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明天子 > 第六章 商税如何收?

明天子 第六章 商税如何收?

作者:名剑山庄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1 02:35:53

第六章 商税如何收?

明天子第六章商税如何收?第六章商税如何收?

不管口中如何说,但是追逐利益,似乎是所有人的本能了。

朱祁镇不过是在大明体制之上露出一个缝隙出来,但是不过数年时间,无数商人就趟出了一条道来。

而大明中枢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是五世说?是新公羊?

不,还是朱熹的理学。

人成年之后,就很难被灌输新的思想,或许等几十年之后,而今这一批人死光了,新公羊的思想,乃至其他思想才能被人深入骨髓的信奉。

但是而今,不管被朱祁镇如果打压,理学还是很多人内心之中真正信奉的学说。

理学本来就是极其保守的。

毕竟朱祁镇所提出的这个法度,那个法度,虽然大臣们都有这样那样的不满与顾虑,但是内心之中还是能理解朱祁镇提出的初衷。

但是江南商人这些种种暴发户的情况,却让他们看不过眼之极,甚至可以称为礼乐崩坏。

这样的情况对他们的打击,要比朱祁镇很多变法更让他们看不过眼。

于是乎,面对大明的财政危机,提出商税,也在情理之中了。

不过,一直拖延不办的,却是朱祁镇了。

朱祁镇对征收商人有这样几个顾虑。

虽然这些年从朝廷税收的角度来看,并没有多少改善,但是如果这个时代有国民生产总值这个数据。

朱祁镇敢肯定,这个数字定然是一个很高的涨幅。

国家没有从社会发展之中分到应得的,这固然是一个问题。但是却不能因为这个问题,就打断了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

收商税是要收的。

但问题是怎么收?

这是一个很讲究技巧的事情。如果真如朝廷很多人提出的事情,一刀切下去,有很多问题的。

其实而今,江南这些年的发展,既是大明发展最快的地区,也是问题最多的地区。

首先,就是经过了吏员的改革后,衙门清明了很多,很多公共事务也有人处理了。但是面对凶猛发展的江南。很多事情还是处于落后的。

最典型的就是苏州。

大明最大的城市是那一座?

不是北京,不是南京,而是苏州。

特别是这几年以来。

朱祁镇经营北京几十年,北京发展一日盛过一日,似乎有几分能赶超苏州的架势,但是这数年,苏州的发展,更是开挂一般。

这主要表现在这几件事情上。

几任苏州知府,每年都有一件事情要做,就是上奏朝廷,增加苏

州的吏员编制,以至于苏州吏员编制之多,已经超过顺天府了。

刚刚开始的时候,每一任苏州知府都想修城墙,将苏州外面的市集,容纳在城墙之中。

只是每一次没有开工的时候,就放弃了。

因为他的刚刚规划好城墙,城墙还没有修好,城墙外有快速的变成了房屋。以至于这几年,都没有这个声音了。

因为,后来的苏州知府一算,如果要将苏州城万万包裹在内,城墙要近百里,花费白银小几十万两,甚至百万两之多。

他们立即放弃了。

苏州地方财政是比较富。且不说其他的每年罚脏银都是好大一笔。但是这样大的财政支出,也是一口气拿不出来的。

除非朝廷拨款。

但是朝廷而今的局面,户部尚书怕是一个傻子,才会给苏州拨款几十万,让他们去修城墙。

与此同时,苏州城之中打行特别兴旺发达,甚至商业斗争打着打着,就变成了双方的械斗。

毕竟大明乡下,这种情况也是很正常的。

为了水源,为了土地,为了这样那样的宗族利益。彼此之间拼命厮杀。这种情况,也随着很多人入城。从而带到了城市之中。

或者说,在此之前大明也没有什么城市可言,大部分府县,不过是一个大农村而已。

各种情况复杂之极。

一副野蛮生长的局面。

朱祁镇担心一刀切下来,就坏了而今大好局面。

此刻,面对群臣意见,朱祁镇也不得不有所退让。同时现在的局面,让朱祁镇也认识到了情况的严重性。

大明财政持续性失血,很严重,必须马上补充。

而且朱祁镇也意思到一个问题。

那就是而今朝廷之中,大多数还是对商人看不惯的大臣,但是时间长了,这种局面一定会改变的。

权与钱的结合,是免不了的。

朱祁镇不而今做了这一件事情,将来就不大好办了。

朱祁镇说道:“诸位所言甚是,只是这税该怎么收却是一个问题?朝廷既不能坏了小民生计,也要收上来足够的商税,来接朝廷燃眉之急,当从何处下手?”

韩雍心中已经有了腹稿,说道:“陛下,以臣之见,当实行专卖制度。”

朱祁镇说道:“卿细言之。”

韩雍说道:“而今天下,大宗商品,无非衣食住行。布匹,铁,茶,马,金银,大木,瓷器,糖,绸缎等十几样货物,通行天下。”

“朝廷下令将这十几样货物专卖。每货必有缴纳引钱,各地衙门有权查

验,没有引条,则可以罚没。”

“如此一来,臣以为朝廷可增收数千万两之多。”

朱祁镇听了,心中默默沉思。

其实,这是一套比较成熟的制度,这个制度也不是来源于大明,在唐宋的时候就有,茶引,盐引之类的名字,早已留在历史之上了。

不过,韩雍将这种制度扩大话了。

只是不同的引制,具体也是有不同的。

韩雍的意见,就是这样,这十几类大宗货物,在生产出来之后,如果就地发卖,是不收税的,但是要运输出本县,就要去县里交钱拿引,有了这个引,才能去外面卖。

在各地运输的时候,各地府县都有权力查。

一旦查出来,没有引,或者引数与货物数量不对,等等问题。都可以被罚没。

再加上而今的地方政府的财政,有相当一部分都是由罚脏钱支撑起来的,可想地方政府对这种检查的热衷程度。

这个制度其实,就是茶引的制度

朱祁镇问道:“听卿之言,似乎将茶也算进去了。”

韩雍说道:“臣就是以茶引为模,退行此政,以臣之见,如此就不用单独设茶马司了,可以并入地方各衙门。”

“也好减少一些冗员。”

其实韩雍甚至有将盐税也并入这个商税之中,但是他想了想,还是绝对不行。

因为盐税的数额太大了。

支撑大明财政的半壁江山,一旦出了什么问题,对朝廷影响太大了。

之所以如此,就是韩雍最近也感到了很大压力,他其实尽力在减少一些官吏,比如茶运司,韩雍而今的决策,就是将整个茶运司都裁撤了。

好节省一些人员耗费。

朱祁镇沉吟了一会儿,说道:“此事关乎朝廷根本,不可轻举妄动。必须从长计议,而今朝廷虽然财政困难,但是一时间还没有问题。这一件事情可以准备起来,但不要立即执行。”

“还是派一个人去江南看看,事实这个办法到底行与不行。”

其实如果天灾少一点的话,大明财政是能维持运转的,只是天灾与西域的战事两处伤口,形成了大明连年慢性失血,细细数来,这几年都是赤字。

要不内库补贴,再加上家底还是比较厚实的。而今早就撑不住了。但是即便如此,也不是一年两年就倒下的。

别的不说,真事急了。朱祁镇不会将天子南库拿来用。

虽然是冼家,但其实是太子的,虽然是太子的,但也是皇帝的,这就是大明天下的真相。

只是朱祁镇不想而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