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宋士 > 028章 布衣

宋士 028章 布衣

作者:浮沉的命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1 05:35:48

028章 布衣

京城百物贵,居大不易。

欧阳澈从客店的窗户向外看去,天空中飘着无数的雪花,铺天盖地般地下着,整个外面都是一片白茫茫,街道上、房屋上、树上,都是覆盖上了一层白色。万物萧索,街上的行人寥寥无几,行走在雪上面,留下一长串的脚印。

一阵刺骨的寒风吹过,欧阳澈不由得打了个喷嚏,浑身起了一层鸡皮疙瘩,心里面也不由得一阵悲凉。

到了东京城半年多,欧阳澈对东京城的人情冷暖,可谓到了骨子里。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处处潜悲欣。日日里想寻求终南捷径、一展胸中报负的他,到头来还是一无所得,落了个盘缠用尽,囊中羞涩。

也有深居高位、皇亲国戚者欣赏他的才识,征他为时刻幕僚。但他嫉恶如仇,直言不讳,慷慨尚气,忧国悯时,和这些花天酒地、人格低下、享乐主义至上的王公大臣们格格不入,最后也只能洁身自好,退避三舍了。

“我欧阳澈为何要来京城啊”

是啊,他为什么要千里迢迢地来到东京城?

他本是抚州崇仁人,一介布衣,年方三旬,却性尚气节,以国事为己任,其忧国悯时之心,皆出自本性,常惹来左邻右舍之讥笑。

靖康元年,金兵大举攻宋,宋兵节节败退。他出于爱国之心,向朝廷上“安边御敌十策”,州官扣下不给转呈。他又针对朝廷弊政,提出保邦御敌,罢免奸臣等十件大事将上书钦宗,却一直没有回应。

适逢金兵围攻汴京,王松统兵大破金人,救大宋朝廷于危卵之下。金人退去,他感慨颇深,遂决定只身北上,以求进身之阶,卖命于大宋皇家。

他一路走走停停,查访民间疾苦,花了有四个三月之久,来到东京城,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一展胸中抱负。但如今,却成了现在的样子。

带来的盘缠已经花了个七七八八,若是再一无所成,只有待冬去春来,辗转回乡了。

如今正是冬日,金人暑去冬来,宋金双方交战正酣,金人已经打到了黄河两岸,宋人虽然落于下风,但却也能勉强抵住。

只是黄河以南,盗贼峰起,运河阻塞,局势糜烂不堪,宋人对时局都是忧心忡忡。

欧阳澈摇了摇头。听闻王松练兵天下无双,如何离开了他,两河的大宋禁军就变得如此弱不禁风,丝毫看不到反击的迹象。

想起这半年多来,自己所看到的朝中大臣们的浊流奔腾,欧阳澈不禁叹息,再出众的英雄,进了东京城这口瘴气环绕、深不可测的酱缸,能洁身自好,才是怪事。

自己之所以格格不入,完全是因为自己本就是个不识好歹的怪物。水至清而无鱼,不过东京城这潭水,也太浊了些。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散作尘,只有香如故。”

欧阳澈嘴里轻轻念了起来,喃喃道:“王松,你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有怎样的报负”

境遇浮沉雨打之下,他也曾经想过去投靠王松,只是依赖王松虽然官居同知院事,却是个武将。自己只是一届寒门文人,若是前去投靠,恐怕会引起朝廷士大夫们的非议。

二是,大宋以文治武,文武之间地位悬殊,他还有那么一点点读书人的骄傲。前去投靠王松这个武将,势必会让他在读书人和世人面前抬不起头来。

最后,王松也不是一方的节度使或是宣抚大使,可以私辟幕府,征集幕僚,如此他倒可以前去投奔。

想起前几日,在大相国寺碰到的陈东一行人,欧阳澈倒是有些开怀。本来只是萍水相逢,一番交谈之下,二人却是相逢恨晚,颇有知己之感。

听那陈东的口气,倒是对王松推崇备至,不但军事上钦佩之至,诗词上更是推他是大宋第一大家,评价远在苏东坡之上。这也让欧阳澈颇为惊讶。

陈东升为太学院的太学生,当过地方官员,深谙民间疾苦,为人更是不惧权贵,一身铮铮铁骨,他如此推崇王松,也使得欧阳澈对王松,格外高看了一眼。

陈东也对他提过,要把他推荐给王松或是大宋官家,只是这几日,一直没有陈东的消息,看来自己得亲自前去太学院寻找陈东,告辞归乡了。

他并不想去麻烦陈东,在京城能碰上这么一位谈得来的知己,已经让他心满意足了。此人是个高风亮节的志士,若是事情有进展,他应该早已经前来,通知自己了。

自己又何必让他难做呢。

“欧阳贤弟,可是在屋中”

欧阳澈裹紧棉衣,正要拉开门出去,外面已经响起了陈东的声音。

欧阳澈拉开房门,向下一看,陈东正在一楼的院子中间向上张望。

二人来到屋中坐下,欧阳澈赶紧烫起一壶热茶,招呼这位名满京师的志士坐下。

“欧阳贤弟,这几日让你久等了,实在是有些琐事,走脱不开,还望贤弟见谅。”

