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宋士 > 104章 为国为民

宋士 104章 为国为民

作者:浮沉的命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1 05:35:48

104章 为国为民

东京城垂拱殿中,吵闹异常,皇帝自然是端坐于御椅之上,但说到对朝事的决断,立于大殿的大臣们似乎更有决定权。

满朝朱紫,只要一牵扯到战事,朝堂上必定是争执不断,众口纷纭。

王松宣抚两河,接连收复河东大部与太原,又解了大名府之围,朝廷战事顺利,朝堂上似乎更应该喜气洋洋,一团和气,但看诸位大臣的表情,似乎朝廷是打了败仗,马上就要亡国灭种。

王松上奏,要率兵北上,恢复忻、代、宪、岚四州,以及岢岚军、保德军,与河外三州练成一片,把女真人赶出雁门关外。

换句话说,王松要率军北上,和女真西路大军一决雌雄,一劳永逸。

要知道,完颜宗瀚的西路军,包含了女真一半以上的精锐,其中最精悍的娄室军,就在其麾下。王松想要摧毁西路军,其心之大,皇帝赵桓也是捏了一把冷汗。

朝臣众见不一,有人骂王松胆大妄为,拿国运当儿戏。也有人说王松兵强马壮,部下多精锐,可以一试。

“自靖康元年以来,王松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可谓是劳苦功高。如今他志在恢复失地,忠心可嘉。”

赵桓微微皱眉道:“如今太原已经恢复,金人糜烂陕西,让王松挥兵北上,似乎也是无可厚非。”

“陛下,王相公率军北上,乃是良策。完颜银术可已是惊弓之鸟,恢复忻、代、宪、岚四州,以及岢岚军、保德军,易如反掌。臣附议。”

开封府尹李纲首先站了出来。

看到李纲出来,而且是支持王松,秦桧马上上前一步。

“陛下,女真西路大军兵强马壮,精锐十余万,势不可当。王松要调河东忠义军四万之众北上,战败了朝廷危矣,若是战胜了,王松眼里会不会还有朝廷,尚未可知。”

殿中众臣都是一惊。秦桧所言,看似言过其实,其实不无道理。大宋一百七十余载,靠的不就是以文制武的祖宗之法吗。

万俟卨,这位历史上曾和秦桧一同构建岳飞的罪魁祸首,上前奏道:“陛下,王松宣抚两河,创立新军。百姓只知有忠义军而不知有官军,只知有王松,而不知有君王。朝廷宜收其兵权,而以肱骨干臣代之,才为上策。”

万俟卨的话,让殿中的大臣纷纷议论起来。先不说万俟卨的话是真是假,王松在两河,只怕百姓爱戴他,胜过君王。

“陛下,临阵换将,乃是用兵大忌,臣以为万万不可!”

宇文虚中大吃一惊。这万俟卨一张口就是撤换一军主帅,若是如此,群龙无首的河东忠义军,如何面对完颜宗瀚、完颜娄室这样的十余万虎狼之师。

他正色道:“王相公统兵之能,独步天下。女真西路大军,俱是凶悍暴虐之辈,部卒精锐,甲于天下,非王松亲率忠义军不能抗衡。陛下难道忘了当日女真人围困东京城的苦楚吗?”

赵桓心中一惊。当日要死要活,痛不欲生,其中煎熬,岂可言齿!

宇文虚中说的是,即便要节制王松,也要等他收复了失地再说。

李纲抱拳道:“陛下,王松有陈东、马扩这样的忠义之臣,皇太子张相公就要宣抚太原,撤换大臣,实是毫无必要。”

“只怕等收复完了失地,王松已做了天下之主。”

秦桧奋然道:“攘外必先安内,岂不知武夫弄权,甚于藩镇。陛下,还是要早做打算,未雨绸缪啊。”

赵桓微微皱眉,看来朝中两派,都是要节制王松,只不过节制之法,偏差甚大而已。

“耿相,王松所奏,该如何处置才是”

看皇帝的眼神转过来,耿南仲心里盘算,节制王松,既然朝廷众臣已经开口,他只要推波助澜即可。

“陛下,既然王松独掌大军,何不派皇太子携大员北上,以补监军之职。到时是否发兵,有皇太子和诸位大臣赞画,协调军中事宜,王相公也能集中精力,与金人周旋。”

看似为国为民的忠言善语,听在朝堂上的一般武将耳中,人人都是心惊肉跳,脸色巨变。

朝中这些朱紫大臣,无一不是文臣,无人不想看王松的好看。这些人到了军中,王松纵有千变万化,恐怕也施展不开。

若是有心之人再推波助澜,来个携私报复,王松能不能全身而退,都是个难题……

尤其是女真西路大军,兵精将广,一旦疆场对垒,这些大头巾们公心私用……

赵桓微微思虑片刻,点头道:

“皇太子如今在神武军中历练,等他略知军中之事,便会和众大臣北上,坐镇太原。”

殿中大臣都是点头,轻声议论起来。

耿南仲心中失望至极。赵桓显然是不想给王松压力,一直拖着不让大臣们北上。

王松如此简在帝心,让他妒心更甚。

“耿相公可知,那武夫又一次名震天下!”

