

他没有直接说赞成还是附和,就是因为密奏中所奏之事,牵扯过大,虽然他已经有所猜测崇祯皇帝的态度,不过最终还是选择了谨慎为主。

此时,崇祯皇帝听了他的回答,不由得点点头,有点感慨道:“是啊,先生的眼界,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万万都是及不上的!”

听到这话,王承恩心中便有底了,于是,他就郑重地说道:“万岁爷所言极是,国公乃是天赐给万岁爷,有了国公帮着万岁爷,我们大明都能少走很多歪路了!”

崇祯皇帝一听,兴致一下高了起来,问王承恩道:“大伴的意思,也是赞同先生之提议,实行兵制之革新,提高我大明军卒之待遇?”

听到皇帝再问,王承恩就不再躲躲闪闪,坦然说道:“别的奴婢不知道,就奴婢之浅见,如果真按照国公所言去做,大明之军队,便是万岁爷之军队,断然不会再有左良玉之变!”

“好,朕也是这么想的!”崇祯皇帝一听,心中大定,当即笑着说道,“先生还有一点,朕说得也是有道理。如果是太平年间,或者以前时候,要想这么做,定然是阻力重重,不过如今朝堂上那些私心臣子已经清扫了个遍,算是最佳时机了。过了这个时候,再要这么做,怕都不会那么容易!”

说着话,崇祯皇帝便已经有决定,并在心中再次回想张明伟在密奏中的事情,消化为己用。等到来日,他便开了大朝会。

不用说,大朝会上,主题便是前线大捷,开封解围。可以说,朝会上的气氛,从未有过这样轻松。

当然,有见识的人也是不少的。比如内阁辅臣堵胤锡,还有兵部尚书闵洪学等人,都说李贼主力未损,开封之围是否已解,尚未最终有定论,切不可轻敌。

对于他们的说法,不等其他人反驳,崇祯皇帝就当即给予了肯定,算是一锤定音,定了这么一个基调。

随后,为了即将到来的主力决战,为了早日平定天下,崇祯皇帝便把张明伟的建议给抛了出来,说要提高军卒待遇,定下克扣军饷为重罪,并对军卒伤残方面给出明确的规章制度,对于退伍军卒也给予优待等等。

只要不是傻子,听到崇祯皇帝说出这么细节上的东西,那就说明崇祯皇帝心中已经有主意。因此,虽然有人反对,但却不强烈。毕竟普通军卒对于这些庙堂上的士大夫,其实是没有多少影响的。如果崇祯皇帝是一下提高武将的待遇,那绝对会被这些文官强烈反对。

在反对的人中,主要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说大明军卒上百万之多,要是都给予如此优待,钱从哪里来?

第二个说法,说大明军卒都有这样的优待,那朝廷吏员,是不是也要给予优待?你要说重要性的话,那个官府衙门能少得了吏员?

这第二种说法,是崇祯皇帝没想到的,因为张明伟的密奏中也没有提及。但是,对于第一种说法,张明伟已有具体的应对之法。

因此,崇祯皇帝便宣布道:“卿等放心,先生保证了,以后国库会很有钱。”

一听这话,大殿之内,顿时为之一静。

如果说,这话是别人来说的,那在场的人,绝对会喷。百万将士的安置费用,那得要多少钱,谁能保证?

然而,如果是兴国公来保证的话,他们就没法喷了。因为这个世上真要有人有这个能力,可以保证国库有足够的钱,那绝对是兴国公无疑。

不说别的,光是兴国公之前献给朝廷的两个秘方,那就是两个聚宝盘。国公要是没其他赚钱点子了,会把手中仅有的两个秘方献出来?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另外,大殿内的这些人,也从崇祯皇帝的这些话中,明锐地发现,皇上突然提及这样的事情,绝对是国公上的奏章,至少也是和国公先去商量了的。

想着这些,反对的人就更少了。他们不怕一时得罪皇帝,那是刷声望的,等回头,自有起复之时。但是,得罪如今如日中天的兴国公,不少人是没胆子的。

不过,也有人看到机会,便立刻向崇祯皇帝提出,既然国公能保证国库有足够的钱,那是不是也给他们加加薪,

涨涨工资,大概就是这么一个意思。其中,也有人说给吏员发放俸禄的事情。

说真的,要想改革,都不是容易的,因为往往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

对于他们的要求,崇祯皇帝的答复是“再议”。

还有人提出,如果给予军卒提高了待遇,他们会不会持宠而骄,毕竟都是武夫,干出扰乱百姓之举。

对此,崇祯皇帝便趁机宣布,在军中多派监军到百户级别,负责教导军卒忠君报国之念。

这么一来,问题又来了,如果监军要到百户一级的话,大明百万军队,那得要多少监军,这监军到底是都察院派出还是厂卫司礼监来派呢?