陈东喝了一口热茶,驱了驱身上的寒气,看着精神状态还算不错的欧阳澈,神色歉然。

他比欧阳澈大了整整11岁,唤他一声“贤弟”,乃是理所当然。

“陈兄,究竟有何要事,让贤兄你这位明晚金成德大才如此奔波,想必不是件小事。”

欧阳澈起身,给陈东重新斟上茶,自己拿起茶杯,慢慢喝了起来。

这位仁兄,为人洒脱不拘,也从不忧惧贫寒低贱,宣和年间,蔡京、王黼当权,旁人不敢指责这二人的罪行,他却是无所畏惧。更是在宣和七年,上书请诛蔡京等奸臣,此人之风骨,可见一斑。

“朝廷奸臣当道,竖子横行,尽是朝秦暮楚,庸劣不堪之辈。王相公志虑忠纯,忧国忧民,用兵、练兵独步天下,更是挽救我大宋朝廷于倾覆。如今,朝堂之上沸沸扬扬,朝廷众臣上上下下,皆是欲使王相公离开中枢而快之。”

陈东愤然道:“王相公立下如此大功,比之当年狄青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此肱骨重臣,竟然会被朝臣孤立,可谓悲乎。愚兄为此召集太学院诸士子,欲联名上奏官家,远小人,近君子,为王相公请命。谁知却应者寥寥,人人都是敝帚自珍。想来让人沮丧之极。”

陈东的话,惹来欧阳澈的一阵冷笑,神色间也浮起一丝讥讽之意。

“陈兄可知今日之朝局,正是官家所需”

欧阳澈的一句话,让陈东怔了一下,随即端起茶杯,默默思索起来。

“王相公统兵之能,天下皆知。东京城外几场大战,番贼死伤数万,完颜宗望几乎当场丧命,金人迫不得已,撤军北上。王相公一入中枢,朝廷便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去藩镇之祸,天下自安矣。”

欧阳澈眼神悠悠,神态间似已洞察一切。

“王相公声名显赫,士大夫必会压制,此乃祖宗以文制武之法,已入士大夫之骨,绝难根治。官家对武人防范之心,和历代君王无异。是以朝堂之上,王相公独木难支,处处掣肘,这根子,还是在官家身上。”

窗外雪花下得更紧,寒风顺着窗户的缝隙吹进来,让室中变得更加阴冷。两人却仿佛没有知觉,各自沉思默语。

朝廷皇权大收,对于武将的防范,在制度上已经趋于完美。即便地方上出现了类似于唐朝藩镇的经略安抚使司,无一例外都是以文制武,文臣统领武将。

以文制武,文臣统兵,外行指导内行,赵宋一朝几乎没有出现过藩镇之祸,但其弊端也是昭然若揭,即对外战争一塌糊涂,鲜有胜绩。

“欧阳贤弟,这么说,想要打赢这场战事,王相公就得亲自出马,统兵出征。这么说来,王相公出京,不见得是件坏事”

欧阳澈摇了摇头,轻声道:“自太祖“陈桥兵变”,至今一百七十余年矣。以文制武,文臣统兵,其中利弊,一眼便知。朝廷想打赢这场国战,仅靠这些士大夫之流,恐怕并不容易。”

他换了一副口气,郑重地说道。

“王相公在中枢,虽然不能做事,但也没有性命之忧。一旦王相公领兵出征,文臣掣肘,或许可以打些胜仗,但王相公的结局,一定不会太妙。”

陈东心里面一沉,面色也沉重了许多。

即便王松带兵出征,监军或使臣一定是文臣。只要王松有任何军事做大的迹象,各种各样的掣肘,如粮草供应、后勤补给、增援后备,恐怕会不期而至。

“我等士子,蹈义而死。所求者国泰民安,外抗番贼,内抚黎民。是为百姓之安危、为汉人安危之“大义”肝脑涂地,而绝不是为赵宋皇室之寥寥几人,为寡廉鲜耻的士大夫之流摇旗呐喊,上下奔走。”

欧阳澈慷慨激昂,又恢复了他的书生意气,壮志豪情。

“士大夫之义,乃是对官家对朝廷之“忠”,所图者,不过高官厚禄,头上乌纱而已。而对百姓,则是弃如敝履,非义也。既然你认为王松天纵奇才,志趣高远,就不如做些事情,促成他出京带兵,这对千千万万的汉人百姓,善莫大焉。”

“好一个“蹈义而死”,愚兄佩服!”

陈东站了起来,一揖到底,肃拜道:“贤弟大才,愚兄会克日为官家引荐。贤弟稍安勿躁就是。”

他直起身子,从腰里拿出一袋钱来,放在了桌上。

“王相公不在朝中,不能为你引荐。不过,愚兄从他府中为你讨得些许银两,助你度过眼前的难关。”

欧阳澈拜谢道:“多谢兄长了!”

陈东正色道:“蹈义而死。愚兄多谢你这位“义”弟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