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明天子 > 第五十章 金山银山

明天子 第五十章 金山银山

作者:名剑山庄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1 02:35:53

第五十章 金山银山

第五十章金山银山

朱祁镇说道:“先生可有补救之法。”

于谦说道:“臣没有治本之策,唯有治标之法,臣应该在三个湖设军卫,专司清淤,在旱季将湖底泥沙挖掘出来,人空运输出来。”

“如此耗费巨大,年年不可缺。”

“只是臣实在是想不到什么办法了。”

朱祁镇想了想说道:“不用了,就这个办法了。一代人解决一代人的问题,朕这辈子先治水,等将来湖泊被淤平,却是后世子孙的事了。”

中国河道泥沙具下的问题,在后世也是一等一的难题。比起将来留下的历史遗留问题。朱祁镇更要解决的,是大部分人活下去的问题。

如果河北水患不解决,河北一系列生态问题都不能解决。河北不能成为大明的粮仓。不管是为了北京的战略安全,还是为了将来北伐的粮草支持,都必须解决。

其实用军队清淤这样的事,在北宋时期就有了。专门治理黄河的厢军,就是专门做这一件事。

就是清淤。

于谦说道:“多谢陛下支持。”

朱祁镇说道:“先生以为下游当如何治理。”

于谦说道:“天津一带,遍布沼泽,河道狭长多弯。”

“以臣之见,当多开支流,将天津土地淤积成良田,加宽河道。开支渠以分水势,宽河道以泄洪。”

后世的天津与这个时代的天津,完全是两个概念。

大片沼泽湿地,不加限制的蔓延开来。

想要开发天津,首要之事,就是如何将这些沼泽湿地改为良田。于谦所想的就是淤田的办法。

河泥之中富含大量营养成分,故而用河流淤泥淤出来的田地,是特别特别的肥沃。都能有很高的收获。

甚至能高达七八石。

所以在农业生产之中,淤田是提高产量的不二法门。

如果能将天津下游的湿地都淤积为良田。对北方粮食生产将有极大的补充。

朱祁镇其实也知道,每一个选择都是有利有弊的,于谦既然决定多开支渠,分流河水,就必须承担主河道淤积的况。

但是这都是潜移默化的过程。

朱祁镇虽然知道,但是最少现在,于谦的办法是利大于弊的。

朱祁镇起来回踱步,对王振,说道:“请工部吴尚书,黎尚书,阮安,沐敬都过来。”

朱祁镇纵然相信于谦,但是这样国家大事,没有不决于众的。朱祁镇也不可能一个人承担,自然将他们都叫过来了。

四个人在工程建设上都是一等一的好手。

他们几个看过于谦的方案,商议了好一阵子。最后还是吴中对朱祁镇说道:“陛下,于大人的方案,自然是可行的。只是”

朱祁镇说道:“只是什么?”

吴中说道:“耗资巨大。”

朱祁镇说道:“有多巨大?”

吴中说道:“臣一时间也计算不清楚。臣仅仅计算,滹沱河,滏阳河,拒马河,易水河,漳河,卫河,清水河,子牙河等大河的堤坝,就远远超出千里,甚至在两千里三千里之多。”

“而且各地地质不一样,所耗损也不一样,有些地方必须加固。有些地方夯土就行。这还不算三个湖的清淤围堤工程。天津下游的支渠与疏浚工程,这都是要耗资巨大的。”

朱祁镇说道:“多少钱粮?总要有一个估计吧。”

吴中说道:“臣以为,不在修建长城与营造北京之下。”

吴中此言一出,大之中很多太监都倒吸了一口凉气。

太宗皇帝将国库耗光,才加固九边,修建北京城。但是这九边修建工程与北京城大工,从永乐年间,延续到了正统年间,即便到了而今,还没有完全结束。

如果细细看长城的建设时间,就会发现,最少辽东长城乃是在正统年间修建的。

所以不用他们对整个五河三湖治理方案估计,只需两者对比就行了。

如果真要衡量的话,那就是大明十年到二十年的国力。

当然了这如果成功了,北京的粮食困境一下子就解除了。但是任何事都失败的可能,如果花了这么多钱,砸到了水利上,却失败了。

朱祁镇的权威也会有很大的动摇。

一时间连朱祁镇也被吓住了。

首先他意思到一件事,那就是太皇太后虽然为他攒了不知道多少钱,但是二千多万两银子,对这一项大工程来说,依旧是杯水车薪。

做与不做。

朱祁镇立即做出了决断。

那就是做,一定要做。

趁着这一次大灾,将流民全部安置在工地之上,修建好水利之后,就地安置,该多设一个县就多设一个县。

而今的河北还不是后世那么人口密集,反而是地广人稀。甚至有很多养马的草场,足够耕种。

正好迁移人口,充实京畿。

夯实北京的根基,这自然是要做的。

但是该怎么做,却是要想办法。

总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将一起开工,自然要有轻重缓急,有时间表。更更重要的是,这数以千万计的修河款,总不能让宫中出吧。

朱祁镇转过头来,说道:“于先生,你准备从何处下手。”

于谦说道:“而今已经五月。在九月之前,决计会降雨的,臣担心的是久旱大雨必涝。所以这一段时间,就抢修,各种关键的河堤。”

“最主要是四条河。滹沱河,大清河,子牙河,还有漳水。”

“潮白河与卢沟河已经修过了。”

“这一次修,在于预防今年秋天可能有的水,故而要求要快。只求支撑这一秋就行了,明年再想办法不迟。”

“所以臣估计大概在白银三百万两,主要是消耗在粮食之上。”

朱祁镇说道:“正式的修河,也要在明年才开始。”

于谦说道:“臣此刻的计划,错漏百出,请陛下给臣一年,臣定然踏遍河北河道,出一个详细的治水方案。”

“而今只能因陋就简了。”

朱祁镇说道:“好,这银子内库出。不过,这么大规模修河方案,却要首辅点头才是。朕明在召集内阁六部商议此事,先生要做好准备。”

朱祁镇这一句话,一语而双关。

既是要于谦准备好治水方案,也是要于谦想办法说服杨士奇。

于谦自然会意。

于谦说道:“臣这就下去准备。”

散会之后,于谦微微闭目休息一会儿,缓解一下这近半年来的疲惫,随即又起去拜见杨士奇。

而杨士奇也等着于谦。

杨府的门房,见于谦来了。

直接将于谦叫了进去。

还是在杨士奇的书房之中,于谦将这一次治水的计划,一五一十的说了出来。

杨士奇静静的听得,不置可否,说道:“你对这件事怎么看?”

于谦说道:“这就治水方案,就是弟子的意见。”

“不。”杨士奇说道:“这是皇帝的意思,我要问的是你的意思?你觉得这河是修好不是不修好?”

于谦沉默了一会儿,说道:“学生知道,陛下冲龄登基,正是意气风发,好大喜功的时候,治河之策,委实大了一些,但是学生走遍了河北每一处地方,与无数父老交谈,河北之民,苦水利久矣。元廷不修善政,北方上次修建的堤坝,还是在金朝的时候,时过境迁。早已不能用了。”

“学生久为地方官,自然知道,这水利是必须要修的,钱少就少修,钱多就大修。陛下既然有心大修,学生自然不敢辜负。”

“这哪里是大修,是用金山银山往水里砸啊。”杨士奇猛地说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