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明天子 > 第五章 都是坏消息

明天子 第五章 都是坏消息

作者:名剑山庄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1 02:35:53

第五章 都是坏消息

第五章都是坏消息

孟瑛布下渔网。

张网以待,只是不知道能不能吞下麓川这一条鱼。

而沐昂回到家中,更是怒气勃发。沐昂说道:“孟匹夫,我要将你碎尸万段。”

柳营说道:“三爷,这话不能乱说。保定侯毕竟是靖难功臣。又受北京信重,此念万万不可。”

沐昂冷笑道:“什么靖难名将,不过是汉王余孽。”

沐昂为太皇太后所倚重,站在仁宗皇帝这边。自然鄙视汉王一方了。他忽然生出一个念头,暗道:“而今在云南,我是拗不过孟瑛,但是在京城,孟瑛就不好说了。”

孟瑛被皇帝陡然被提拔。

已经让很多勋贵感到不满了。

虽然都是靖难功臣,但是英国公张辅也是靖难功臣,而身陷麓川力战而死的方政,也是靖难功臣。

权力上层的位置从来是有限的。

当初孟家的位置早就被人瓜分。孟瑛再次被启用,自然有人被挤下来。

沐昂用脚趾头想,京城之中并非所有人都希望孟瑛建功立业。孟瑛是皇帝一个人撑起来的。

但是自古以来皇帝的宠信,都是相当不稳定的。

沐昂所做就做。

立即写了一封弹劾文书。还有无数私人信件,要知道沐昂在京师也是驻守高好几年的人,人脉说不定要比孟瑛还广。

特别是沐家属于开国勋贵,而今开国勋贵一脉,虽然次第凋零。但是并非没有潜势力。

要解决孟瑛关键在于京师,而不是云南。

只是这么大的动静,很难瞒过人的。

很快,贵州方面的王骥与襄王就知道了。

王骥在贵州组织大军转运。但是也监管的权力。至于襄王虽然挂着监军的头衔,但却是一点权力都没有。

只能游山玩水。

当然了,襄王有一点权力还是有的。

那就是知情权。

大小事务,不管襄王想知道,还是不想知道,王骥都派人告之襄王。

这一件事情也是如此。

襄王见到了王骥的手书,站在一座山峰之中,负手而立,却见无数山峰隐藏在重重雾霭之中,在贵州群山之中,很多山中雾气即便是正午也不消散,就是中原人士所说的瘴气。

中原人进入瘴气笼罩范围之内,却是要得病的。

于是这瘴气山岚与大山各种深浅不一的绿色,形成了襄王眼前的底色。

而一道细长的人流,在群山之中若隐若现,因为视角的原因,有一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感觉,被山峦阻隔。

唯独最前面山脚下,襄王看得清清楚楚的。

大量士卒三人并列,背着包裹,扛着火铳,在百户的指挥之下,列阵前行,一部分步行士卒中间夹着大量车辆,不少是马车,大多都是滇马,还有独轮车。

但是井然有序,有条不紊。

不过,似乎因为贵州驿道,实在太窄,通行能力有限,所以这队伍绵延很长很长,前后数十里,甚至更长。

最少襄王一眼看不见头。

好一副贵州行军图。

不过襄王对眼前的画面,一点感觉都没有。因为看多了。

襄王将手中的书信递给身后大总管说道:“你觉得王兵部是什么意思?”

