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明天子 > 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济运

明天子 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济运

作者:名剑山庄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1 02:35:53

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济运

第一百四十九章保河济运

于谦与张经再次用脚掌丈量大堤,分析滹沱河当地的地质。

这一代的地质类似于黄土高原上的土质,甚至比黄土高原的土质还疏松,看似完整的土地。但是在水流冲击之下,就能层层驳离。就好像是千层饼一层层的剥离开来。

张经在第一次决堤之后,已经加重夯土层,并在夯土层下面,打下了木桩。大堤内部,以木框装着石头一层层铺满,作为缓冲。大堤之上也有一层层的,类似草席的东西。不过都是长达十几丈宽。巨大的埽放了下去。

用铁锚固定。

如此一来,洪水不会直接冲在堤坝之上。

这种技术在宋代就已经发展完善了。

可以说张经能做的都做了。让于谦来看,也看不出什么缺陷了。但是面对这里的特殊地质结构,却不能承受。

张经脸色沉重,说道:“大人,下官想来,只有一个办法了,将大堤换成石堤,多用铁料打下根基。”

于谦说道:“石堤,铁料。”

张经所说的一切,在于谦的耳朵之中自动换算成了钱。

铁可不便宜,每斤两三分银子,根据各地不同的价格浮动。而真要用在工程上,就是动则万斤,十万斤,甚至还不够。

毕竟要看单位,乃是斤,不是吨。

不说别的,单单是铁价就过万两。

而朝廷虽然将金山银山砸进河北,但是各地工程量太大,百姓即便是服劳役,但是口粮,工具,材料,等等,都是需要准备的。

正统六年,近八百万两的款项,看似不少,但是分到每一次地方之后,也就不多了。

在这滹沱河上要砸上几十万两,就大大超出预算了。

钱总是不够花的。

张经小心翼翼的看着于谦的脸色,于谦沉吟片刻说道:“铁料我想办法。你安心做事便是了。”于谦似乎记得工部储存着相当庞大数量的铁料。如果能从工部搞到一些,就免了从民间购买了。

河北顺利的渡过了汛期,这个消息传到了北京。

朱祁镇总算是松了一口气。觉得悬着的心,总算是放下来了。对于保定,文安,被大水包围,已经滹沱河决口的这种情况,朱祁镇已经觉得欣慰之极了。

虽然放在后世,这个事故依然很严重。但是在这个时代,已经相当好了,最少比去年好,在预计范围之内。

不过,对于滹沱河决堤之事。朱祁镇还是比较不舒服的。

但是既然于谦保了张经。基于对于谦的信任,朱祁镇自然还是要顶于谦的。

只是如此一来,就不大好办了。

面对不少言官的风言风语。

朱祁镇只好召见杨溥,曹鼐。王直。专门对关于于谦的种种问题,做一个解决。

首先说的就是张经滹沱河之事。

朱祁镇对两人说道:“张经这个人的履历,朕也看过,是一个能臣,既然如此,用生不如用熟,于谦看人,朕还是信的过的。”

杨溥说道:“陛下英明,臣回去之后,就晓谕群臣,让群臣知道陛下之心胸。”

朱祁镇见杨溥这么好说话。心中倒是松了一口气。

只是他却不知道如此老奸巨猾之辈,他想搞一个人,从来是很有耐心的。今日皇帝发话,将言官压下去,对于谦是好事吗?

不是。只能让很多官员对于谦的积怨越来越深。

杨溥知道,不管是朝廷,还是陛下,而今都是离不开于谦的。但是总有能离开的时候。

杨溥现在要做的就是捧着,一直捧得,捧到有一天,于谦大功在在身,但是百官却群情激奋。

让朱祁镇做一个选择。

到时候,朱祁镇也未必能保得住于谦。

杨溥慈眉善目下面的算计,或许只有杨士奇能够察觉。

朱祁镇反而觉得杨溥以大局为重,杨溥与于谦之间的关系尴尬,朱祁镇是知道的,他也没有为他们调解的意思,因为并不需要。

下面人有一点不和,对朱祁镇来说,并非太差的事情。

朱祁镇随即说道:“漕运总督武兴弹劾于谦,说于谦肆意泄洪,冲垮运河,导致而今运河不能通行。这一件事情该如何处置?”

这一种事情并非第一件了。

可以说从河北治水以来,治水工程与运河系统之间的矛盾就没有少过。

武兴也算是大明老将,太皇太后信得过的人。他也是识大体,很多下冲突,他都压下来了,最少没有闹到漕运总兵官与直隶巡抚之间的互怼。

毕竟是皇帝一手推进工程。反对于谦,就是和皇帝闹矛盾。但是武兴也是没有办法了。

如果仔细看明代的运河的话,就会发现运河都完美的绕过了湖泊,并不是直接通过湖泊北上,而是要在挨着湖泊修建一道河道。

并非单单是三角淀这里。在山东好些湖泊都是这样的。

这就是保河济运总原则的体现。

为什么不直接通过湖泊,首先都是湖泊,未必是适合的航道,别的不说,就三角淀,一到雨季一片汪洋,一道旱季,就变成了一片烂泥地了。

这样的湖泊,如何通行漕船。

其次,就是靠着湖走,就是用湖泊来调节运河水量。

要知道,大运河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其中水流的流向可不是想象之中,从南一路流到北,或者说从北一路流到南。各地水流复杂的很。

而且运河要通过船只,要保证一定的水位,水太多的涝,水太少了不足以浮起漕船。想想就这必须经过人工调节。

但是再怎么人工调节,都需要用到水。不管是因湖水注入运河之中,将多余的运河水泄洪。

这就是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了。

对武兴来说,河北全淹了,也没有什么事情。他的任务是按时按量的将漕粮运到京师。

至于对于谦来说,漕运关他什么事情,他只需为河北百姓负责就行了。

这一次就是如此,运河停航一个月。武兴如果抢先弹劾于谦的话,这漕运不利的罪名就要砸他身上了。

所以,他明知道于谦圣眷在渥。但是还是写了这分弹劾奏折。

不过,朱祁镇看武兴的奏折,却满眼看出武兴字里行间委屈两个字,重点在于为自己脱罪,而不是说于谦如何不是。处处为于谦开脱,却处处暗示朝廷,自己是识大体的,而于谦是不识大体的。

朱祁镇当时看到时候,心中就有感觉:“这武兴找了一个好师爷,这种明褒实贬,绵里藏针的文笔,未必是武兴所写。”

不过,武兴作为军中大将,有几个幕僚也是很正常的。

杨溥说道:“按照旧例,当申斥于谦,让其恢复运河河道,让漕粮按时到京。”

朱祁镇也知道,这是因为漕粮太重要了。重要到了只要断绝漕粮三个月,北京百姓的口粮都无法维持的地步。

所以,任何事情都要为漕运让步。

不过杨溥的话,很值得玩味,他强调旧例。就知道朱祁镇不可能按照这个办法来的。

朱祁镇说道:“那如今该怎么办?”

杨溥说道:“而今户部粮仓大多数满的,虽然还没有到一千万石,但是足够支持北京百姓所用,漕粮迟来一个月,应该没有大碍。只是这样的事情,却是武兴与于谦的责任。于谦身为地方官,也有护卫漕粮的责任。不过双方都是为公事,申斥之后,两解之,让他们精诚合作,护卫漕粮上京,不可拖延。”

朱祁镇心中暗道:“真是好一手活稀泥。只是这不是我想要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