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绛色大宋 > 第二九四节 盐不是用来贩私的

绛色大宋 第二九四节 盐不是用来贩私的

作者:晨风天堂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1 02:34:18

第二九四节 盐不是用来贩私的

刘仙伦继续说:“依少君的算法,六亿斤大约需要十二万亩盐田,我测算了一下,咱们最终能够改造的盐田,差不多就是这个数据。但,十二万亩我们能够达到的,最多不超过三亿三千万斤,为什么会少,这边忙完之后我会去临安请教少君。”

此时一斤相当于后世的六百五十克,刘仙伦的管理能达到差不多后世二十万吨的产量。

雷岙倒没想太多,把烤好的野味给四人一分:“达不到也没什么,咱们定个小目标,先达到一百万担,这个加把劲还是有可能的。”

“明年,两百万担也能保,只要有人力,或是有足够的牛马。”刘仙伦认为,这不算什么大目标。

钱够。

但钱要变成人力,买到足够的牛马才能变成盐田产量。

赵元卓问了一句:“百万担盐,有多少利?”

刘仙伦早就算过:“咱们不可能依朝廷的盐法来算,依每斤盐五文钱的利,百万担就是五亿个钱。”

刘淮这时插嘴说道:“有点高了,我叔父与绛哥儿商量过,最终落在手里的利最多一文半,分到军士手中一文这就够了。盐价必须砸下来,两淅、江南东西两路、淮南两路、两广的百姓吃盐,最高不能超过二十文每斤,基本保证在十五文以内。”

刘仙伦只是听着,他没接话。

但心里却是明白,朝廷眼下每年的军费支出高达六千万贯,可以说大半军费都是靠盐来支出。但军费中水份巨大,混军粮的、勋贵俸禄年赏,以及被文官贪污掉的军费,说一半都是委婉的。

七成的军费没有实际落到最低层士兵口袋与军械制造上。

这时,有个刘家亲兵飞奔而来,来到四人面前施了一礼,然后从怀中拿出一只小竹筒双手捧到刘淮面前。

刘淮接过竹筒,里面取出一张纸。

上面是混乱的文字,根本就无法辨认。

刘淮先是在竹筒盖子里仔细研究了一会,这才从怀中取出三根粗细不同的六方体木棍,而后用小刀将那张纸裁成细条,绑在其中一根木棍上之后,木棍的其中一面出现一排文字,刘淮读过之后将纸条扔进火堆,将木棍重新塞进怀中。

雷岙看的眼热:“这是什么新物件。”

刘淮示意亲兵先离开,看周边五十步都没人的时候才说道:“这是使用了姜太公的阴符,我叔父和我有约定,每个月只用三种阴符,我便八种阴符之三随身带着。而后这种缠绕式源自极西之地的,上千年前的古希腊密文法。”

好厉害,可雷岙表示依旧听不明白。

刘淮又说道:“还有全新的秘文法正在搞,但绛哥儿大婚,这事估计要等段时间了。所以眼下这个将就着先用。不过,说正事。”

提到正事,没有人再对这秘文法多问了。

刘淮说道:“确定的消息,我父来信说,绛秋得宛。”

刘仙伦脸色微变:“这意思难道是,韩家少君在秋天的时候会得到宛城?这怎么可能。”

刘淮说道:“别怀疑,若有不确定之处,我叔父也不会特意派人送来加急秘文。”

“原来如此。”

刘仙伦一副恍然大悟的表情。

“三位将军听我说,解池以前每年产盐一百三十万担,咱们失了解池后迁都临安之后,盐法三改。盐法在福州一带根本实施不开,一但盐政官到,当地山户便会刀斧加身。其余地方,盐政苛刻、私盐无度。”

雷岙问:“这和咱们有什么关系,咱们也是贩私盐的。”

“错。”刘仙伦大声反驳:“咱们卖的是盐,不存在官盐之分。解池在何处,关云长故里,那里现在是金国控制的,宛城在何处。可以说,两湖用的盐全是从解池运过来的,这些盐是公还是私。咱们的盐运到宛城,难吗?”

刘淮说道:“不难,襄阳守将想必有人去联络了。荆湖北路的盐大半来自淮盐,少半来自蜀盐。荆湖南路的盐九成来自淮盐,江南西路的盐杂了些,有广盐,也有淮盐。京西南路的盐,就是淮盐,以及解池的盐。”

刘淮一边说着,一边在沙滩上画了一个简单的图。

“我们从长江逆流而上,可以说长江两岸的盐都可以送到,而且没有谁敢查军船,就算有几个不长眼的,也不可能是四品以上的大员。七品以下咱们自已搞,七品到四品韩家出手,四品以上真的有的话,韩家也有办法克制。”

刘仙伦也说道:“这是一盘大棋,先断了就京西南路的盐,解池的盐便失去了生意,而后把其余地方的盐价往下砸,不出两年,估计私盐贩子能死绝,盐商也撑不下去。那么朝堂上就会迎来新一轮的朝争。”

敢贩私盐的,除了小买卖不怕杀头的人之外。

大宗的全是权贵的背后撑着。

说到这里,刘仙伦轻轻一拍自已的腿:“看来,我要赶紧把这边的盐田之事搞顺,而后在半个月内进临安,有些事情要当面问清。”

“也好。”刘淮也认为刘仙伦是应该见一见韩绛了。

刘仙伦突然又换了话题:“你们可知道,那日钱家以秘阁六论来考少君?”

雷岙直接就回答:“没听过,什么六论,那是你们读书人糊弄我们这些大老粗的。”

赵元卓听过,却不打算接话。

刘淮也一样,他不知道刘仙伦为什么这个时候又提到六论。

“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此话有新解,来自临安府鹤翎姑娘,我听过一个传闻,韩家少君有一个计划,希望借一个有声望的女子,募集人杰。原本是花满楼的映月姑娘,但是终却意外的变成了鹤翎姑娘。”

“为什么呢?”

“映月姑娘年龄太小,听个戏文还讲,讲天下有心而无力。”

刘仙伦品了一口酒:“依少君的华夏论,久居华夏而诸夏、久居夷狄而夷之。怎么说呢,依鹤翎姑娘来说,她本是吐蕃诸部的公主,久居临安你们谁还认为她是夷狄,可反过来讲,许多到了辽东的人,有些人让当地变成了华夏,有些人自已却变成了夷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