也不由襄王多想。

他身处嫌疑之地,不知道有多少眼睛盯着他。

每一件事情,即便是寻常小事,他也要在脑袋之中多转好几个圈。

王骥向襄王通报消息很正常。

但是王骥在书信之中,却透漏出自己的意见。

那就是王骥支持孟瑛从北路攻腾冲,步步为营,大军合击。

大总管说道:“不过是让殿下安分一点,他与保定侯意见一致,那么保定侯的主张就没有人能反驳。”

“而沐昂是想在北京闹出动静来了。他在警告陛下,不要参与进去。”

襄王淡淡一笑,说道:“孤是那么不知道轻重的人,保定侯虽然与我家不睦,但是也是百战余生的老将,沐昂才有几分将才。惜哉沐春早逝,沐英几个儿子,将沐家给败得差不多了。”

襄王不知道云南具体情况,对孟瑛与沐昂了解多了。

孟瑛的的确确是大将之才,战绩一个个都能数出来,而沐昂。倒是有几分骨气,但是可惜沐昂在打仗上的天赋,甚至比不上他诗文上的天赋。

而他诗文上的名声,却是沐家名声抬起来的。

襄王也见过,不能说多差,但只能说平平

纵然什么事情也不清楚,让襄王从沐昂与孟瑛之间选一边站,襄王用脚趾头想,都知道该怎么选。

大总管说道:“在进入麓川之前,王爷只需等便是。”

襄王轻轻一笑,说道:“既然王兵部支持保定侯,想来私下也与保定侯通气了,用不来多长时间,这两将不合的消息就传到了北京,却不知道我那个大侄子,会怎么办?”

“北京最近好大的动静。”

襄王所设想的太正确了。

这个时候,朱祁镇真有几分焦头烂额了。

朱祁镇正式接管朝廷大权的一年,是一个不寻常的一年,一开春,朱祁镇接到的都是坏消息。

杨荣与黄福相继驾崩。

朱祁镇一连缀朝数日,以致哀思。

对杨荣与黄福身后哀荣极其推崇,甚至想为杨荣赠伯爵,子孙世袭枉顾。

还是杨士奇打消了朱祁镇的主意。

一来,这有些太重了,杨荣虽然有功于国家,但在靖难之中却没有参与进去,又没有开疆扩土之功,不符合封爵标准。

二来,而今明眼人都看出来,文官整体的崛起。建安杨家出了杨荣,妥妥的书香门第,名门望族。他们未必想成为勋贵。

不过朱祁镇,姿态到了。

朱祁镇这样做,一来对杨荣心中是有愧疚的。二来也是拉拢杨荣下面的人,收拢人心。

而杨荣的后事到此还不是结束。

黄福还好,南京镇守大臣虽然重要,但是只需选一老臣镇守即可。而杨荣的位置却更重要了。这代表着宣宗皇帝定下的辅政五大臣格局被打破。

剩下的四个人之中,张辅负责军务,但是不会将手伸到文官这边,杨士奇与杨溥固然是行政老手,但是年纪都大了。有些力不从心了。胡濙也不年轻,精神虽然不错,但也承担不起,这么繁重的政务。

所以,内阁添人。势在必行。

但是谁进入内阁,谁不入内阁,甚至是填补几个?

这都是一个大问题。

宣宗去世,太皇太后强力压制了政坛高层的变化,将从宣德后期的政治格局维持到了几天,杨士奇固然掌握大权,但是却不知道挡了多少人的路。

而今这格局打破,不知道多少人明里暗里争夺这个位置。他们都知道,内阁都老了,此刻填补进去的人,很有可能是数年之后的内阁首辅。

其中暗潮汹涌,就足够朱祁镇消耗脑细胞了。

这种局面,朱祁镇还是第一次遇见。

随即另外一件事情,就是今年的灾情初步显露了。

去岁冬天,卢沟河大工就已经开始了。收拢流民数万人做工。但是正统四年的冬天,乃是一个暖冬,钦天监已经报告了,今年春天,很可能有大蝗。

这蝗灾与去年大水有直接的关系,大水淹没了良田,在秋后大水退却之后,形成大片的滩涂。随即又遇见暖冬,蝗虫在这样的环境之中,最适合产卵。

而在修卢沟河的时候,就大量发现这一点。

春季的蝗灾几乎成为必然。

这甚至是古代蝗灾的必然,旱极而蝗,大水之后,也容易滋生蝗虫。甚至在明清时代,蝗灾爆发乃平均二点次,就是因为古代水灾旱灾不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