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明天子 > 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杨荣

明天子 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杨荣

作者:名剑山庄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1 02:35:53

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杨荣

第一百五十九章老臣杨荣

杨荣并非没有想过让皇帝收回成命。

但是杨荣却知道能让皇帝收回成命,除非他去向皇帝低头,或者说太皇太后出手。

所以他今日居然在这里见到太皇太后,心中自然多了一丝期盼。

只是他很快就失望了。

太皇太后的声音隔着车帘传来,说道:“皇帝,你与杨大人好生说话,我累了,先回宫了。”

太皇太后这一句话,立即有人牵引马车,离开了这里。

朱祁镇与杨荣躬身行礼,目送太皇太后离开。

朱祁镇这才对杨荣说道:“先生何去之疾?朕本想这两日就见先生,与先生好好说说话,才让先生回乡。”

杨荣对太皇太后不插手政事的举动,心中也有些矛盾。

其实以三杨为首的文官集团,合作虽然是合作,但是对女主秉政其实一直持反对态度的。

所以太皇太后好几次议事的时候,与朱祁镇同列而坐。但是真正大朝会的时候,却从来没有出现过。

也没有称制。

朝廷一直奉行的也都是皇帝的圣旨,不过这皇帝圣旨乃是太皇太后的意思而已。

太皇太后这样干脆放下,固然让杨荣通过太皇太后挽回皇帝成命的想法破裂,但是他心中反而松了一口气。

此刻听朱祁镇问,杨荣说道:“臣多年未曾还乡,思乡心切。按捺不住了。”

朱祁镇自然知道,杨荣是口是心非。但也不拆除他。而是寻了一处凉亭,两人在凉亭之中对坐,王振又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弄来的酒菜,还是热腾腾的。

朱祁镇说道:“先生,既然想回乡谈亲,朕岂能不批准。先生辅佐先帝劳苦功高,又在朕登基之初,有大功于朕。朕无以为报。只有水酒一杯,聊表心意。”

“敬先生。”

杨荣听了,似乎回想起当初的峥嵘岁月。已经在宣宗驾崩之后,传出襄王金册之事,他第一个上书,求立太子。当时其实也是有风险的。作为一个政客来说,站队太早,未必是什么好事。只是他想起宣宗皇帝知遇之恩,就忍不住。说道:“陛下过奖了。”

随即也饮下这一杯。

朱祁镇说道:“先生此去,明年才能回来,朕要数月见不到先生了,却不知道先生有何教朕?”

杨荣心中早有不知道多少话,想对朱祁镇说了,此刻朱祁镇自挑起话头,他自然忍不住了,说道:“陛下以为太祖如何?”

朱祁镇说道:“太祖自然胜我百倍,高山仰止。”

杨荣说道:“太祖为何不用勋贵?”

朱祁镇沉吟一会儿,说道:“太祖似乎没有不用勋贵?”

杨荣说道:“太祖虽然开国用勋臣,但是在后期,却用亲王领兵,代替勋臣。而兵部执掌武将袭职之权,也是太祖晚年开始的。”

“今后虽然有所反复,但是与五军都督府一直是共掌这一项权力。”

“陛下知道这是为何?”

朱祁镇心中有所猜测,但是依然恭恭敬敬的问道:“愿闻其详。”

杨荣说道:“此乃制衡之道也。”

“陛下已经渡过五代史了,自然知道武将当政,是一个什么摸样。武夫当朝,自己会产生皇帝兵强马壮为之。”

“故而即便如太宗皇帝,在这一件事情,也从没有动摇过。”

“这是国家体制。”

“陛下即便亲近勋臣,这不当如此。”

