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明天子 > 第五章 新内阁

明天子 第五章 新内阁

作者:名剑山庄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1 02:35:53

第五章 新内阁

第五章新内阁

按照官场的惯例,大部分贪污**渎职等罪名,虽然不至于罚酒三杯,下不为例。但是大多数时候,都不至于死刑。

就好像是现在一般,如果在开国之初某些案例来判,我大中国从街道办事处开始,大批官员都逃不过花生米。

一般来说,大明官员都是罢官判赎刑,或者说发配。只要不是牵扯到重大的政治事件之中,很少一刀斩了。

所以,按刑部的意思,这些查出来有问题的官员,大多不过是罢官而已。少数或许有牢狱之灾。

但是按大明律来办,他们乃至他们的家人都逃不过家破人亡大套餐。

这样的事情李贤是绝对不敢点头的。

原因很简单,这还是以现在的处罚标准,查出来的官员,如果按大明律来办,天下官员要查出来要多几倍。要杀的人更多。

百官不安,朝廷要怎么办事?

李贤万万不肯按朱祁镇的意思办,同样他也不想让皇帝修大明律。

皇帝要修律,他的意图是什么?李贤岂能不清楚。

皇帝要更改祖制的想法,李贤一直是反对的,只是这种反对,更多是绵里藏针,柔中带钢。

朱见濬细细品读了最近一两个月内国内外变化,心中不由暗叹:“父皇真不容易。”

只是朱祁镇并不觉得。

就在远在兰州的儿子觉得自己老父亲苦的时候,朱祁镇却在乾清宫之中,卷着《大明律》细细的品读。

对举国上下的情况。似乎充耳不闻。

在正统二十三年初,也就是去年。

朱祁镇调整了内阁。也明白一件事情,或许找一个听话的属下,作为领导是比较舒服的。但是如果想做成大事业,就要挑选最顶尖的人才。

只是每一个顶尖的人才,都不是好相与的。都有自己的想法,如果能将他们全部压服,却要看朱祁镇自己的手腕了。

不过,朱祁镇却对自己有信心。

而今新内阁就确定了这一点。

内阁首辅李贤,次辅昌国公杨洪,随即财相刘定之,兵相罗通。工相王永和。至于原本的大学士江渊,被朱祁镇出外了。

外出东北总督,节制辽东,海西,朝鲜三地。

一方面,就是江渊的能力不被朱祁镇看重。

虽然江渊在内阁之中排名在后,但是并不是说内阁之中的排名就代表了在内阁之中的话语权。

如果说内阁排名不分先后,那是假的。

但是如果说内阁排在前面的大臣,就一定能压制住后面的大臣,那也是假的。

除却首辅之外,谁也不比谁高一头。有能力的人,未必不能架空首辅。而江渊弄得自己很没有存在感。

之前还可以在内阁充数,而今朱祁镇要做大事,自然不能留了。

另外一方面,东北方面的确是需要一位重臣坐镇。

王翱这位三朝元老已经不能支撑了。但是在龙城建立之后,最重要的是,能够做到步步为营。在东北大片土地上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统治体系。

这比打一两场胜仗更重要。

而以东北现在的情况,人力物力薄弱,如果再分成三省,反而不好,于是乎,朱祁镇就设立了东北总督这个职务。

也是不常设。

等东北发展的好了,自然会分成三省。

江渊还负担有一个秘密使命,那就是改朝鲜国为海东省。

虽然朝鲜的国名是在太祖皇帝所起的,但是现在依旧不合时宜了,为了消除朝鲜人的反抗意志,朱祁镇已经确定了,今后朝鲜平壤以东南都划为海东省,而平壤西边是辽东省,西北边却是海西省。

不过,江渊的驻地却不在朝鲜,也不在海西,更不在辽东,而是在吉林。

这个吉林并不是吉林省,而是吉林市。

这里原本就是朝廷在松花江上造船厂所在地,有汉人百姓聚居。而朱祁镇给江渊的重要任务,就是开拓东北平原,沿着松花江一线,建立城池,并招徕百姓屯田。

当然了,从内地迁徙过来的一些卫所,也会沿着松花江开辟一个个卫所。

而今有龙城在前线顶着,这一带的战略形式很安全。

不过因为气候的原因,想要将东北建立成为一个粮仓,是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江渊在任内,能做到让肇州城到辽东之间,城池相连,就已经够了。

江渊注意的重点,就是肇州,松阴,吉林这三个城市以三角形圈出来的土地,从吉林到松阴乃是长白山,从肇州到松阴乃是松花江。

而松花江,却是从吉林向西北而流,在肇州城西边,折返向东。这就现在吉林省与黑龙江省的一部分。

也被化为辽东省管辖。

再往北,就是还保持编制的奴儿干都司,但是它已经被辽东与海西两个编制占据了大量土地了,再向西北就是漠北都司,归龙城五卫所辖。再往西南一点,就是漠南巡抚所管辖。

这是朱祁镇专门设的一个巡抚。

巡抚大宁,开平,东胜等辖地。

这个职务任免,也是临时的。

朱祁镇还不确定,漠南蒙古一带到底该怎么做,是划出一个省来,还是分别隶属山西,或者辽东。

这个事情倒是可以先放放。

毕竟大明在草原上的统治,虽然有了一些进展,但还不到深入人心的地步。

等大明驰道交通网遍布三地,沿着驰道有各个定居的放牧点。这才是真正将三地归为一省的时候。

朱祁镇增补的两个大学士,也与之前不同。

朱祁镇之前增补的原则,就是想办法选能听话办事,百官也愿意答应的人。但是这一次,朱祁镇却一反常态,提拔的都是老臣,还是一个比一个有脾气的。

一个是从吏部尚书任上提拔上来的王文。

另外一个就是在都察院坐了十几年的刘球。

说起来王文固然是老臣,也是能臣,地方中枢都做过。干练之极,可托大事,但是真正让朱祁镇感到一些头疼的,还是刘球。

刘球在都察院任上十几年,不知道多少次犯言直谏,大名享誉天下。真要说起来,纵然是于谦的名声与他的名声,也不过在伯仲之间。

无非于谦多做实事,名声多在各地,而刘球为天下士林发言,名声多在士林之中。

如果真按威信,刘球很多年前都可以入阁了。

只是朱祁镇觉得刘球入阁之后,恐怕耽搁他做事,所以一直将刘球放在都察院的位置上,监察天下,刘球做的也不错。

但是而今,此一时彼一时也。

朱祁镇越发明白一件事情,有些事情,是可以一意孤行的,比如与瓦刺战斗到底,只要军方有人支持,朱祁镇是完全可以将文官甩在一边的。

但是如果变法还这么样做的话,就是找死了。

即便朱祁镇用自己的威信将这一件事情给压下来,最后也逃不过人亡政息,或者硬生生将变法变成了党争。

所以,朱祁镇改弦易辙,宁肯将最顽固的反对者都召入内阁之中,想办法先统一思想,尽量让朝廷之上大部分人都真心实意的,愿意推行朱祁镇的新政。

如果这样都不行之后,再想其他手段不迟。

也算是先礼后兵了。

只是,朱祁镇感到非常艰难。不过,朱祁镇感觉随着白莲教李天保造反,朱祁镇终于艰难的赢下了第一局。

大明律修订已经是一种必然,因为内阁承受不了,因为这种朝廷上的僵持,导致各地正常政务受到很大的影响。

必然会做出让步。

但是朱祁镇却不在乎,或者说不能说朱祁镇不在乎,是他能承受的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