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明天子 > 第一百四十章 刘定之请缨

明天子 第一百四十章 刘定之请缨

作者:名剑山庄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1 02:35:53

第一百四十章 刘定之请缨

第一百四十章刘定之请缨

朱祁镇知道杨溥与周忱私下会面。

至于他们说了什么,就不知道了。

对周忱向杨溥靠拢这一件事情,朱祁镇是乐见其成的。

原因很简单,朱祁镇精力有限,也不可能时时刻刻盯着盐政,周忱与杨溥之间的矛盾太深的话,朱祁镇担心新盐法能不能顺利的完成。

周忱许诺的赋税,能不能老老实实的收上来。至于周忱与杨溥之间结党谋私。朱祁镇不能说不在乎,但是朱祁镇却更自信了。

他自信,即便他们两个人真的这么做了,朱祁镇也有办法秋后算账。而今且看着即可。

这几天,他甚至对朝政都有些懈怠了。每天只是先看奏折的目录节略,然后看内阁的贴黄,除却个别不满意,被打回去,让内阁重新贴黄之外。就不怎么关注了。连大臣都少召见了。

至少不会,如同之前,从上朝到入夜,忙活不停。

倒不是朱祁镇沉迷于后宫女色了。

他甚至比之前还忙了。

因为他在写论文。虽然是文言文版的。顺便做假。

不为别的,就是因为关于盐业帝国构想让他心潮澎湃。但是心潮澎湃之余,他就面对眼前的寸步难行。

他总不能自己去福建办这一件事情。

所以他想了很久,他觉得必须要有一批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

但是这一批人从什么地方而来。

首先,大明科举出身的人,很难有这样的人。因为他们成也圣贤书,败也圣贤书。至于武将之中,也很难有这样的人,让武将打打杀杀可以,让他们做这样的事情,也是不行的。

至于太监,太监是皇帝的死忠。

培养一批太监倒是容易。但是如果大量使用太监,定然引起外朝的反对,引发一系列事情。

而且太监的先天缺陷,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太监的底线也比文臣低太多了。

朱祁镇大量用太监,他自己也不是太满意的。

而且即便培养太监,也是需要人的。

总不能朱祁镇自己去给太监上课吧。

朱祁镇不用想,就会大量文官,跪在宫门外死谏,毕竟大家心中的天子门生,乃是进士。而今陛下去收一群太监学生,将他们置于何地?

朱祁镇首先要做的是将自己的观点写出来,也就是分工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就是《国富论》开篇的结论,分工越细,效率越高。

这一句话,现代人感觉几乎是真理了。但是如果将这个观点,逻辑清晰,符合当时人的思想概念。却要费一番功夫了。

朱祁镇顿时有些后悔了。

后悔当初在文华殿请讲的时候,并没有好好听讲。他写这种文章的时候,总觉得不够好。于是他忍不住将刘定之叫过来了。

因为刘定之,既然是状元,那么文章也是极好的。

而且刘定之从入仕以来,就被朱祁镇当做重点培养。两个关系也是非常亲厚的。也是刘定之官职不高,又多外任。

这才在朝中不显山不露水而已。

但是知道的人,都不会小看刘定之这个刚刚三十的年轻人。很多老臣都觉得,十几年后,内阁几把交椅之中,定然有刘定之一席之地。

刘定之进宫之后,朱祁镇将他写好的文章让刘定之看了,刘定之看了。虽然觉得很别扭,因为朱祁镇虽然是写成古文了,但是还是论文的写法,甚至里面还有数据对比等等。

刘定之,先对这个说法,感到怀疑。而后他自己细细推敲,甚至在大兴知县下辖的一些作坊试行之。

最后不得不承认,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但是他觉得这个结论是对,但是依然劝谏朱祁镇不要以陛下的名义,将这篇文章传出去,原因很简单。

这即便是对的,但是不是道德文章。传出去,非但不会成为皇帝身上的闪光点,反而成为污点。

这就是所谓的偏离圣道。

对于这一点,朱祁镇也是很明白的。

说起来大明的政治环境,要比清代好太多了。如果是一般人写出这样的文章,提出这样的观点,未必不是一本奇书。甚至杨士奇,杨溥等人或许还有赞赏一二。

但是皇帝却不一样了。

他天然站在政治的风暴眼上,一举一动都会有人做政治解读。所以有些事情,寻常百姓做的,皇帝却是做不得的。

所以,朱祁镇不得不采纳了刘定之的意见,做伪书。

其实这也是古代常态了,就是托古人之名写书。内容是真的,但是作者是假的。

本来吧,在朱祁镇心中最好,弄一个墨家名头,干脆就叫《墨经》。

但是朱祁镇想用这里的思想,却不得不考虑阻力,毕竟而今儒家占据了主流,准确的说,是理学占据了主流。

所以,朱祁镇决定托一个儒家名人。

至于是谁,朱祁镇翻来覆去的想,就想到了子贡。

原因很简单,子贡乃是孔子学生之中,政治能力最好的,外交能力也是爆棚的,偏偏又是一个大商人。

最重要的是,并没有什么著作。

朱祁镇一决定,第一件事情,就是询问子贡有后人在大明吗?锦衣卫立即报道:“端木家在大名府浚县。当地还有子贡墓,端木家在元代曾经入仕,入本朝几代都是白丁,至于而今端木家主是谁,还要大名府本地报上来。”

朱祁镇立即明锦衣卫将端木家主,秘密带进京师来了。

做戏就做全套,既然要做伪书,自然要让端木家来背书了。什么他们不愿意,朱祁镇有得是办法让端木家愿意,并愿意摇旗呐喊,成为这一本书的忠实粉丝了。

只是如此一来,朱祁镇这一件事情就有些变化了。

之前朱祁镇仅仅是想将分工写明白了,好让做教材。培养出一批人来,哪怕是太监,也好办事。

但是而今要伪做一本书出来,里面的篇幅光写分工这一项,未必太少了一点。

朱祁镇就准备绞尽脑汁,写一些他在后世有印象的东西。都是经济学方面,准确的来说,是古代经济方面,大部分都是从《国富论》《经济学原理》之中截取一个个观点,然后用明代人可以懂的话,一一敷衍成篇。

这种造假的事情,朱祁镇只想做一次就行了。所以这一次,就将他心中的存活。全部清理干净。

刘定之就是他的主要助手。

朱祁镇提高主要思想,而刘定之就谋篇布局,行文落笔。

一连忙了月余,朱祁镇才算是想不起来写什么了,但是朱祁镇依旧不想轻易将这一本《端木子》推出去。

毕竟这里面很多东西,都是他未来的变法依据。非要千锤百炼不可。

朱祁镇每日推敲,但是刘定之却待不住了。

刘定之自告奋勇道:“陛下,臣愿意担任福建盐运司同知,为陛下推行晒盐法。”

朱祁镇要让刘定之办事,自然有些事情没有瞒刘定之。当然了也没有完全告诉刘定之,只是说他想推行晒盐法,节省朝廷经费之余,让食盐大降价,有利于百姓。

而刘定之本人也是看到了机会所在。

虽然新盐法并没有推行,但是官场之上从来没有秘密,刘定之自然是知道的,所以他将盐场看做建功立业之所。

毕竟他距离朱祁镇最近,对朱祁镇的心思也最明白了。

朱祁镇要他从最底层一步步走上来

马政,地方官,商税,等等,这些事情一件件历练过来,他也知道他不可能从大兴知县任上,进入六部任职,总是要外放,何不找一个能建功立业的地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