“秦中丞指的可是大名府战事,王松立下大功,也算是没有辜负皇恩。秦中丞,你是庸人自扰了。”

耿南仲书房中,耿南仲、秦桧、唐恪、张叔夜,还有新晋的太原知府李若水,几人聚在一起,坐茶论道,针砭时弊。几人之中,以耿南仲位高权重,而又年龄最长,也是历次议政的主持。

“耿相,想你我道德文章,满腹经纶,在这朝堂之上,还不如一介武夫,当真是道德沦丧,世风日下,让人可悲可叹。”

唐恪的话,立刻引起了旁边秦桧的一声叹息。

“王松手握数万大军,势若藩镇,若不尽早分权收权,恐怕到时朝廷有覆国之危。李侍郎,不,李知府,今日邀你前来,也正是为了王松之事。”

场中诸人,耿南仲和王松一贯不和,势成水火,已是公然撕破了脸皮,没有调和的可能。以耿南仲睚眦必报,嫉贤妒能的一贯作风,不报复回去,不符合他的个性。

御史中丞秦桧和王松私怨更甚,也代表了朝中士大夫们的立场。朝廷以文制武,严杜武夫当政,王松不仅位极人臣,更是手握重兵数万,秦桧、唐恪之流,自然不会袖手旁观。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属于士大夫们的奶酪,怎能由武夫分走!

被邀前来的新任太原知府李若水,和王松没有什么个人恩怨。他本人乃是清流,对王松自然不会感冒。

李若水有自己的顾虑,风雨飘摇的大宋朝廷,好不容易喜事连连,还需要王松这样的武夫攻城略地,恢复旧地。

张叔夜是大宋官家的宠臣,枢密院签事,虽然低于王松,却是有大学士的头衔,乃是堂堂正正的文臣。

“王松手握重兵,的确应该收其兵权。以王松之能,统四万精兵,恐怕是天下无敌,江山尽入其手。”

李若水思索道:“下官去太原府上任,到时定和王松好好谈谈,节制兵权,付于朝廷,相信王松自会斟酌。”

看到耿南仲的眼光看过来,张叔夜也是朗声道:“诸位相公无须担心,我张叔夜自然是为朝廷安危着想。王松的兵权,必要归于朝廷。各位可以安心。”

他身为天子近臣,煌煌士大夫,自然要为君王设身置处。王松独掌兵权,不但是秦桧和耿南仲等人,他心里也是忧心忡忡。

朝廷一半以上的精锐,掌握在王松一人手中,对朝廷和君王,绝不是一件好事。

房中众人都是放下心来,纷纷点头称赞。秦桧笑道:“张学士这样一说,在下可就放心了。”

耿南仲也是点了点头。河北有宗泽,河东有张叔夜,李若水,粮草辎重有朝廷掣肘,还怕他王松翻上天。

“不过……”

张叔夜继续说道:“王松之军权,还须徐徐图之,千万不可引起军中骚动,以免被金人利用。”

“张相公所言甚是,下官担心的也是此事。”

李若水点头道:“忠义军除了王松及其心腹,军中将领不宜株连过甚。若是变化过大,难免军心浮动。各位相公要慎之。”

李若水、张叔夜告辞离去,房间里只剩下了耿南仲、唐恪和秦桧几人。

“耿相,你意下如何”

唐恪看着老僧坐定般的耿南仲,小心翼翼地问道。

“官家对王松虽有戒意,但依然是宠爱有加,拖延皇太子上任便是明证。老夫劝过官家几次,反而被屡次呵斥,忠言逆耳,若如此下去,我大宋危矣。”

耿南仲娓娓道来,面色平静,忠君爱国之切,让秦桧都不由得一愣。

“老相公高风亮节,下官佩服之至!”

秦桧故作诧异道:“耿相与官家始于微难,情深义重。官家又对耿相执弟子之礼,何以有今日之忧,莫非另有隐情”

金人围城时,耿南仲离君独逃,和赵构在相州勾勾搭搭,手握重兵数十万逡巡不进,致使东京城有覆灭之忧。而同样艰险之下,王松却带兵入京,血战数场,解救东京城于将倾。

一是大难临头独自飞,另一个是雪中送炭,不离不弃。赵桓没有贬斥耿南仲,已经是仁至义尽了。

“耿相太过孤直,在官家心中,王松之能,上天入地,无所不能。我等这些老朽之臣,不及王松远矣。”

“唐相公,不可妄自菲薄。王松手握重兵,这些话传到了他口耳中,万一引起军中哗变,岂不误了朝廷大事!”

二人一唱一和,倒是相得益彰,旁边的侍女都觉得肉麻,轻轻转过头去。

秦桧眼神一转,低声道:“二位相公不必忧心。王松左右的悍将,都是江湖上的盗匪、强人,还有番人、契丹人,先拿他们下手,王松必定独木难支,其部自然会土崩瓦解。二位相公无忧矣。”

耿南仲眼睛睁开,沉思片刻,轻声道:“就举荐张俊为河东忠义军监军,让他和秦相公你一起,好好的帮帮王松。”

居京不易,尤其是张俊这样一个低等武官。他投于秦桧,结识耿南仲和唐恪,自然是唯耿南仲和秦桧马首是瞻了。

秦桧肃拜道:“耿相放心就是!下官到了河东,一定尽心尽责,为国为民,不让朝廷和官家失望!”

三人对视一眼,都是哈哈笑了起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