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明天子 > 第一百零七章 太子回南京

明天子 第一百零七章 太子回南京

作者:名剑山庄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1 02:35:53

第一百零七章 太子回南京

第一百零七章太子回南京

十月的南京已经有些清冷了。

但是燕子矶渡口上,却一点也不冷清。

这样的场景,在今年的燕子矶渡口已经有个四次,第一次是朱祁镇到南京,第二次,是朱祁镇立即南京下江南,第三次,就是数日之前,朱祁镇再次回到了南京。而今是太子来了。相隔数年之后。

太子再次来到的京师。

这一次来的不仅仅是太子。

因为南洋与西洋地区都不是太太平的。故而太子带过来的人,文武并不是太多的,毕竟南洋与西洋都要有人留守,平江侯陈锐,南宁侯毛锐,西宁侯范广,都镇守西洋各地,而南洋由英国公张懋驻守。

在很多人看来,在太子回京之后,代替太子节制南洋地区的,就是英国公张懋。

文官带来的也不多,唯有刘大夏为首的太子府官员,至于杨廷和等人,都被安插在各地镇守。

即便如此,太子带来的人也不少,护送太子从南洋返回的船队大概有万余人。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太子受到的保护规格,其实并不下于朱祁镇。

只是太子带来的水师,大多数都停在松江水师驻地。

毕竟,没有让太子大军进驻京师的说法。虽然南京仅仅是陪都,太子在长江水师的护送之下,除却随行人员,仅仅带了数百护卫,还有一些身份特殊的人员,比如缅甸,阿拉干王室的重要成员,还有孔雀国,白古,东吁,狮子国等大大小小国家的使臣。居然有千余人之多。一并来朝贡天子。

这也是作为太子功绩的一部分带来的。

太子来到南京,朱祁镇自然不会亲自迎接,毕竟在儒家之中,没有父迎子的规矩。不过太子就是太子,迎接太子的人,是以内阁大学士丘浚,南京留守王恕为首,武将以魏国公,石彪为首。

好一番热闹就不细说了。

太子被迎上马车之后,皱眉对身边的刘大夏说道:“王公是对我有意见吗?”

王恕虽然得罪了江南士绅,但是却得了天下清誉,身负天下士林之重望,太子今日有机会见到,自然要好好拉拉关系,只是他与王恕寒暄几句,说的都是客套话,却让太子隐隐约约有一种话不投机的感觉。

他实在不明就里。

刘大夏说道:“殿下收心,而今不是想这个的时候,等一会儿,就见到了陛下,这才陛下要担心的事情。”

太子深吸一口气,缓缓的平复自己的呼吸,说道:“见了父皇,要说些什么?”

刘大夏说道:“殿下不用担心说什么,以臣对陛下的了解,陛下等会儿,一定会考教殿下的,殿下到时候不要说不上来就好了。”

太子其实也知道朱祁镇最可能说些什么。毕竟朱祁镇一路过来,对封建大吏,都有一番考教,太子虽然是儿子,但是身上封疆大吏的属性依然在,甚至因为是太子,对他的考教只会更加严厉。

所以,太子此刻,不像是去见多年未见的父亲,好像是临阵磨枪去见考官。

朱祁镇在南京紫禁城之中接见了太子。

父子相见,却不像寻常父子那么热情,反而有些拘谨与冷清。

朱祁镇内心之中是有气的,他生气于太子对一帮商人的纵容。虽然没有表现出来,却也没有太多热情。而太子内心中是有事的,更是如临大敌,如对大宾。如君臣相对,却没有多少父子温情。

正如刘大夏说眼。

朱祁镇直接开始询问太子南洋种种问题。

朱祁镇首先问道:“你襄王叔而今如何?”

太子说道:“麓川残破。襄王叔有些承受不住,已经卧床多日了,襄王世子一直在照顾。儿臣也将阿瓦当地百姓拔给襄王叔不少,用以填充麓川之户口,只是儿臣以为麓川的情况,没有十几年,是难以恢复了,儿臣以为朝廷当给予襄王叔一些拨款。毕竟襄王叔也是忠于王室。”

朱祁镇说道:“已经在做了,朕在出京之前,已经派人去麓川巡查,并计算出一个数字来,由内库出钱,不能亏待大明有功之臣。”

太子笑道:“儿臣的确不如父皇思虑周全。”

