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明天子 > 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辅曹鼐

明天子 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辅曹鼐

作者:名剑山庄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1 02:35:53

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辅曹鼐

第一百二十九章首辅曹鼐

正统十二年四月。

杨溥离世已经半年有余了。

随着杨溥离世之后,一系列人员调整也渐渐的稳定下来了。

朱祁镇登基以来第三任首辅,曹鼐正式正位,在朝野上下开始确立起权威了。

朱祁镇与曹鼐的磨合,也变得慢慢习惯起来。

总体来说,对于这个新任首辅,朱祁镇还是感受到很舒服的。

杨士奇之于朱祁镇,一直是处于一种长辈对于晚辈的态度,即便是朱祁镇虽然能看见杨士奇每次拜见他,都会行礼。

但是朱祁镇一直有一种感觉,那种感觉就是杨士奇虽然跪着,朱祁镇却感觉,杨士奇是站着的,自己反而处于下位。

杨溥虽然无意倚老卖老,但是岁月给他足够的底气,在朱祁镇面前说任何话。

但是曹鼐却不一样了。

曹鼐的内阁,似乎让朱祁镇觉得有些回归内阁本意的感觉。

其实在太宗皇帝在的时候,内阁其实就是皇帝的秘书班子而已。

曹鼐对朱祁镇所有命令,都是毕恭毕敬,一般来说,从来没有反驳的时候。但凡是重要决断,都会上书请旨。

似乎没有皇帝的圣旨,什么都做不了了。

当然了,如果曹鼐什么事情都要朱祁镇做决定,朱祁镇早就换了一个首辅了,毕竟朝廷政务繁杂。如果万千事务都压在朱祁镇身上,朱祁镇早就累死了。

曹鼐更多形式上的早晚请示汇报,其实已经将下面的事情整理的条条框框,朱祁镇只需写一个同意,或者准就行了。

这让朱祁镇很舒服。

而且曹鼐天早朝之后,都会拜见朱祁镇,商议当日政务。

看上去,就好像是朱祁镇的意志绝对主导了内阁。其实曹鼐在其中并非没有自己的想法,只是夹杂在各种请示之中了。

朱祁镇有些看出来,有些没有看出。

但是朱祁镇无疑真将内阁变成一个秘书机关。所以,除非违反朱祁镇的原则。朱祁镇都当做不知道。

于是,如此曹鼐低头,朱祁镇放权。

双方的合作倒有几分君臣和睦,其乐融融的样子。

乾清宫之中。

去年乾清宫经过了大装修,凡是金银饰物全部给去掉了,不仅仅是乾清宫,整个紫禁城之中都是,最贵的饰物就是铜了。

只是大明尚红,院子里的红色没有变,但是都换掉了朱砂。总体来说,整个紫禁城的装修风格,变得淡雅多了。

此刻曹鼐正在向朱祁镇禀报政务,他首先说的是藩王。

“陛下,沈王请封六子为郡王。”曹鼐到这里微微一顿,不再说话,而是看向朱祁镇。

朱祁镇说道:“先搁着吧。”

“陛下,关于宗室藩王,是不是逼得太紧了。,数年前毕竟派遣人巡视藩王,各处藩王多有惩戒,而辽王一系,更是定案,贬为庶人。”

“至于各藩郡王,多以不封。”

“前番乃是朝廷用度紧张,而今盐税关税数以千王,却依旧如此,臣恐有伤陛下亲亲之道也。”

朱祁镇听了,也知道这一件事情。已经拖得时间太长了。

自从朱祁镇提出封建策后,加紧了对藩王的控制,对于现在还有护卫的王爷,比如楚王,秦王,蜀王等等,都找到了这样那样的理由,将护卫给剥夺了。

比如秦王,就将秦王最后一个护卫,调往延安备边。

对于藩王庶子封郡王之上,也卡得很严,都要考核。

所以,最近能封郡王的庶子减少了不少,甚至有些人等到死,也不能封郡王。儿子只能再降次继承。

这样做,让宗室之中有很多怨言。

在儒家之中,亲亲就是一个道德标签。毕竟一个人不能对自己的亲戚好,外人很难觉得这些人能对外人好。

朱祁镇也明白这一点。暗道:“这其实也就是因为我当政之十几年其实,并没有给大明开辟多少土司。”