不要说都察院和司礼监了,就算是厂卫,估计也派不过来吧?实在是这样的监军数量要求太多了。

如果要满足这个情况,那么都察院、司礼监和厂卫说不定都要联动革新,具体的条陈又将如何?

一开始的时候,崇祯皇帝面对这些臣子的问题,还能侃侃而谈。然后,等到了后来,超出了张明伟在密奏中所奏,也超出了崇祯皇帝自己事先考虑过的内容,顿时,就有点答不上来了。

毕竟这些事情,可不是脑袋一拍,就能决定的。这涉及到的东西,非常多,也非常重要的。

一直商议了一整天,事情越牵扯越多,最终,崇祯皇帝的脑子都疼了,便乾坤独断,让他们把具体情况上奏章,回头再议。至于提高军卒之待遇,就这么定了。由内阁并六部商议出具体的条陈,尽快上报。

如今的内阁和六部,差不多都是张明伟举荐,是那些能干实事的文官。对于崇祯皇帝和兴国公都要做的事情,并且理由也说得过去,还能对当前尽快平定天下大乱有直接影响的事情,他们也就没有什么抵触,由兵部尚书闵洪学为主,商议具体的条陈。

这么大的事情,代表皇帝的司礼监自然也是参与了的。王承恩就插话,要求了几条。

明眼人一下就看出来,这应该是皇上的意思。更甚至,这其实是国公的意思。

有王承恩看着,还真别说,只用了一天时间,大明朝在册军卒伤残抚恤以及退伍的规章制度便呈现到御前,商议一番之后,以制度形式得以体现,明诏发天下。

………………

这个时候,张明伟这边,则是一直在备战。

基于对原本历史的担心,张明伟并没有把军队驻扎在开封城下,而是撤去了黄河边,如此,便能防止黄河被人掘开堤坝,水淹三军。

最先运来的粮食,解了开封的粮食危机。

不过基于当前的局势,开封府内的很多百姓,在官府的劝说之下,他们自己也害怕,于是,在北方有亲戚朋友的,都出城去投靠亲戚朋友,远离战区。

道路通畅之下,周王也前往京师去觐见皇帝,商议有关就藩吕宋之事。当然,这事其实是还早。但在张明伟的建议下,这个周王是要树典型的。就是要让各地的藩王、乡绅都知道,捐助物资巩固城防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减少开封人口,减轻粮食压力的基础上,新编的辎重营,加上各地官府组织的百姓,还在源源不断地运粮。

除此之外,驻扎在黄河堤坝边的军队,每日都在抓紧时间整训,要把新近吸收的一万降卒整合进军队。

对于这事,张明伟不等京师的回信,就已经在做一件事了。就是让负责军队士气的朱媺娖这边,从开封城内征集那些说书人,前往军营,在军卒整训间隙休息时间,给他们讲故事。

当然了,说书人所讲的故事,自然都是忠君报国,流贼祸乱天下的故事。是经过张明伟把关,甚至还有他亲自改编过的。

除此之外,还让说书人读《明报》,对于朝堂上的一些事情,也说给明军将士听。主要是惩治贪官污吏的。当然,因为张明伟在外领兵打仗,这念的《明报》,都是以前的。

另外,还在完善那个军用沙盘,补充开封府和周边州府。

总之,张明伟可以说,虽然打了一个大胜仗,却没有一点休息的时间,一直在忙碌。

一天一开的军议,汇报当天的情况,再决定第二天的事情。都仿佛让张明伟回到了后世的职场,每天都要开例会的日子。

这一日,开封府总兵陈永福向张明伟提出了一个疑问道:“国公,末将有个疑问,我们如此备战,万一流贼要是不来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