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唐残 > 第一千一百八十八章 始识谋深别有功(下)

唐残 第一千一百八十八章 始识谋深别有功(下)

作者:猫疲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1 02:56:18

第一千一百八十八章 始识谋深别有功(下)

当契丹八部在大青山一战崩灭的消息,越过了大兴安岭南麓和燕山山脉之间的群山峻岭,随着告捷露布一起传到了周淮安所在的景州,他却有些我怎么没有怎么用力你就倒下的荒谬感。

曾经压过了我铁血强宋一头上百年,直到被女真崛起逐步灭亡过程,还能继续吊打和暴击乘火打劫的大宋西军,长期以华夏正朔自居而号称南北朝格局的辽国前身;契丹大八部联盟就这么一战被打散了?

但是前方送回来的战报和缴获,却是实打实的看起来做不得假的;这一战斩首过万,俘获两倍于此,还阵斩了一位独活部的君长,另外俘虏了劳问、达稽两部的君长;其他契丹贵族、酋长、头领更是数不胜数。

最关键是虽然在事后跑了当代的痕德可汗,却重创了作为凌驾于八部之上的王族——遥辇氏,同时在战场缴获了契丹王帐的全套旗鼓仪仗和众多官属,以及王庭内堆积如山的辎重甲械。也就是说,王帐凌驾和力压各族的根基已经被摧毁的七七八八。

因此,就算战后并没有能够彻底歼灭或是无安全击垮其余的契丹各部人马,而令其在四散溃乱当中各自远遁而去;但是根据参谋组的推演和研判,也算是变相重创契丹八部为首的草原势力,至少在今后十数年以内的战争潜力和军事实力。

毕竟,作为草原上生态环境相对恶劣,而经济体系单一,生产力水平普遍低下的游牧民族;在人口繁衍生息和基本资源产出上,相对定居化的中原农耕体系,具有天然的劣势和不足之处;同时也更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和威胁。

而在连番战争中,被杀掉或是其他缘故损失、逃散掉的青壮年人口,也不是像是韭菜一样收割完就能很快长出来的;更何况,作为东北向区域性的强雄势力,契丹八部的崛起过程,也是在不断的侵并和掠夺当中完成的原始积累。

因此,一旦契丹八部因为战败后而露出疲态和虚弱来,就算没有中原的乘胜追击,自然而然有得是那些长期压制和侵攻、掠夺的周边势力,乃至是被迫成为附属部族的草原部落,此起彼伏的反噬和落井下石的报复行为;而演变成新的危机和动乱根源。

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那些其他部族反抗和清算契丹人的奴役和控制,还是契丹人为了弥补严重的损失,而主动发起战争去掠夺和吞并草原上的别部势力,都将迎来新一轮草原生态位的重新洗牌。

至少在参考了参军组和参谋组提供的意见之后,周淮安不认为在此次战败后,损失了大量基本盘和个人威望,最终仅以身逃的那位当代痕德可汗,短时间内还能够有足够的权威和实力,继续将剩余的契丹各部给重新统合和团结起来。

因此,虽然不算是最理想的结果和目标达成,却也是一个意外之喜;因此,周淮安原本是打算通过数年的经营和渗透,然后在集中力量一具击垮这个未来的边疆外患的根源;结果仅仅靠一路偏师就提前打穿了大部分流程。

当然了,这时代的契丹八部,已经有了从不怎么纯粹的渔猎、游牧民族,向着后世农耕定居化转型的迹象了;千万不要不要小看着游牧民族的农耕定居化,这也意味着有了固定的生活区域和相对稳定的产出作为补充,让他们渡过每年冬季最难熬的时刻。

然后农耕定居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就自然而然的会形成新的聚落和城邑,以及为相应定居人口所服务的手工业基础;比如开采池盐、渔获皮毛等产品的加工储存,冶铁和武器铠甲的制造,都是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而拥有了农耕、城邑和手工业的基本三要素之后,游牧民族也就从绝大多数逐水草而居、旋起旋灭的普通季节性边患;逐渐蜕变成为有资格和中原王朝掰一掰手腕的像样威胁了。像是历史上的匈奴、柔然、突厥,乃至后世的蒙古莫不过如此。

而在另一条正常的历史线上,走上迭刺部首领位置的耶律阿保机,也是通过一边开发草原领地内的盐池获利,一边乘中原的战乱不休而不断见缝插针的寇边,掳掠了包括工匠在内的大量汉地人口在草原上筑城聚居,才得以力压契丹八部攫取世袭首领的主导权和优势,完成了后世辽国的奠基。

当然了,在这个时空随着契丹八部的战败,耶律氏为首的迭刺部想要崛起的这点可能性和机会所在,更是就自此胎死腹中想到别想了。

而在这次数万人会战当中,通过前方将士所提供的经验总结和战后研讨会,周淮安也注意到了另一个比较关键的地方;也就是相对于火器在中土战争里,所表现出来中规中矩的代差优势,在对上游牧民族之后却堪称是超常发挥了。

因为,相对游牧民族所擅长轻快速射的角弓、猎弓等远程投射和压制手段,火铳在基本射速、射程和威力、持久方面,也都表现出来了足够吊打性的优势;可以说出了准头上海略有不足之外,其他都胜过一大截了。

