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唐残 > 第九百二十六章 推毂出猛将

唐残 第九百二十六章 推毂出猛将

作者:猫疲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1 02:56:18

第九百二十六章 推毂出猛将

然而正所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随着南郑城中这场血流成河的血色婚礼中,从官军来不及控制的其他城门给相继逃出来的溃兵;相应的连锁反应也迅速扩散到了兴元府所属的褒城,金牛,三泉,城固、西县,乃至是周边的凤州、利州、兴州、集州等地方上去。

那些曾经隶属于如今已经转任为东川节度使宋浩麾下,属于荆南军旧部所驻留的小部分城池,倒也还好;直接就接受了这个并不怎么意外的结果。但是那些尚氏旧部所占据的城邑,就相继出现各种状况。

有的当即点集兵马势要为尚让报仇,有的拥部坐而观望,或又是派人主动联系官军祈求招降;还有的干脆在六神无主和哗然惊惧当中,就这么原地四散逃亡而去了。因此,无论何种反应和态度,兴元府境内都不可避免的大乱了起来。

而在比邻兴元府的凤州和兴州交境处停驻,陇南经略使黄皓闻讯之后却是斩杀了监军使,而亲率的兵马袭击了位于河池、长举等地的官军粮台和沿途据点。又顺势吞并和招纳了许多地方上的尚氏残部,裹挟着大量的人口物资,就此向西浩浩荡荡退回往了自己地盘的成州境内去。

然而正值寒冬腊月最后的尾声,道路上依旧是遍地积雪而跋涉难行,因此被裹挟的士民百姓哭声震天,而在沿途被冻毙、累死者弃尸累累累累;当地驻防的官军自觉势单力孤而甚至不敢追击也不敢阻止,只能任其从容而去。

而在新打下来的城固县城内,正在当地主持巩固城防,以待后援和敌军来攻的太平军偏师主将郭言,也得到了相应的消息却是有些懵逼了。说好了这一路偏师侧击以扰乱蜀军后方的;怎么自己这边还没有多少用力,兴元府那头就先自行乱起来了

下一刻,接二连三跑过来投奔到溃兵,还有分别来自距离最近的褒城和南郑,代表了起兵反抗的尚氏旧部和朝廷方面招抚的使者,几乎是一前一后的自投罗网在了他的手中,更是让人有些哭笑不得;却也让他有些患得患失起来。

郭言虽然也是老义军出身,但在太平军的体系内其实算不上什么字号和来头。在资历对比上,他比不过柴平、苏无名、吕方、吴星辰、刘六茅这些伴随大都督一路打过来的老营兄弟;甚至连成大咬和关向应这两位亲卫出身的,都有所不如。

而在后来投奔的义军“新兄弟”当中,他也没法与半路带兵投奔的实力派曹师雄、朱存、张居言王崇隐等人相提并论;甚至连更晚投奔或是官军降人,却有专业擅长的王崇霸、高季昌、钟毅、赵引弓;或是与资序更低的葛从周结义三兄弟等人相比,都差了一筹。

而他唯一的渊源和背景,大概就是来自如今的督府首席军事訾议杨师古。因为当初他就是在杨师古的指示下,带领着被黄王本阵给作为诱饵和变相抛弃掉的数万老弱妇孺,及其大批舟船物资就近投奔了太平军以求庇护的结果。

然后,再加上他还拐带了与之有染的尚让姬妾之一,就更加也没法回头去。因此也算是某种意义上的德行有愧。因此在日常表现上,他也比其他更加低调内敛而与人为善的多。

就像是那位大都督说过的此乃是千古大变之世,一切都在日新月异的向前发展,若不能顺应时势而不断的学习和充实自己,终究还是免不了被时代的滚滚大潮所淹没;而成为诸多后浪的垫脚石而已。

所以,他虽然学识不高却是在日常里学得相当努力;自知本身不足的所在也愿意放低身段来,接受别人看起来可能有所益处的进言和建议;但是在关键时候和基本是非上,他又能把得住立场也做得出决断,而放手让人竭力表现和作为。

