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帝国设计师 > 第一百二十四章 杀胡口 为书友黄凯182加更

第一百二十四章 杀胡口(为书友黄凯182加更)

河曲县的灾后重建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张三接见过工作队后的第二天,一小队人马就乔装改扮渡过了大河!

没过几天的时候,河对岸的府谷就听到了一个不知真假的谣言,没地种没饭吃的乡亲们,大河对岸的河曲县正在大量招募人手,愿意种地的分给地种,愿意做工的安排做工。别的不敢保证,一天三顿饭,顿顿管饱!

这年头哪有这么好的事,地主家雇长工也只有农忙的时候才舍得让长工吃几顿饱饭。哪里有这么败家的主家,定是骗子,想把咱老子骗过去做了人肉包子!这年代《水浒传》已经非常流行,就是不识字的百姓也听过母夜叉孙二娘开黑店卖人肉馅包子的故事!

这一波的宣传很明显的起了反作用,不但没有吸引来流民,而且还让对岸的陕北大汉产生了对对岸的恐惧!

队长得到对岸没有一人渡河投奔河东的消息,一时之间怎么也想不通这么好的条件,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河西的百姓不愿意过河,有心去问问先生,可是先生已经离开了河曲,再说也不能什么事都去麻烦先生,那还要自己干什么,那样只会让先生认为自己无能!

队长再次安排人渡河,这次不是过去宣传河东招人的待遇,而是去了解河西百姓为何不愿意接受这么好的条件,难道是官府士绅阻拦吗?

可是府谷那是流寇起兵之地,早就被流寇破坏的残破不堪。幸存的百姓现在也是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哪里有什么强力的官府,上一任的知县老爷可是被王嘉胤给宰了,这一任的知县不过是个举人铨选官,这样的地方有点后台的也没人愿意来,这个举人没有什么背景还又想过过官瘾,接到吏部的授官文书,知县老爷屁颠屁颠的就来了府谷县!

到了府谷知县老爷就傻了眼,这地方沟沟坎坎,贫穷的一塌糊涂,想要贪点钱都困难,更何况发财了!知县大人到了府谷县衙门发现,大堂里还有血迹,整个县衙连个胥吏文书都没有,知县老爷的心一下子拔凉拔凉的!

一边吩咐身边老家人,收拾出一间能主人的屋子,一边从包袱里取出笔墨纸砚,提笔开始给驻延安的三边总督府写信求援!

县衙都是这样,其他地方可想而知是什么样子,整个府谷现在就是无政府状态!

没几天打探的人回来汇报说:“河西百姓对我们提出的优厚条件不相信,大多数人都认为河东有骗子,想把他们骗过去做成肉包子!”

队长听完下属的汇报不由得苦笑不已,做为希望营的老人,队长早已习惯了希望营的一切福利待遇,完全忘记了当初自己也是流民中的一员,这样的条件放在那个时候自己也不会相信,这就是先生常说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自己这是犯了严重的主观错误,队长没有等到上官问责,就给驻太原的山西工作组写了一封深刻的检讨信,信上详细讲述了自己为何会犯这样的错误,并且做出总结,无论去哪里工作都要先放下身段深入百姓中间,只有真正了解了百姓的所思所想才能更好地做出针对性的政策!

同时工作中还要注意工作的方式方法,有些工作方法不对,就是费再多的劲也是事倍功半,队长就河曲的流民招募工作中所犯的经验主义教训,提出了要根据地方百姓所能接受的方式开展工作,灵活的使用我们福利待遇,不是我们福利待遇给的高就能得到百姓的拥护,有时候超出百姓理解的福利不但不能得到百姓信任,反而会让百姓有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的感觉。天下不是所有的官府都叫希望营,也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叫宣府!

这篇检讨信受到了太原工作组的高度评价,直接转到了宣府镇城希望营总部!

民府总管赵用贤看到这篇检讨信,直接将这篇检讨信送到了《华夏时报》社,作为下一期的新闻稿!

报社编辑都是对这篇工作经验分享意义大于检讨的信件赞不绝口,这才是工作的态度,值得整个希望营去学习!

……………………………………

张三带着骑兵队伍离开了河曲县,直奔朔州杀胡口,河曲县到杀胡口四百多里,虽然是骑兵队伍,但是在没有战事的情况下,行军速度并没有多快,也就是保持每日百里的速度,四天之后就来到后世成为西口的杀胡口。

站在关下看着这座年久失修的关城,张三感慨万千,后世看《明朝那些事儿》第一次听说了应州大捷这场大仗。

蒙古鞑靼部落首领达延汗自杀胡口破口而入,欲劫掠大同边地,当时正好赶上了武宗皇帝巡幸边关,这位一生爱武的帝王在应州与小王子打了一场势均力敌的大战,这位统一漠南蒙古的中兴之主,被朱厚照用一连串眼花缭乱的军事欺骗和精密部署,在应州城下血战几天之后,眼见无法战胜明军,只得退出边墙,不久便含恨而死,至于正值壮年的小王子是否因为应州失败而死不得而知,但是往后蒙古人几十年没有越过边墙。再一次打破边墙的已经是小王子的孙子俺答汗。

“伯雅先生!应州大捷到底打得如何?”张三对跟在身边的孙传庭问道。

孙传庭皱起了眉头,这个问题太不好回答了,如果说那是武宗胡闹之举,这话虽然孙传庭很想说,但是却无法说出口,几天大战双方一共没死了百人,这么明显的漏洞修史之人是如何写上去的!那么如果说应州大捷是真的,这可是得罪全天下的读书人的。

孙传庭只能使出无赖打法:“在下不知,在下并未在翰林院做馆,没有修过史!”

“好一个不知,应州大捷之后几十年蒙古人都不敢犯边是什么原因?可有一位士大夫说一句公道话。难道那几十年蒙古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