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上帝指使 > 三千零四十三章 《红杏出墙记》

上帝指使 三千零四十三章 《红杏出墙记》

作者:上帝指使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1 03:34:18

三千零四十三章 《红杏出墙记》

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

当时的年轻人就是受这些诗歌的影响,就连那些生活在大宅门的姑娘们,也崇拜诗人们的生活,想要追求自己的爱情。所以,在大唐女人的地位是得到很大的提升的,不管大家承不承认,女人的地位就是提高了。她们不再乐意接受父母的安排姻缘,而想要追逐自己的爱情,于是这些小姐们不知不觉的就如红杏出墙来。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是后人的传世名作《游园不值》的诗句。自从这首七言绝句问世,“红杏出墙”便成了女人出轨最优雅的代名词,要大唐的时候,大家对些一直是隐晦其词,出于是对女人的尊重,诗人们写诗的时候也会尽量的避开议论女人的诗词。在古诗词中,“杏花”一直是春色的代名词,相关的诗词车载斗量,不乏“红杏枝头春意闹”、“杏花消息雨声中”等名句。

《杏花》诗曰:“道白非真白,言红不若红。请君红白外,别眼看天工。”这非白非红、白里透红的杏花,活脱脱一股娇滴滴的羞涩样儿,自然容易让人油然生出许多遐想来。古代历史上,与杏花有关的著名美女是唐玄宗李隆基的贵妃杨玉环。杨贵妃马嵬坡下宛转而死后,唐玄宗念念不忘,派人去收敛遗骸,美人尸骨不再,只有杏花一片。于是杨贵妃就被民间尊为二月杏花花神了。而杏花一旦和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杨玉环挂钩,风流二字,自然是落不下了。

杏花,先是指满园春色,进而指风流美女,并要与“墙头”挂起钩来才能有不可言传的意味。女词人魏夫人就曾在《菩萨蛮》中说:“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诗人张良臣在《偶题》一诗中也说:“一段好春藏不尽,粉墙斜露杏花梢。”而陆游则在《马上作》一诗中说得更加明白:“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头”意味着什么?无非意味着“天隔一方”。“墙头”的两边无疑是怨男怨女,“一枝红杏出墙来”,其中意味不言而喻。

其实,在在叶绍翁的那首传世名作问世之前,喜欢把杏花和墙头连在一起说事的,可谓是大有人在,叶绍翁只是拾了别人的牙慧罢了。譬如,唐代诗人吴融在《途中见杏花》一诗中说:“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再譬如,王安石在《杏花》一诗中也说:“独有杏花如唤客,倚墙斜日数枝红。”可见,历史上有许多文人都喜欢把玉面含羞的杏花,与代表男女相隔的“墙”连一起,还总喜欢让杏花伸出墙头顾盼生姿,“红杏出墙”的引申和联想就变得自然而然了。

说起来,“红杏出墙”最早的出处,始于宋代的话本《西山一窟鬼》。其中形容女子“如捻青梅窥少俊,似骑红杏出墙头”。这个话本说的是裴少俊和李千金不顾礼教的恋爱情事。白朴根据此话本,还写成著名杂剧《墙头马上》。到了元代以后,”红杏出墙“的用法就愈加明显起来。比如“恰便似一枝红杏出墙头,不能够折入手,空教人风雨替花羞”。到了近代,“红杏出墙”的用法就固定了下来。鸳鸯蝴蝶派的刘若云,还写了名作《红杏出墙记》。

说到“红杏出墙”不能不说潘金莲,人们几乎把她定为古代“红杏出墙”女人的典型代表。她不仅“红杏出墙”,还谋杀亲夫,这样的女人不是典型代表,那谁是典型代表?然而,潘金莲本质并不坏,“清河县里有一个大户人家,有个使女,小名唤作潘金莲,年方二十余岁,颇有些颜色。因为那个大户人家要缠他,这女使只是去告主人婆,意下不肯依从。那个大户以此恨记于心,却倒赔些房奁,不要武大一文钱,白白地嫁与他。”那时候大户人家的男主人大都三妻四妾,身为丫环婢女都使出全力地让老爷和少爷们注意到自己,娶她为妾,从此改变了做奴婢的命运。