朱祁镇听了,暗暗思量,他也不能说杨荣说的没有道理。

后世国家一般都是文职国防部长,就是这种想法。五代之后,文臣对武将的忌惮,早已深入骨髓。

特别是他们刚刚度过一个武将权力的高峰时期,也就是永乐年间。

自然能形成杨荣这样的思想。

而仁宗,宣宗都很信重杨荣,在军事战略之上,一直以杨荣为谋主,特别是宣宗皇帝。如此说来,仁宗宣宗皇帝在这件事情的看法,朱祁镇也明白了。

勋臣的衰落,不仅仅是文官集团的崛起,还有皇帝打压。当然这里也要牵扯到汉王叛乱,毕竟汉王在靖难之战中,冲锋陷阵,与很多大将都是过命的交情,比如说孟瑛。

两人多次并肩作战,否则孟瑛也不会牵连如此之深。如果没有朱祁镇启用,孟瑛到死,也不会有再次领兵的机会了。

汉王之乱,看似短短数月就扑灭了。

但是实际上,这一件事情的影响力,一直到而今还存在。

杨荣见朱祁镇听得入神,继续说道:“臣知道,陛下欲整兵经武,以伐瓦刺。但是陛下自比太宗皇帝如何?”

“太宗皇帝五次深入不毛,然胡人旋起旋灭,长城内外,乃是天之所限胡汉也。陛下即便是只再破瓦刺,灭一瓦刺,复兴一瓦刺,于朝廷有何异处?”

“即便朝廷封以藩王,列以藩镇,但是汉人不习大漠风沙,不出数年,定然出事。即便是汉唐强盛之时,又能控制草原多长时间?”

“故臣以为,今后朝廷与蒙古并立的局面,会持续很久。”“即便陛下真用心于武略,也当应该知道,而今天下三百多卫所,一百二十万缺额,其罪魁祸首是谁?”

“有罪不能罚,有过不能处置,何以奖励用功之臣,警示来者?”

朱祁镇听了,心中也不得不承认,杨荣所说的,很多事情都是对的。

比如杨荣的论断,大明与蒙古对峙,这种格局会持续很长的时间,可不是正是,几乎终大明一世。都没有消灭蒙古。

但是朱祁镇却不想延续这种格局。

因为这种对峙之下,朱祁镇想要大张旗鼓的改革,根本不可能,想要向其他地方扩张,根本不可能。

北京与草原之间的距离,决定了皇帝不解决蒙古问题,任何方向都不可能投入兵力。

朝廷的视线也只能被拴在蒙古这两个字上面。

朱祁镇说道;“不管怎么说,而今朝廷用兵,还是依赖勋臣。”

杨荣说道:“陛下可知北京城之中各级勋贵家兵集结起来,有万余甲士,一旦有变,这万余甲士会做些什么?陛下知道吗?”

“先帝从来担心,有一日,祸萧墙之内。”

朱祁镇忽然想起一件事情,似乎汉王谋反的时候,派人联系过勋贵。

而杨荣当时一力劝解宣宗亲征,说有人会坐怀观望之意。此刻想想,更觉得其中意味深长。朱祁镇脸色也微微变了。

杨荣说道:“正统元年,王骥督师西北,不也打得不错吗?”

“臣以为欲求长治久安之道,当以文臣为帅,武臣为将。文臣效以大义,武臣用以武勇,如此则天下无叛臣。”

朱祁镇听了,顿时醒悟过来了。

听起来,这个方案很好。

但是朱祁镇可是知道历史的。这种文官为帅,武臣为将的做法,最后弄成了什么摸样,朱祁镇可是一清二楚。

不能说文臣不能打。

不得不承认,除却明初,大明最能打的帅才,都是文臣。如王越,王守仁,乃至卢象升等人。但是文臣毕竟是文臣,他们毕竟比不过开国诸将,这是先天所限制。

其实如果单单损失一点战斗力,能让军队稳定下来,朱祁镇还是愿意的,毕竟对中国这样大国,稳定是最重要的。

但是让朱祁镇最最不能接受的,那就是文官掌握了军权,又掌握了政府,皇帝用来做什么?

同样是皇帝,正德可以不鸟文臣,而万历的抗议,只能是不上朝,其中的区别在什么?不就是军权的转移。

或许这是长策,但是朱祁镇决计不能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