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明天子 > 第一百七十七章 移民的难度

明天子 第一百七十七章 移民的难度

作者:名剑山庄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1 02:35:53

第一百七十七章 移民的难度

第一百七十七章移民的难度

这个根本矛盾,从一开始,朱祁镇就在思考,在一个农业国家,耕地问题就是一切问题的根源。

只是,朱祁镇继承皇位以来,他一直在制造问题,与解决问题。这种根本上的问题,只能拖着。或者暂时治标不能治本。

或者说,朱祁镇也不知道该怎么治本。

他心中其实也有一个,模糊的想法。那就是对外移民,在有些时候,朱祁镇也向刘定之暗示过。

刘定之毕竟是朱祁镇最重要的合作伙伴。朱祁镇还想与他合作很长时间,所以很多事情朱祁镇也是会给刘定之通气。

事先沟通好,将来执行的时候,也好办多了。

刘定之也是闻弦音而知雅意。他沉吟片刻,说道:“陛下,迁民宽乡,倒是一件好事,只是朝廷力不能及。如果前行执行的话,恐怕去了天灾,却多了**。也是害民之道。”

朱祁镇说道:“如果完成了吏员改革也不能做吗?”

刘定之说道:“臣不知道,也只有到时候再说了,而今却不是说这个的时候。”

其实这一件事情,朱祁镇也揣摩过很多次了。

他其实也知道不能执行。

大明并非没有执行过大规模官方移民。

在洪武初年,太祖皇帝以北方屡经战火,地方一空,迁徙人口密集的地方到北伐定居,大体上来说,是从山西,山东,江南分别向河南,河北,两淮迁徙百姓。

数量之大,也是中国历史上数得着的。

甚至大明都亡了这么多年了,这一次移民,还留存在中国人民的历史记忆之中,特别是从山西聚集百姓的地点,有一棵大槐树。

这一棵大槐树,成为不知道多少人口口相传的家乡的象征。

但是能成功执行,并不以意味着好执行。

要知道那时候大战方定,百姓惶恐不安。

各方义军之中,唯有大明太祖皇帝以不杀人为要旨,大明的军纪还是比较好的。执行移民的更多是军队,而不是民政系统的人。

怎么移民。只需看几个名词就知道了。

解手,方便,这两个词,就是这一次移民产生的,传说,军队用将人的手绑在一根绳子之上,防止逃脱。如此一根长绳系着好些人。

如果有人有屎尿之急,就央求军官,解手,给予方便。

如此这两个词,就此传了下来。

这种强制性,摊派性的移民。在国初还可以,但是而今是万万不能做的。

且不说,承平日久,各地百姓与朝廷的关系比之前密切了不知道多少。决计不能这样不顾民意强行为之。

甚至一开始就有问题。

大明百姓从来是安土重迁。

不到万不得已是万万不想背井离乡的。

不采取强制手段,是不行的。但是如此采取强制手段,定然成为地方大户迫害贫民的理由。即便是在现在,还有这种强拆的事情。

在古代,这命令下来,自然会激起极大的社会矛盾。

甚至被某些有心人利用了,搞得天下烽烟四起,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当然了,这个问题不是不能解决的。只要朝廷管理的精细话,精细的找出来,那些在家乡生活困难的百姓,最好让他们主动移民。

只是说起来很好办。

但是实际上,这一件非常消耗行政效率的事情。

这也是朱祁镇为什么不惜一切代价,那么承担极大的财政负担,也要完成胥吏改革的原因。

因为不干掉胥吏这个阶层,大明行政能力就一直被绑着手脚。

很多善政,朱祁镇根本不可能去做。

只是,即便完成了胥吏改革,将大明原来的那种旧式的行政体系,变成了接近现代的公务员体系,就能做成这一件事情了吗?

朱祁镇心中也是没底的。

朱祁镇叹息一声,说道:“好,这一件事情先放一放吧,不管下面怎么说,事情总要解决的,就令原杰巡抚南阳,襄阳,郧阳,汝宁数府,专门安顿流民,愿意回乡之人回乡,如果不愿意回乡的人,就在当地落籍吧。”

“让他可以看情况,酌情增加几个县。或者分析出府出来,让他定方案报上来便是了。”

这个方案,并不是治本之策。

虽然襄汉之间是多有旷土的,但是就湖广本身来说,他的土地资源也是有限的。

湖广的开发也是在明清之间完成的。洪武年间湖广开垦的土地也是最多的。而且这种情况在之后一直在延续,直到完成了湖广熟,天下足的情况,然后人口向西南扩张,才有了大规模改土归流的可能。

而今朱祁镇口中说着改土归流,但是实际上,也就广西西南与交趾相接的这些土司被改土归流了。

不就是这些地方人口密度不高,汉人更是多,改个毛。

只是,湖广还好,但是继续往西南大山之中,寻找土地,实在是太艰难了。

朱祁镇想要将这种人口流动的路线做出一个改变。将移民方向,从向西南,变成向海外,毕

竟海外的土地,西南的土地根本不算什么。

对于海外殖民,朱祁镇从来觉得大明才是最需要的。

而今已经有一亿数千万的人口存量,如果大明维持强盛,人口增长只会来越多。所以对外迁徙人口这个需要,今后是越来越迫切。

而今朱祁镇看到的仅仅是一个苗头。

“我一定要将建立好一个完善的海外移民制度。”朱祁镇心中暗道:“不将这个问题,留给子孙。”

只是他心中虽然是这样想的,但是这一件事情,却不是现在可以办的。

刘定之听朱祁镇放弃了这个想法,立即说道:“陛下英明。”

朱祁镇说道:“什么英明不英明的,不过是无奈而已。”这个无奈的现实,让朱祁镇的心情微微有一丝郁闷。他转化了一个让他开心的事情。他说道:“这一次蒸汽机的作用非常不错,你这个大当家,也要将帐给结了吧。”

刘定之脸色一阵苦涩,说道:“陛下,蒸汽机的作用,我也明白了,只是这也太贵了吧?一台要五千两。总计要十万两,这不就是一个大铁锅吗?怎么能有这么多钱?”

很多府县一年的赋税都没有十万两。

刘定之为朝廷当这个家,自然要精打细算,特别是在而今朝廷资金链绷紧,各种消耗海里去了。

不要说十万两,就是一千两银子,刘定之也要斟酌再三了。

朱祁镇说道:“我可不骗你,这每台五千两,是实打实,很多地方都是用最好的钢打造的,都是大明文思院最好的工匠,一锤子一锤子打出来的。”

“不比打一套编钟容易。”

“这岂能不要钱?”

文思院本来是唐代一处宫殿。

不过唐代将宫中匠作之事,放在文思院之中。很多名贵的礼器,乃至武器都是文思院打造,文思院就成为皇家御制的另外一种说法。

这个叫法历代都有继承。

但凡能在文思院之中任职的工匠,都是大明第一流的工匠。

而今朱祁镇已经将文思院从工部划到了待诏院下面,如果将待诏院看做国家科学院的话,那么文思院在未来的定位,就是国家工程院。

当然了,现在还没有那么长远,但是朱祁镇也将工匠出身,擅长各种手艺的供奉,都挂在文思院下面。

而这些大匠在制造蒸汽机的时候,全部上阵了。

这也是这个时代的局限,就好像大炮一般,早起大炮一般都好像艺术品一般,没有一个完全一样的。因为是不同的人手工打造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