至少相对于藩镇乱战出来的那些中原军队,游牧民的披甲率和远程防护手段就要相对差劲的多了;因此,火铳阵列完全可以用密集的垮射,来延伸射程以提前杀伤和削弱、打乱敌人的阵型和势头;

再加上火器子药便携性和相对节省力气的火力持续性;可以说明明具有相对战场规模优势的契丹人,与车阵中太平军对射当中居然是多数时候落了下风;而无法完全发挥出机动游射的专长和优势来。

反而很容易就被打散和扰乱了阵型、势头,而让一波又一波的进攻被迟滞,乃至陷入带相持不下的持续颓势当中;更别说是布置好工事背后装满双份散弹的大炮了。紧要关头在敌人最密集、最扎堆的地方一轰,鲜有不溃乱散开的。

因此,只携带了十五日便携口粮的辽东派遣军,凭借浮筏承载水运的二十多门六寸山炮和四寸野炮,还有大量数倍基数的子药,最终支撑着三个火器营的车阵,挡下了契丹各部三天三夜的轮番攻打。

相比之下,军中配发的掷弹和发火箭,就在战斗中显得有些乏善可陈了;前者要等到敌军冲到阵垒近前才能发挥作用;后者则是除了便携性外,相对火炮准头和射程头差强人意,只能打不会乱跑的固定目标。

如果不是最后刘仁恭部骑兵突袭王帐的时候,出其不意的打破了最后固守防线的高光时刻;尽管如此,相对于在掩体背后坚守阵地,掷弹还是容易在主动进攻当中误伤自己人;而需要严格训练和丰富经验才能成为合格的掷弹手。

当然了,作为铳炮刺刀为核心的火器战阵配套装备,随军携行的车墙、铁丝网和壕沟,在这场战斗当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考验和磨炼;至少在几次战斗之后,那些从征的义从军,无不适变得越发敬畏和老实服帖起来。

当然了,等到原始的榴散弹和手摇机关枪的科技树也点出来之后,相信历史上那些蛮横彪悍而被历代引以为患的游牧民族,最终只能变成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而融入华夏的大家庭那一天,终究会到来的。

因此,哪怕这个结果有些意外和仓促,但接下来就剩下按照事先规划的战略方案之一,提前执行“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后续追击和扩大战果了。

比如通过分批出击的骑兵/骑步集群,沿着河流以水运为输送保障和依托,逐步深入到松漠、饶乐都督府的腹地去;甚至不需要追求直接的杀伤和歼灭、缴获成果,只要确保在着一整个夏天到秋天的时间里,让残余的契丹各族疲于应付而没法好好的休养生息。

毕竟,塞外的草原虽足够广大,但是适宜大规模放牧的水源地和草场,却是相对有限的;而人固然可以望风逃跑和躲藏,但是牲畜就不行了,迁徙的距离稍远一些都会掉膘甚至是累死、病死的;然后到了冬季来临之后,大自然自然会教他们做人的道理。

因此,当依靠畜牧业所维系的生产力和经济体系崩溃之后,所谓的游牧民族也就成为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只能靠一波流决生死的炮灰和渣渣了。要么走投无路的去抢劫其他的草原部落,要么南下寇边与严阵以待的中原军队决战。

因此在头两年打垮和肃清了成建制的抵抗之后,接下来就可以沿着草原上水量相对充沛的河流,重新组织大片的步卒和民夫,开始从河流下游向北修筑起一座座间隔数十里,兼具了堡垒/货栈/驿站多种功能的综合据点;

因为草原上游牧民族缺少攻坚能力,这些据点也没有必要用上水泥或是棱堡建筑,直接采用相对廉价而技术成熟的土木结构即可,在搭配少量的驻军和足够的火器弹药之后,就可以有效的威慑和封锁一大片区域;然后再通过季节性河流水运,来输送后勤和相互支援呼应,就又有了相对长久的自持能力。

草原上的生态位出现空缺之后,自然就会有人迁徙过来试图填补之;然后依托河流水运所形成驻军堡垒的锁链体系,就会将其约束和控制起来;变成半定居化而专门提供皮毛、肉类和畜群,而在经济和防务上严重依赖中原的专属畜牧区;

因此,在击败了契丹、奚族之后,在东北地区试行的堡垒推进政策只是个开始;等到运作成熟之后就可以推广到朔方、银夏、甘凉,乃至是安西、北庭故地去;彻底将传统意义上的蒙古高原被大沙漠所分割成的漠北、漠西、漠南草原,用火器和堡垒分割成一个个支离破碎的游牧区。

这虽然可能是一场旷日持久而投入耗费巨大的事业,但是一旦初步成型和见效之后,相对于历朝历代为了守边和备边,所维持的庞大延边驻军和为了配套、维持驻军所建立起来的屯垦体系,却又是相对的多快好省了。

因此,当沿着漕河水陆并进一路接管和收编的数万大军,伴随着周淮安正式抵达幽州城之后,前来迎接的赫然是以新被推举上位的李全忠之子李匡威,以及作为临时辅佐的敬翔,所率领的近千名文武部属,礼数隆重的迎接仪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