是以在那场长安城中的乱战当中,作为与王彦章搭档一攻一守的他,虽然取得的战果并没有负责进攻的王彦章那么耀眼,只能算得上是中规中矩而没什么差池,但是他所负责城南阵线兴化门处,相应战损和消耗也是最少的。

因此,这一次以偏师轻兵跋涉潜袭山西道腹心的任务交给他之后;他也是憋了一口气想要做出一番功绩来。然而,在按部就班的用兵习惯了之后,面对兴元府内突发的这种乱局,他就有些力有未逮的感觉或者说心中没底了。

好在他还有一个敢打敢拼也敢于冒险的随军高参——客将李罕之;除了例行派出追加兵力的求援信使之外,很快他们就重新降下来了太平军的青旗,而在城头上升起了原来的城固团练的旗号。

然后又有李罕之带领两团精悍之士带上野营装备,分别蹲守和埋伏在了南门和西门附近的野地里,不断的捉捕和拦截那些跑过来的散兵游勇,让城固县附近变成一个只进不出的消息盲区,以为争取一些时间上的缓冲。

因此,他们在城固城内一直守候到了第二天正午,才迎来了第一支讨伐接管的官军队伍。然而这只千余人的额官军是如此的懈怠和缺乏警惕似的,就这么长驱直入到城固西门下叫门;在分兵在外的李罕之所部里应外合之下,一个照面就被打的大溃崩阵。

但是这一次的胜利之后,就再也没法拖延和封锁得住消息了。随着源源不断来自南郑方面的人马,被团团包围起来的城固县内着五千多太平军将士,也将迎来了真正意义上艰苦卓绝的激烈战斗了。

而在山南西道的南方,一支来自渝州境内军马,也在沿着涪江上游向北进发。这是一条被历代文人墨客称之为荔枝道的古道,也是翻越巴山去巴蜀主要有三条道路之一。

最早可以上溯到三国时的司马懿伐蜀,而自西城斫山开道而形成的一条东线道路。后来因为从巴中当地北运杨贵妃所嗜荔枝而极具盛名,并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的改名为荔枝道。但也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盛转衰、全面走向下坡路中倏忽之间而衰落下去。

其中又分为南北两段,北段就是关中入蜀三道之一子午谷为主的子午道;南端则是由洋州的西乡城至涪州涪陵城,故南段亦称“洋巴道”,又因穿越巴山山脉,也叫“小巴间道””“巴山中道”。

荔枝道是巴蜀入关的最短一条路线,但是因为其中沿着山脉褶皱裂隙,而需要多段穿过大巴山群岭的缘故;其中的道路尤为艰险、狭窄。这一路上不是居于山中凿石而出的盘肠山路,就是沿江高壁深峡之间蜿蜒而行的险峻栈道。

作为太平大都督府如今两个半重兵集群之一,位于最西端的渝州境内堪称半个重兵集群,其实早在半年前就已经集聚了好些人力物力,并且做好了相应的局部战争准备;

只是为了避免西川高仁厚麾下相对善战的蜀军,陷入某种无意义的拉锯泥潭而一直引而不发;重点放在清剿、驱逐和分化瓦解泸州境内的土蛮势力,同时打通前往黔中道的茶马道,以免将来入川用兵之际在后方受到这些本土势力的威胁。

现如今,黔中道的局面已经打开了,茶马古道也恢复了有一段时间了。因此随着来自江陵一声令下,相应的渝州集群也终于能够抽出手来,以西守北攻的模式另辟蹊径的开拓新战线。以贯彻正所谓是”不管敌往几路来,我只管一路去“的基本战略部署。

因而,在多次往来其间完成基本摸底和测绘的商旅带路之下。由五岭地区的连、桂、郴等地山民矿工所组成的七个山地营和若干工程团,在经过大半年过渡性的环境适应之后,也带着全套器械踏上了这条闲弃日久,而多处有所崩毁淤塞的古道;而负责领军的则是昔日官军降将中的第一人,第一军第三郎将钟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