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绛色大宋 > 第三二七节 稻田之事

绛色大宋 第三二七节 稻田之事

作者:晨风天堂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1 02:34:18

第三二七节 稻田之事

田里的水稻一但倒了,这可真是麻烦。

韩侂胄问:“可有解决的办法?”

管事的回答:“这是小的有错,少君说过产量可能会增加一成。小的没在意,若是今年种的时候加两成的苗,这会肯定没事。但小的没加种,还是依去年一亩的苗数在种,现在苗长的太高,小的没了办法,只能前来请教少君。”

这管事很会说话,把责任先揽到自已身上。

少君没错,少君说了会增产,自已还用的是中田的一亩苗数来种,也不知道为什么田里苗长的这么好。

若照这个形势发展下去,一但有大风必倒。

水稻一但倒了,影响产量,甚至会绝收。

所以管事的赶紧就跑到临安来求助韩绛了,看有没有什么办法解决。

这事,韩侂胄也没招,他懂点农,但不代表能解决这种麻烦。

在韩侂胄想要不要把韩绛叫起来的时候,从临安码头上这事已经传开了,这又不是什么秘密,严州的船突然到了临安,码头上好奇的问随便聊几句。

可一听说,因为韩绛新的种田之法,因为田力过大,庄子里没按上田的苗数种植,只用了中田的苗数,造成苗长的太高。

这事可不是小事。

普通人谁不在乎田里的那点收成,就是在临安作工的人也多数来自周边的农户。

韩绛用了什么法子让中田变成上田的。

这事,很快就传开了。

下等茶肆里流传着这种段子,最终有了一个统一的意见。

这便是天道。

天道是什么?

读书人这样解释:夫春气发而百草生,正得秋而万寳成。

道生万物,道于万事万物中,又以百态存于自然。

不用多加肥,不用重修田,却使用了一种妙法,中田变上田。

至于是什么妙法,从严州过来的船上,那怕是一个下等船工都一个字不说,他们这会明白了,虽然他们的水稻因为长的高可能会倒伏,但如果按上田的苗数,便肯定不会。

这一切,都是他们怀疑少君的指点,没有按上田给中田下苗。

所以,妙法是韩家的。

你们谁也别想知道。

严州的船把管事的都扔下了,赶紧掉头回去,他们要告诉所有人,有人想窥视韩家中田变上田的秘密。

唯一留在码头上的,就是一株水稻苗。

这是不小心的掉下的,船工将一束从田里取出来装进花盆的水稻苗送到临安,就是想请韩绛亲自看一眼。

意外掉了一根。

就这一根,成了宝。

就在临安城内,不知道多少人看过,有懂农的测算过根系、株粗、叶数、高度等等,一致认为,若不是肥上的不合时宜,就是上田种的苗太稀,田中肥力重。这样的苗不错,但真的太高,若遇到大风就会倒。

两淅,大风肯定有的,所以这苗一定会倒。

韩家,紧急的家务会议。

韩家这里,数位管事听到这话也是一脸苦相。

韩家真正懂农的都在严州,或是富春庄子,连他们都没办法,府里这些人有什么办法。

韩安听完众的意见之后,站了起来:“看来,只能打扰少君休息了。”

没办法,必须叫韩绛起来。

韩绛醒来,听清是什么事,看着叫醒自已的丹霞也是一脸的无奈,他有什么办法。

旁边的钱歆瑶被吵醒,揉着眼睛说了一句:“找祖父,论种稻,我钱家有一屋子典籍。”

“对。”韩绛心说这有救星了,赶紧对丹霞说:“你赶紧回钱家,这是十万火急的事情,无论如何也要请祖父帮一把,这关系到两百户的生计,不是钱的事,也不是粮的事,你知道田里若绝收伤的是人心。”

“是,是。”丹霞小跑着就往外跑。

钱家人是火速赶来的。

对于农户的事,钱家一直都当自家的事情在办。

钱家有学富五车的顶尖大牛,论学问绝对不比朝廷上的学士差,只是他们打扮的太差,全是粗布衣,一手的老茧。若非钱氏嫡长大姑娘出嫁,这些人肯定不会回到主府来,他们心思还在各州府的农事上。

可今天,他们认为没白来。

钱家十七位最顶尖的农学博士全到了,他们原本是来喝临安府喝喜酒的。

韩家要大宴五天,钱家怎么也要大宴三天。

这样的大喜事,也是全族一起热闹的日子。

钱家农学十七老全部赶到韩家,这事韩绛收到消息都比临安城的人晚。

临安城内许多人开始聚集在韩家府外。

这里依然还有流水席,只是他们不是来吃席的,他们在意的是韩绛让中田变上田的秘术,这种秘术比起根治天花的秘术更珍贵。

听完介绍,钱家的农学大佬们开始沉思了。

种草都没用,因为水田里养了鱼,鱼把草全啃空了。把鱼全部弄死这事韩家与钱家都认为不合适,这有伤天和,而且怕是坏了韩绛所用的秘术。

经过了足足一个时辰的研究。

钱家众农老给出一系列的意见,既然不把鱼弄死,眼下是需要压苗的,近苗薄犁,伤苗根减缓苗的生长势头,然后适当增加水深,然后重新考虑施肥的时间与节奏。最后,加种部分水生紫马蹄。

具体,还需要现场研究。

若以前,韩家肯定不愿意。

现在是两亲家。

这种方式要总结成册,整个两浙的水稻会总体增产两成以上,而且田里还有鱼。农户的收入增加是铁定的事实。

能把这些研究透,并且整理成册的,钱家十七农老确实是不二人选。

说好之后,钱家这些农老都不会钱府了,直接去码头。

临安码头有的是船,无论是钱家的还是韩家的,多的是,有两家家主的手令,无论那船有什么任务,也要第一时间送这些人去严州牛头岭庄子。

逆水行船,最快的还是钱家的船。

围观的人看到韩府门开了,马车一辆辆的拉出来,开始在正门旁的侧门套车,就有人去堵门了。

钱家一位农老出来,有人上前:“学生请教。”

想问什么,钱家农老不用猜也知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