朱祁镇一直想将大明宗室之中的人才,放到大明外围各封地之中。在大明鞭长莫及的地方,建立有效的统治。

所有才建立起大本堂。

其中所教育的都是宗室功臣子弟。更是太子教育之所。

不过因为,太子尚小,大本堂教育并不是太受重视的,不过数年以来,也培养了一批宗室子弟。虽然多是旁支,人数并不多。

想起大本堂之中的宗室子弟,朱祁镇一时间有了想法。

朱祁镇沉吟了一会儿,说道:“将大本堂宗室子弟都派发到襄王军前效力,襄王叔在西南也不是多容易的,另外召韩王入京,任宗人令。先生以为如何?”

宗室子弟最怕的是什么?是没有希望。

宗室子弟之中,有混吃等死之辈,这些人朱祁镇反而不在乎。因为这些人再怎么多,也闹不出什么事情。

不过是朱祁镇脸上难看一点而已。

最有可能出事的,反而是宗室之中有能力的人。这些人反而不甘心现状。但有没有希望。所以,朱祁镇才想摆出重视宗室子弟的样子。

大本堂这一批子弟,大概百余人,都是经过了大本堂数年的教育,虽然朱祁镇不重视,但是教授他们的还是一等一的师资力量,全部是一水的翰林学士。

他们可以说是能文能武。

襄王这些年在南疆,与缅甸乃至麓川的余孽,屡屡交手,但是并没有打太大。毕竟王骥在云贵坐镇,凡是动襄王,就要考虑王骥的因素。

但是襄王上的奏表,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人才。

大明秀才举人,根本不可能去这样的边地,而在麓川能用的人才,都与思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襄王又不能尽用之。

这是襄王最大的苦恼了。

朱祁镇派一批宗室子弟过去,能在西南建功立业的话。对于大明将来统治西南,却是大有好处。

至于韩王,却是大明藩王之中的异类。

几乎所谓王爷对封建策表示清一色的反对的时候,唯独韩王却跃跃欲试。甚至想移藩海西。

朱祁镇对此,只能是心意领了,海西这样的塞外孤城,朱祁镇可不敢交给韩王。万一韩王眼高手低,将海西城给折进去了。

朱祁镇的战略岂不是打了一个大折扣。甚至瓦刺有了海西基业,辽东与朝鲜都要背祸了。

但是勇气可嘉,也想天下表明,朱祁镇决计没有刻薄宗室的念头,所以,让韩王进京掌管宗人令。

如果朱祁镇发觉韩王真可以一用的话,将来未必不能分藩于外。

而且如果大明国内的藩王,不做出改变的话,朱祁镇对这些藩王的袭封,只会越来越严格。

曹鼐见朱祁镇已经有了决断,也不再多说,继续说道:“陛下,于谦于大人家中不幸,恐怕要丁忧了。”

朱祁镇听了,不由皱眉,说道:“此事已经确定了。”

曹鼐说道:“臣不敢妄言。下面还没有报上来,但是根基消息,就这几日之内的事情了。”

朱祁镇沉吟了一会儿,说道:“人伦之情,父子天性,朕本不该夺情,只是今日这个年头实在难过。直隶是少不了于谦的,让礼部下令准于谦的假,让他数数回家。见老人家最后一面,办完事情之后,继续办差。”

按照儒家的传统,要守孝三年。只是曹鼐也知道,的确今年分外难过,因为今年又是一个大旱年。

而今才四月,但是旱情已经非常明显了。蝗灾也有复起之像。而整个北方唯一的净土,不是别的地方,就是河北。

因为河北灌溉体系比较完善,这才能熬过旱情,但是其他地方尤其是山东,河南,两淮,湖广,旱情尤其严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