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寻唐 > 第一千三百五十八章:舆论的力量

寻唐 第一千三百五十八章:舆论的力量

作者:枪手1号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1 04:23:15

第一千三百五十八章:舆论的力量

对于李泽来说,即将发生的不管是江西方面的会战也好,还是柳成林对于汉中的进攻也好,都只是一场局部地区的类似于平叛的战事,已经不值得他将太多的注意力投诸其上了。

黔州归顺,福建收回,南诏称臣,整个疆域之内,也就只剩下了岭南、容管桂管以前益州这些地方了。

而在大势面前,这些地方的战事,或者会有反复,会有挫折,但终究不可能逆转天下一统的局面。

相比起这些战事,他早先跟柳如烟说过的那些事情,才是真正让他挠头的。

但凡是用一场战斗能解决的事情,对于现在的大唐,都不算是什么困难的事情。

就比方现在郭奉孝提出来的全面整治黄河河工之事。

黄河一直就像是悬在朝廷头上的一柄利剑,你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落下来重重地惩罚你一下子,而整治黄河,涉及到的可不仅仅是钱,而要整合黄河,便要统合黄河所经过的这些地方的所有力量,齐心协力,众志成诚,才有可能在多年以后完成这一件事情。

基于此,郭奉孝提出的专门成立一个全国性的用于治理水患的衙门来统筹此事,便是必要的步骤。

而徐想在郭奉孝的报告基础之上,建议成立一个专门的水利部来统筹安排此事,也正好是响应了他一直努力在推行的朝廷部门细化,专业人做专业事,名负其责的政治改革相响应。

作为徐想的盟友,陈文亮如今在河北,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着政治改革,一系列新的衙门成立,同时旧有的那些部衙的权力,被大量地分解到这些新成立的部门当中。

李泽虽然没有公开表态,但实则上,他是支持这么做的。

很简单的一件事情,这样的改革,实则上中枢另一轮的收权行为。

换而言之,朝廷还在尽力地削尽各地行省总督的权力。

就拿眼下的这个徐想准备成立的水利部而言,一旦成功,便能从中枢到地方,形成一条垂直的管理线,受到地方长官意志制约的因素将会大大降低。而与之相适应的,便是地方上对相应的人事,财政等权力的影响力急剧下滑。

以前治河,都是各行省独立行之,中枢根据地方报告,向下拨付相应的钱款,而地方之上再配套拨给钱款。一旦中枢成立了这样的专门部门,那地方之上必须要同过去一样按比例拨钱,但在具体的人事以及怎样用钱之上,却是没有了以前那样的决策能力,这自然会引起地方长官的不满意。

所以看起来是一个新部门成立的事情,实则上,却关乎着整个朝廷与地方之上的权力博弈。谁也不会嫌自己手中的权力多了,能抓在手里的,自然便要想法设法地抓在手中。

而在徐想看来,这样的各行其是,大大地浪费了国家的行政资源以及财力,如果能成立一个新的部门从上到下来进行统筹规划,集中力量办大事,一样一样地依次处理,比起现在的效率要好得多。

双方的博弈如今正在拉锯的阶段当中,成立水利部,只是一个引子,一旦开了这个口,地方上在很多与中央的博弈之中必然会失守,所以这件事情,如今争论之声是愈来愈大,极有可能会被放到今年年底要召开的义兴社大会之上来进行公开表决。

这也使得徐想与各地的总督们,将相争的战场转移到了争取各地代表们的支持之上了。

义兴社代表大会的决议,就是最终的决议,即便是以皇帝李泽的尊贵,也不能否决义兴社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这是明文写进了代表大会章程的。在这样的代表大会之上,李泽与其他几个委员会的主席,照样也只有一票。

说起来似乎徐想在这次的博弈之中处于相当不利的地步当中,毕竟各行省对于本省的代表是有着必然的影响力的,而且这也影响着各行省最基本的利益,但实则上,徐想的支持者,并不少。

其一,来自中央各部衙的代表们,肯定是支持徐想的,这对于他们地位的加强,是有着很大好处的。一旦完成,以后中枢对于地方的影响,肯定会大大增加。

其二,像青藏,西域,东北三省,包括那些经济刚刚起步,财政举步维艰的地方,是支持的。因为如此一来,他们可以得到大量的中央财政的支援。一些他们想干而又没有实力来干的大项目,便可以由中枢牵头来干。这样地方之上投资不多,却可以得到极大的实惠,从而完成在经济之上的一次飞跃。在如今大唐朝廷评价官员以国民生产总值论英雄的时代,谁都不想自己的数据太难看。

