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宋士 > 097章 朝议

宋士 097章 朝议

作者:浮沉的命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1 05:35:48

097章 朝议

“臣等贺陛下河东、河北之捷!”

大宋皇城,垂拱殿中,一众文武大臣的颂扬声响起。

尚书左丞、门下侍郎、兼吏部尚书耿南仲,资政殿大学士、开封府尹李纲,少宰兼中书侍郎唐恪,知枢密院事、兵部尚书孙傅,资政殿学士、枢密签事张叔夜,枢密院使、兵部侍郎吕好问,御史中丞秦桧等人都是赫然在列。

至于原来的太宰兼门下侍郎张邦昌,少宰兼中书侍郎何樐,吏部尚书王时雍,开封府尹徐秉哲等人,全都已经被驱逐出京,贬斥各地去了。

即便是枢密使、兵部侍郎孙傅,此时也已经是不招帝王待见,谁让他搞出来个什么7777神棍呢。反正王松统兵,他也只是个摆设。

而历史上的康王,即后来的宋高宗赵构,现在已是泯然众人矣。当日河北拥兵数十万,逡巡不进,早已被打入了赵桓的黑名单。

而他历史上的党羽、原河间知府黄潜善早已被贬为洺州知州,另一个心腹汪伯彦依然担任相州知州,却早非往日风光。

赵桓也是狠毒,直把这两个朝秦暮楚之徒安排在糜烂已久的河北前线,饮酒赋词也不得安生,折磨的意味是足够,但他难道真不怕这二人反水?

反正有了王松,又何必在乎这庸劣二人组。

赵桓微微点头,对着下面的一众大臣温声道:“各位卿家,今日朝堂之议,事关太原之战赏罚。耿卿家,你们有决议了吗”

陕西一片糜烂,使得河东、河北的捷报,显得成分不足。不过金人攻陷长安,又收兵北去,让他心里又安定了几分。

李纲上前肃拜道:“陛下,鄜延路马步军总管刘光世拥兵自重,不战而逃;知京兆府范致虚临阵脱逃,致使长安城失守,城中居民被金人屠戮殆尽。陛下宜降旨,对二人追责查办,以告慰天下臣民。”

唐恪立刻上前,朗声奏道:“陛下,鄜延路马步军总管刘光世自知不敌,退城避战,此为无奈之举,实乃韬光养晦之计。知京兆府范致虚虽弃城而走,但其已年过花甲,且殁于乱军之中。我朝以仁义治国,以臣愚见,此事不宜追究。”

士大夫同气连枝,范致虚和朝中许多文臣交好,兔死狐悲,治其罪责,为其叫屈之人自然不少。

“陛下,这二人弃城而逃,城中百姓惨遭屠戮,难道这也能置身事外?这又怎能对得起那些死去的百姓亡灵?”

宇文虚中义愤填膺,立刻站了出来。

“刘总管欲携全城百姓撤离,但百姓眷恋家园,使得金兵破城,遭此祸难。京兆府乃是统制官王倚作战不力,与范知府关系不大。宇文相公如此夸大其词,莫非与刘总管和范知府有隙?”

万俟卨立刻站了出来。他与范致虚有旧,自然要为老熟人说话。

“万俟卨,范致虚和刘光世触犯律法,你为他们说话,莫不是蛇鼠一窝,公心私用吗?”

“宇文虚中,你满嘴胡言乱语,指鹿为马,我看你才是居心叵测,其心可诛!”

“好了,各人稍安勿躁,陛下早有定论。”

耿南仲站了出来,阻止了殿中的针锋相对。

赵桓微微点了点头,温声道:“刘光世退城避战,确是有情可原罚其俸禄半年,让其面壁思过,好为朝廷继续效力。至于范致虚,其人已逝,贬为庶民,尸骨由家人安葬,不得牵连家人。”

“陛下圣明!”

群臣一起肃拜,人人按下了心中的不满。

赵桓抬起头,看着殿中乌压压的一片,继续道:

“各位卿家,今日朝堂之议,事关太原之战赏罚。王松立下大功,朕欲封王松为北王,你们觉得如何”

殿中一片哗然,这次,群臣心中都是反对,无论浊流还是清流。

“陛下,王松已是手握重兵,再封为北王,直如藩镇,朝廷何以自处,陛下何以自处,万万不能!”

李纲首当其冲,立即站了出来,言辞恳切,正义凛然。

看赵桓的目光扫了过来,耿南仲硬着头皮上前奏道:“陛下,攻克太原,同知院王松立下大功,但仍未就其功绩达成决议。至于封王,大臣们都是颇有异议。”

赵桓脸色立刻变得铁青,眉头也皱了起来。

朝会前,他已经和耿南仲、唐恪等大臣商议过,欲迁王松为枢密使,封为北王。谁知今日一上朝,全部变了味道。

“王松立下如此大功,难道当不得封王吗?”

赵桓沉声道:“昔日童贯一介宦官,损兵折将,尚得封王,王松收复太原,立下泼天大功,反而不得封王,却是为何”

“童贯封王,乃是因有神宗遗诏“能复燕山者,虽异姓亦可封王”。”

秦桧上前奏道:“陛下,王相公虽然有功于社稷,但他矫诏,擅杀大臣,又当众杀死曹都尉家人,更兼他拥兵八万,部下强兵猛将无数,与祖宗之法不合。臣等以为王松只宜犒赏,不宜加官封王。”

果然是老辣,秦桧一番话,马上转移了众人对王松功劳的专注,而转移到矫诏擅杀大臣、白楼杀人和拥兵过重的问题上来。

看到赵桓冰冷的目光转过来,驸马都尉曹晟心里打了个寒噤,哆哆嗦嗦地站出来道:“陛下,都是臣教导无方,不关王相公的事情。臣是心甘情愿,与王相公无关!”

