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明天子 > 第七十一章 驰道

明天子 第七十一章 驰道

作者:名剑山庄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1 02:35:53

第七十一章 驰道

明天子第七十一章驰道第七十一章驰道

朱祁镇对这一件事情考虑很长时间了。

越考虑越觉得,国家建设三北防护林,封山育林是多么正确的事情。

很多人都觉得古代都是山清水秀,大片大片的原始森林,其实不是的,最少这个时代不是的。

这个时代北方的森林湿地覆盖面积自然是要比后世强的,最少明朝人口大爆炸,其实在往后一点,也就是在成化弘治年间。

如果朱祁镇能一直活着,大概在三十多年后吧。

但是古代与现代还是不同的。

古代对气候条件的依靠太严重了,根本就是靠天吃饭,对异常气候的承受能力,也是差多了。如果后世气候放在这个时代,不客气的说,北方已经赤地千里人尽相食多少次了。

黄河都断流过。更不要说其他河流了。

朱祁镇对此做过多次推演了,他越发觉得想要治理好北方,让河北重现汉唐之盛,那就必须对北方整个生态环境下手治理。

否则即便下大力气治理海河水系,也是治标不治本。

如何改良整个生态,朱祁镇也不知道,但是他唯一知道的办法,就是种树,大规模植树造林。

但是大规模植树造林的前提就是让百姓有代替木料,柴薪的东西。

这也是朱祁镇一定想将以煤代柴的政策推行到整个北方的原因所在。

杨士奇说道:“陛下,煤价昂贵,京师以外,百姓恐怕不乐用之。”

朱祁镇说道:“朕明白,但是朕却知道,煤并不贵,在门头沟百姓采煤根本不用钱的。所以煤价,就贵在运费之上了。”

杨士奇听了,说道:“圣明不过陛下。史记有云: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概百里之外,贩柴,千里之外运米,运费都会超过成本的。”

“陛下而今煤即便一钱不止,运到百里之外,百姓们都用不起了。”

朱祁镇说道:“先生所言极是。朕有一样东西,让先生看。先生请随我来。”

杨士奇不知道朱祁镇想让他看什么,但也就跟着出来了。

一出来就有两顶软轿。朱祁镇上了其中一顶,杨士奇上了另外一顶。

两人一前一后出了紫禁城。

却往西苑而行,没有多长时间,却来到了朱祁镇的菜园子了。

这是朱祁镇当初种植各地农作物,还有各种蔬菜的地方,也是朱祁镇常来的地方。

杨士奇还没有落轿就看见奇怪的东西,就是两条长

长的木轨,并列而行,似乎上面包裹着铁皮。

有一群工匠在此,毕恭毕敬的向朱祁镇与杨士奇行礼,领头的却是曹吉祥与刘定之。

曹吉祥之所以在这里,却是王振的小动作。

不管怎么样曹吉祥也是王振的义子,王振不能看护,所以就让曹吉祥负责这里。因为王振知道,虽然朱祁镇亲政之后,对这一片都疏远了很多。但是这一带在朱祁镇心中还是很有地位的。

所以曹吉祥只要能在这里做出成绩来,将来一定能被朱祁镇看在眼里。

而刘定之在这里,却是因为他虽然是大兴县令,但是实际上北京城内,治安问题大多都是刘定之在负责。

在于谦离开之后,刘定之并没有做什么大的更易,不过是将于谦的办法固定下来。

朱祁镇很是满意。

这一次,却是朱祁镇筹谋已久的。

朱祁镇下了软轿,说道:“平身吧。”

“谢陛下。”中人都起来了,朱祁镇直接问其中一个老者,说道:“席大将,可是开始了吗?”

这位席大匠,就是当初为朱祁镇打造煤球炉的工匠。

事实证明,能做到大匠的,都是有两把刷子的。

最少,朱祁镇下令复制秦驰道的命令,这位大匠钻研了数年之后,在今年春天就有了成果。

只是之前,朱祁镇一直在忙。仅仅是来看看而已。

而今朱祁镇心中的计划,也是可以向外面试探一二了。

特别是这一次大灾,更让朱祁镇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大明朝廷最大的问题,或许并不是别的,而是内部物资调动问题。

很多时候大明并非没有粮食,而是运不上来。

如果大明遍布,不,仅仅是大明北方遍布这种驰道网络,这一次的天灾就不是多难渡过的。

当然了,大明的国力并非无限的。这边大规模治水,那边又大规模修建驰道,朱祁镇可不想赴隋炀帝后尘,弄得功在千秋,自己却身首异处。落个建文帝的下场。

但是该吹风,也要吹风,总要让人知道,这是一个什么东西。否则将来真要大兴驰道的时候,就不知道会遇到多大的阻力了。

朱祁镇看了一眼杨士奇,说道:“那就开始吧。”

席大匠立即说道:“是。”随即一声令下,一辆马车出现了,马车前面有两匹马。驾车的人一声令下,飞驰而去。绕着这个农场跑了一圈,总长度大概有四五里左右,总之并没有脱离他们的视线。

杨士奇看了,说道:“可是秦驰道?”

朱祁镇说道:“先生好眼力,正是。先生意下如何?”

杨士奇说道:“陛下想用此运煤?岂不是得不偿失?”杨士奇眼睛很是老辣,一眼就看出着木轨包裹铁皮也好,修建的马车也好,都是要花银子,即便这短短数里,估计一千多两银子拿不下来。

更不要说,这木轨恐怕时间长了,还是需要换的。

不管是从经济成本上,还是在植树造林之上,用以拉煤减少各地百姓用柴薪的数量,怎么看,怎么得不偿失。

朱祁镇一挥手,让身边的人都退下。说道:“先生英明,秦灭六国,虽然残暴不仁,但是在很多事情上,不得不佩服,朕登基以来,边防之事,每每问起,都是乏粮,大宁之弃,不就是粮草不继吗?河套不驻兵,不也是如此吗?”

“大明在草原上的步步后退,都是因粮草不济,从来不是打不过。”

“而是粮草不足。”

“朕欲继承太宗先帝之遗志,扫清大漠,太宗五次北伐,得不偿失,重创阿鲁台。以至于而今瓦刺坐大,而今朕不欲重蹈太宗复辙,用太祖皇帝之遗策,且耕且战,步步为营,在关内建立驰道,供应大军粮草。在长城之外,建立甬道,连接各卫,连成一气,分割草原,使得各部为朝廷牧马。”

杨士奇听了头皮发麻,说道:“请陛下三思,此事万万不可。”

不同的人听了,理解都不一样。在朱祁镇想来是自己的雄心壮志,但是在杨士奇听来,却是令人绝望的军费开支。以及连绵不断数十年的征战。

杨士奇即便是拼了老命,也不许朱祁镇这样做。

朱祁镇说道:“先生莫急,朕自然会三思,不仅仅是三思,而是三十思,三百思,三千思,朕身为大明皇帝,这一件事无时无刻不在想。”

“岂止是三思。”

朱祁镇这一番话,既是在表决心,也是讲价钱。

杨士奇刚刚有些失措,而今也回过味道了,他与小皇帝交手多次,从来觉得小皇帝缺乏少年意气。成熟稳重的好像是一个中年人一样。

此刻想想,刚刚太刻意了。杨士奇长叹一声,半是表演半是真心的说道:“既然陛下心意已决,又何必来问老夫,老夫年事已高,今日向陛下请辞,请陛下放老臣还乡,安度晚年吧。”

朱祁镇一时间有些傻眼。

他固然说得那么大,其实想与杨士奇讨价还价。此刻杨士奇要撂摊子,他反而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