想一想,每年年末,当大唐周报头版头条公布他们统计出来的各行省国民生产总值数据的时候,那些排在末尾的与其他行省相差据大的数据之时,某些人的脸色一定是极其难看的。

其三,军队其实是支持的。这件事情,与军队的关系不大,但因为李泽会支持这项动议,那么军队必然会亦步亦趋。

实际上,开这件事先河的,正是李泽自己。靖安军便是活生生的例子。

所谓靖安军,实则上便是过去的地方武装,只不过在前朝时期,他们被叫做县兵、郡兵、府兵等等,由地方政府实际控制。

当朝廷强大的时候,这些地方武装力量,当然便只是起到一个维持治安的作用,但当中枢无力的时候,这些地方武装就很难说了。想想过去的那些节度使麾下的武装力量,有相当部分,就是这样的一些地方武装发展而来的。

李泽将其整合,统编,然后成立了靖安军。实行半军事化管理,从中枢到地方之上,实行了垂直管理,地方之上唯一有权任命的,就是县一级的靖安军指挥使,而到了州府一级,便需要由靖安军的同意,到了行省一线,已经是属于正式的高级军官序列了。正是这一次的整合,使得朝廷将全国的所有军权,统统都收回了,从而使得地方官员,再也无法涉足军事力量。

只不过这一次的整改,是由于李泽牵头,而且事情涉及到了更加敏感的军事力量,所以基本上听不到反对的声音。一路顺风顺水地便完成了。

不过这一次的改革,触及到了地方政府的核心利益,他们要是不抗争,那就奇怪了。

整体上来说,双方的力量对比,还是可以称之为旗鼓相当的。

李泽不准备插手。

哪怕他现在仍然有一言而决的能力。

只要他开口了,地方上的那些代表,有很多只怕立马就会反水同意这一次的改革,但李泽并不准备这么做。

他希望这些人能有自己的判断力。

看书福利送你一个现金红包!关注vx公众书友大本营即可领取!

到底怎么样,是对这个国家更好的,他希望这些代表能做出自己选择而不是盲目地跟随,否则自己就白白地成立这样一个代表大会了。

大唐周报这一段时间以来,一直都在连篇累犊地宣讲着成立专门的水利部的好处。这便是控制舆论的好处了,从历史之上的黄河之在,一直说到现在,治河治河,历朝历代都在治,为什么一直没有治好呢?为什么每隔那么几年,总是有无数人为此而倾家荡产呢?

看了这些发表在大唐周报之上的文章,有理有据,声情并茂,让李泽也不禁为之拍案叫绝,为徐想的这一动作而大加赞赏。

而根据内卫方面的情报来看,在这些文章公开发表之后,原本反对派占多数的山东、河南等地,已经开始渐渐反转了,原因无他,就是去年这些地方,刚刚被黄河泛滥给整治得倒了大霉,老百姓们记忆犹新。

薛平创办的长安周报,则更是毫无顾忌地撰文批判地方反对派们为了一己私利而罔顾国家大事。与受朝廷控制的大唐周报不同,长安周报的批评更另直接,更加犀利,这份报纸,本来就是一份以品评朝廷政策之优劣而闻名的。虽然创办的时间很短,但在国内,名气却是极大。身为当朝议政,长安周报总编辑的薛平,是有名的挑皇帝刺儿的家伙,各地虽然被气得怒火攻心,却也对其无可奈何。

别看平常薛平对于徐想的很多政策大加鞭挞,但在这一件事情之上,他却是大力支持徐想的,无他,薛平从根子上就是一个想要尽力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枢权力的人。

事情一步步的发展下来,徐想一派,慢慢地竟然是大占上风了。不得不说,舆论的力量,在这一次的争论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李泽相信,经过这一次的交锋之后,很多人一定会明白掌控舆论话语权的重要性,说不得下一步,各地的报纸之类的东西,便会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地疯长。

李泽认为这是一件好事情。

民可使,由之。

民不可使,知之。

这才是事情的正常状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