李纲赶紧上前奏道:“陛下,两河宣抚使王松拥兵八万,还请陛下派文武要员,前往忠义军军中节制,以免养虎为患,流害无穷,这样会害了朝廷,也害了王松,请陛下圣裁!”

耿南仲和唐恪,这两个大宋官家的亲信,也一并上前道:“陛下请三思。”

耿南仲更是肃拜道:“陛下,王松手握重兵,与祖宗理法不符。陛下宜另派大臣,前往河东、河北,收集军权,节制诸军,此乃国事,陛下圣裁!”

赵桓沉思了一下道:“皇太子赵谌接旨。”

殿中众大臣都是一愣,赵谌脸色通红,上前肃拜道:“臣赵谌接旨!”

赵桓拿起诏书道:“皇太子赵谌,朕特封你为忠义军都统制、兼两河、陕西宣抚副使,在王松帐下听令。凡事都要和王松、张叔夜商议,不可专权,自作主张,你清楚吗?”

赵谌肃拜道:“臣赵谌领旨谢恩。”

赵桓点了点头,轻声道:“河北忠义军,已派了张浚监军,此事就不必提了。”

殿中诸人都是一愣,瞬即明白了皇帝的意思。皇帝不仅高瞻远瞩,而且思维也是缜密了许多。

大宋出兵作战时,常于诸将中选拔一人为都统制总管诸军,系临时派遣,并非官名,兵罢即省。

现在皇帝派10岁的皇太子任此官职,一是借太子年幼,安王松的心,二是在军中树立皇太子的威信。

至于河北忠义军,王松并非亲自统兵,朝廷已经派出大臣督战,王松的影响,已经是微乎其微。

张叔夜目光扫过耿南仲和唐恪二人,看到二人古井不波的脸,皇帝肯定已和这二位详加讨论过,大殿上只是做做样子。

作为皇帝的宠臣,这二人可是简在帝心,皇帝对二人的信任非同一般,信任度也非他人可比。

张叔夜上前奏道:“陛下,臣愿和太子一起前往忠义军军中,请陛下恩准。”

赵桓点头道:“张学士不畏艰险,其志可嘉。朕就任命你为两河、陕西宣抚判官,严明赏罚、体恤军兵、维持忠义军及地方各军秩序、调发与管理粮草、武器、战马等军需资料。另外,朕与你奏辟、举荐官员,对两河官员进行督察和奖惩之权,协助王松和太子,开垦农桑、招纳流民、兴修水利,代天巡狩,卿家都明白了吗”

张叔夜躬身道:“多谢陛下。臣必定鞠躬尽瘁,披肝沥胆,不负陛下厚望!”

大殿中的大臣们都是松了一口气。虽然张叔夜担任宣抚判官之事沸沸扬扬,但却始终没有定文。今日终于从皇帝口中得以确认,掣肘王松,势在必然。

赵桓眉头一皱,沉声道:“如今金人西进陕西各路,摧城拔寨,势如破竹。朕特封赵谌为宣抚副使,张叔夜为监军,在王松帐下听令,同仇敌忾,对抗金人。”

“至于王松的犒赏……”

赵桓沉声道:“有功无赏,难服众意。封王松为晋国公,其兄王青为东头供奉官、阁门袛侯,其母王徐氏为定国夫人。”

众大臣心里面一宽。皇帝只用一些不值钱的虚名,就解决了王松军功这个大麻烦。

看到耿南仲眼神一瞥,唐恪上前奏道:“陛下,河东道自太原府以南,都处于王化之下。宣抚教化,恢复各业,还请陛下慎思!”

赵桓点点头道:“王松上书,言太原府国之重镇,需派赤胆忠心之干才知太原府,不知诸臣可有合适的人选”

太原府刚刚收复,周围都是金兵环伺,凶险之地,前任太原知府张孝纯至今为金人阶下囚,生死未卜,朝廷的这些文人士子们,自然是应者寥寥。

耿南仲硬着头皮上前奏道:“陛下,太原国之重镇,强敌环侧,需派干才前往,还请陛下圣裁!”

赵桓不由得脸色寒了半边,都说时穷节乃现,殿中乌压压望去,冠盖满堂,却没有几个视死如归、忠心为国之人。

李若水上前道:“启奏陛下,臣愿往太原府,招抚流民,劝科农桑,恢复王化,请陛下恩准。”

赵桓大喜道:“还是李卿家忠勇!卿家才年过三旬,尚还年轻,就多为国家做些事情,多为朝廷和朕分忧吧!”

“至于隆德府,就派张所前去。”

赵桓看了看殿中诸臣,冷声道:“各位卿家,如今西路金人正在攻略陕西,局势糜烂不堪。东路金人很有可能再次挥兵南下,犯我河北、京东各路。各位也要像王松一样,时存忧国爱民之心,勤于政事,为君分忧。”

殿中诸人一起道:“谨遵陛下教诲!”

耿南仲心里暗暗心惊。他否决朝廷封王,看来已经触了皇帝的逆鳞,龙颜盛怒之下,官家恐怕已经对自己有了看法。

而且,他已经和王松誓不两立,王松一旦得势,他恐怕是在劫难逃,也只有铁了心,一条道走到黑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