但是,潘金莲拒绝了,还跑去向女主人告状,这不难看出她是个贞洁烈女的坯子,不贪慕风月,不追求虚荣,她贪慕和追求的就是与一个正常的男人幸福地过一辈子。然而,这个卑劣的男主人却为了报复,竟将她嫁给了一个“身不满五尺,面目生得狰狞,头脑可笑,人称‘三寸丁谷树皮’”的男人武大郎。

其实,说起来男人长得丑陋没有关系,有自己的事业也行,而这武大郎只是个卖大饼的;男人丑陋又没事业也没关系,最起码他还要有男人最基本的功能,偏偏这武大郎既长得丑陋,又没有事业,还没有男人最基本的功能,否则也该留下一男半女。难怪这潘金莲见到了武松之后直言不讳地夸他说:“武松生的这般长大,也不枉了为人一世。你看我那‘三寸丁谷树皮’,三分象人,七分似鬼,我直怎地晦气!据说武松,大虫也吃他打了,他必然好气力。”在潘金莲的眼睛里,只有武松的“这般长大”和“好气力”,说明她渴望拥有一个健全的男人,渴望拥有美满的新生活。然而,不解风情的武松却严词拒绝她隐藏在心中已久的渴望。

直到遇到了那个既长得好看,又有事业,还有男人最基本的功能的西门庆,只是那个时代的女人不能离婚,也不能休夫,否则也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若是自己她长得丑也就罢了,丑女配丑男天经地义,偏偏自己又长得千娇百媚。看到那些不如自己的女子都可以过着“性福”的生活,为何自己不可?因此,她宁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想为自己活一回。

男人们总说,孩子总是自已的好,老婆都是别家的好。很多“红杏出墙”的女人,在家连叫哥都要使劲地咬着牙齿不敢吭声,可是到了情夫那边,如狼如虎的她就如鱼得水。身为平民百姓的潘金莲如此,而深居皇宫的女人也是如此。

北齐王朝的胡太后有一句名言是“为后不如为娼”。原因是这位太后还是皇后的时候,她的皇帝丈夫最宠爱的女人是嫂子李祖娥。武成皇帝因此常常留宿在昭信宫,而将胡皇后冷落在一边。生性饮弹的胡皇后耐不住寂寞,竟然与宫中“诸阉人亵狎”。当时,武成皇帝最亲信的大臣是给事中和士开。因此经常出入武成皇帝身边的和士开很快便引起了胡皇后的注意,她开始频频向和士开抛媚眼。和士开为了巩固自己在朝中的地位,自然非常乐意与胡皇后亲近。两人因此一拍即合,很快便勾搭成奸。后来,她又以“念经”为由公然把和尚招到宫里来解决自己的性需求,古代的和尚。北周灭了北齐之后,胡太后就带着自已二十岁的儿媳妇到长安城里做青楼,她认为“为后不如为娼有乐趣”。

男人可以找着各种借口出轨偷情,但女人是不会轻易“红杏出墙”的,除了天性不甘寂寞,大部份女人都会安份守已。如果每个女人的家庭都很幸福,儿女懂事,丈夫疼爱,新生活和谐,这个世界上就没有红杏出墙的女人了。如果潘金莲有一个像武松那样的丈夫,她也不会红杏出墙;如果胡太后嫁给了一个懂得照顾她疼爱她的男人,即使不是什么皇后皇太后,也不会沦落到想去做一个青楼女取乐。“为后不如为娼有乐趣”,胡太后“红杏出墙”到如此境界,无疑比平民女子潘金莲更高一筹。

想来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会缺少这样的女人,她们都想要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只是做的事各不相同罢了。自己的女儿做出了这样丑事,当爹的自然是想要掩盖这事,而不愿不这事闹大。“家丑不可外扬”是大地朝人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传统大地朝人的一个生活准则。其实,家丑是家里的丑事,当然不体面、不光彩,我们自然不会愿意将家丑告诉他人或对外曝光。

“家丑外扬”招致外界非议、奸人所乘、矛盾激化,从而损毁家族声誉、破坏家庭和谐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显然,这本难念的“经”里就可能藏圬纳垢,或者说,隐含了家丑。我们大地朝人历来看重家庭亲情,家人就是亲人,亲人原本就是家人。以家人一体感为基础,我们每一位家族成员自然倾向将家丑看成自己的丑事,同时也将每一位家族成员个人的丑事看成家丑。正因为如此,我们才通常不愿意将家丑外扬,算是一种集体荣誉感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