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小宋腾龙 > 第460章 皇陵

小宋腾龙 第460章 皇陵

作者:东风暗刻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1 01:57:37

第460章 皇陵

因为两个帝姬的缘故,直到走在去巩县的路上,赵构对于如何解决赛里和设野马还没有个准主意,刘平叔与他提到这两个人也来过汴梁时,赵构脱口而出的那个“杀”字,至多只算是个态度。

具体到真要下手时,他不得不考虑宋军在河淮一带备战的进程,要在什么时候用这两个人牵制一下完颜宗翰,此时杀他们一定不是正确的时机。

还有,赛里和设野马的身前挡着富金和多富,上京还有另外的帝姬,自己的一念,决定着这些宋室帝姬的性命。

邢秉懿、朱凤英等人在韩州上船之后,没少说过北狩时这两个妹子是如何保护宗室的,她们是一对苦命人。赵构往金营传话说她们是泼出去的水,无非又是个态度,他不能把自己的最忌惮的显露给赛里和设野马。

下令递减金营的伙食与此同理:我不在乎两个帝姬,更不会因为帝姬在乎你们这六百人的温饱甚至生死。

此时的赵构完全没想到,他的这番举动已然惊动了赛里和设野马。

六百金军过河后,刘平叔一个月来好吃好喝的供应着,赛里和设野马还疑虑日增呢,赵构一给他们减伙食,两人便在胙城的郊外研究着突围呢。

两百人的马队从汴梁去巩县,勤加几鞭子就不算长程,赵构算着,等他从巩县返回来的时候,高宠正好能准备妥当,大概两三日后,杨忻中和岳云也该逼近大名府了。

这次的巩县之行虽说带着许多未决之事,却并不枯燥。

岳雷一直随在康王和身边,问题也多,为什么我们大宋的京师在汴梁,而皇陵却置在这么远的地方呢?

康王自幼读书习武,对这个自然有些体会,他告诉岳雷,宋太祖生于洛阳夹马营,知道洛阳比汴梁更适合作都城,本来太祖要定都洛阳的,那么巩县恰在洛阳东边百十来里,岂不方便后人祭拜?

赵构说,“史记-封禅书载,‘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周平王迁都洛阳之后,便以中岳嵩山为天地之中,所谓日月为明,山高为嵩。”

康王和刘大帅吃饭时的那个“杀”字,说的简短有力,别的人无缘听到,但王妟和吴娘子都听到了,此时她和吴娘子等人骑马行在康王不远的地方,听着康王和岳雷聊着天,觉着他闲情挺大,不觉有些无解。

王妟自然希望康王在同金国的争斗中不落下风,却也不希望娘家人败的过于戚惨,靖康年间去过汴梁的金军注定不在少数,难道康王都要杀?将来娘家人如果都知道公主完颜妟就在康王身边,会不会咒她助纣为虐?

但她想要掺加些意见,又觉着非常不合适,更别说还有以前给四太子示警的那些事,丢了四王妃的事,此时此刻她还不如余丽燕、斡勒妹和兀颜彤的丹心平静了。还有正在赛里和设野马营中的两位宋国的帝姬,不知她们的心情是否和自己一样的矛盾。

又听岳雷问,“大王,那么太祖为啥没有定都洛阳?”

康王道,“不得不说太祖皇帝的眼光是很长远的,汴梁无险可守,比不上洛阳固若金汤,”

他用马鞭子指着远方渐现的连绵山脊说,“嵩高维岳,峻极于天①。站在洛阳看天下,左有虎牢关和黄河,右有少室山和太室山,进可直至河淮,退可入函谷回归秦陕,汴梁虽有漕运之利连通着江南,但城中所需的物资全都靠着水路由外地运送进去,万一城池被围,后果真是难以想象啊!”

王妟几乎脱口要问,“这便是大王一直督促着在汴梁城中屯积粮草的原因?”话到嘴边,觉着自己显着太热心了又不好,她怕被康王误解,恰好岳雷正问了这句话。

康王说,“汴梁只凭着固守是守不住的,哪怕它的城墙再高大坚固,屯积粮草再足,难道几万人还能凭着屯积的粮草守上三五年?城内哪有那么多的地方放粮草!外围必须有野战人马的策应,这样它才可以作为一颗钉子。”

说罢,笑着扭头问王妟,“王婉仪不知你是不是这么看?”

王妟慌忙道,“是,是的,以前我不知道,今天听大王一讲才刚刚晓得!”

康王哈哈一笑,对王妟道,“丢个四王妃没什么的,你不要总有顾虑。”

这一句话,便说到了王妟的心里去了,吴娘子行在王妟的身边,也悄声对她道,“四王妃走丢了不怪你,你该怎么还怎么便是。”

从巩县北望,只见黄河如带,邙山横亘,东眺是虎牢关,西边是黑石关,自古便是建陵的宝地,要不俗话就有生在苏杭,死在北邙的说法呢。

本朝流行五音利姓的说法,赵是角音,对应着五行中的木,木生于东方,阳气在东边的汴梁,人却必须在西边安葬,而且陵地需要东高西低——这样的地形称为角地……南高北低为征地,角音的姓氏亦可居。

巩县东南多山,峻极峰高逾五千尺,邙山八百尺,正是南高北低。还有洛河从西边流过来注入黄河,按风水的说法,南山北水,山高水长福贵不断,赵构虽然不尽信,也只能心中想想罢了,这些话总不能同岳雷一个小孩子讲出来。

太宗皇帝“在德不在险”的名言,不但阻止了太祖迁都洛阳的想法,就连建造皇家的陵寝也与往代不同,往代皇帝只要一即位就开始修建皇陵,大宋皇帝的陵寝要在驾崩之后才开始建造,而且必须在七个月内完成,因而陵园的规模也都不如前代。

三十年前,据说在修建哲宗的永泰陵时,仅凿取石材一项就动用民役工匠五千多人,采条石两万八千块,动用军兵九千七百人,把石头从五十里外的粟子山运到陵区,因为那里的石材质地好,日光长久照射也不容易风化。

为了符合“七月而葬”,两万八千块巨型条石,仅用三个月就采完了。

工期紧,山陵使监工急如救火,在工地上风餐露宿的工匠陆续死了一千七八百人,总算没拖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