朱祁镇随即又问了几个问题,关于南洋军情民情与藩王种种事务,还有韩王藩而今的情况等等。

太子一一对答如流。

太子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或许不如当代很大臣那些才学惊艳,常有惊人之举,但是做事踏实,为人持重,在很多事情上,谈不上是滴水不漏,但是该知道该明白的,也都明白。毕竟他也在南洋几十年,一步步将南洋与西洋开辟出来,如果没有一定的能力,即便麾下有大量的名臣战将,也不可能做到这一步。

朱祁镇内心之中微微点头,这个答案与他心中太子是吻合的。

朱祁镇对太子的能力,一直是心中有数。也就不纠缠于具体事务了,而是问了一个问题:“自从当初令你南征淡目以来,朝廷在海上灭渤泥,满刺加,淡目,而今又诛阿瓦,阿拉干,令南洋宾服,天竺侧目,你觉得接下来朝廷应该怎么做?”

太子沉吟片刻,暗暗揣测朱祁镇是怎么想的,却不敢肯定,最后决定实话实话。说道:“陛下,臣以为当内修理政,安堵南洋与西洋各地,令南洋各亲藩与藩国安心,能不动兵,就不动兵。”

朱祁镇说道:“具体说说。”

太子说道:“南洋汉民少,各军将士多为两广云贵人士,久戍南洋,多有思乡之念,将士们腰缠富贵,多有归乡之念,而今各军士气,已经不如当初那么旺盛,这是兵堕。”

“征伐南洋西洋之间,屡战屡胜,各级将领将南洋各国视如鱼肉,似乎只手可以擒拿,却不知道南洋气候其实不耐于大军作战,一旦轻敌,陷入丛林之中,恐怕就有败绩,此所谓之将骄。”

“南洋西洋各藩国,凡桀骜不驯之辈,皆以平定,剩下的都是大明忠臣,如暹罗,真腊,苏禄,老挝,等数国,接是无负于朝廷,朝廷大举用并于此辈,则是理屈。如果不用兵于此辈,则西进天竺,有两条路,一路是从两广而南洋,从南洋而西洋,这是海路,实在太远,陆路就是友云贵到西洋,路虽然不远,但是艰难险阻,高山大泽,实在不是用兵之地。纵然要用兵,最少也要将道路打通之后,再做计较。”

“更何况,各亲藩这些年才到南洋,还没有站稳脚跟,各亲藩多则万余士卒,少则不过数千百姓,尚不及当地土著一大部,而今之所以能在当地立足,是有大军保护,如韩王藩一般,一旦有事,南洋驻军月余可到。如果大军西进,南洋的兵力就进展了,若有大事,则鞭长莫及。若失陷亲藩,则如何面对列祖列宗。”

朱祁镇对太子的回答,还是比较满意的。

大明在南洋与西洋的扩张,已经到了极限了。

用一句武术术语来说,就是力道用老了。

南洋与西洋各级人马,加起来,也是有二三十万之多,但是为什么太子与和硕特汗国对峙的时候,身边只有仅仅四万大军,不就是以为占据的地方越多,分散的兵力也就越多。

到时候可以动用决战的主力也就越少。

越往西,越是如此。

当然了,朱祁镇也明白,太子言语之中另外一个隐藏含义。那就是既然海上征战,已经不能持续下去,要告一段落了,那么是不是应该将他这个太子从南边召回来了。

朱祁镇不置可否,说道:“难道我大明就止于而今,不能越恒河一步吗?”

太子语气带着斩钉截铁说道:“当然不是。”

“大明人口滋生,土地不足,朝廷必须为大明百姓开辟土地,且南洋各地,刀耕火种,有父母不孝,有子孙不养,此禽兽也,我大明承历代圣王之德,当宣德于天下,令天下百姓,尽沐王化,才乃而今朝廷之昭昭天命也,岂能弃之不顾。”

“而今不动,乃是时势不在,并非不西进也。”

“当南洋开垦,百姓滋生,大明可以在南洋西洋直接补充兵员与粮草,免除远戍之苦,重整将士之心,才是再次西进最合适的时候。”

“好。”朱祁镇忍不住说道。

太子这番话,也是由南洋掀起的思潮。

毕竟大明很多人,其实是反对战争的。可以说在对瓦刺战争之后,大明主流思想界就是反战的,反对对外用兵,什么边庭流血成海水,汉皇开边意未已。的文章诗篇不知道有多少。朱祁镇可以一笑置之,但是却不能让继承人也有这种思想。

而在南洋之战中,有很多利益群体都获得了很大的利益,他们自然不能容忍这样的思潮。也就有太子这种思想泛起。

这其中说了两件事情,一个是大明的现实,一个却是理想。

大明现实不去说了,人多地少的问题,在很多地方已经很严重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