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宋士 > 090章 故人

宋士 090章 故人

作者:浮沉的命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1 05:35:48

090章 故人

看着眼前已经被破坏殆尽的衣冠冢,王松不由得摇了摇头。

当日一场府州悲战,铸就了多少悲欢离合,人间情仇。“衣冠冢”,他实在是有些愧对苍生。

“闻听相公罹难,百姓自愿建了这“衣冠冢”。而后听到相公安然无恙,百姓又亲自砸了这“衣冠冢”,怕给相公带来晦气。相公在百姓心中,已然是活菩萨一般。相公,你可要珍重,不可以再亲身涉险了。”

张宪的话,惹来跟随的将领们的一阵附和。

“相公,张宪说的是,你可要保重啊!”

“相公,以后千万不可大意,小人们惊吓不起啊!”

王松转过头,看着王彦和牛皋等人,点点头,郑重道:“各位兄弟放心,我答应你们,以后绝对不会冲动,一切都会三思而行!”

上万大军灰飞烟灭的教训,他自然是刻骨铭心。

“将来,也许很快,本官会在河北或者河东之地建起一座忠烈祠来,来纪念那些为国捐躯的勇士。”

王松语气低沉,中间带着几丝唏嘘,几丝痛心,也有几丝决绝。

旁边的将领们也是个个脸色凝重。若是能有一座忠烈祠祭祀这些死去的兄弟,那真是善莫大焉,也可以有个地方,缅怀故人了。

“相公,如今两河大部已经恢复,下来就是恢复民治了。”

自第一次的“夏季攻势”发动以来,每到夏季,这便成了忠义军的日常,不过这效果也是喜人。

河东大部,河北半部,包括陕西大部,都已归于忠义军治下,所到之处都是摧枯拉朽,百姓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自自己出山以来,军事上的进取固然令人喜悦,政治上的稳固更是欣慰,也让他莫名地恢复了信心。

兵强马壮,数万大军,虽然不能裂土封疆,却也隐隐是一方诸侯。

王松并不满足,甚至很不甘心。两年前更好的局面,因为自己的心存犹豫而荡然无存,苦的却是天下千千万万、嗷嗷待哺的百姓。

如今迈步从头越,他自然要练兵、安民、以应付将来更强更大的挑战。

“张宪,招纳贤才的事情,告示都贴出去了吧,报纸上是不是也登了”

“回相公,遵照宣抚司的要求,告示贴出去了,报纸也都登了,来的人不少。马宣赞一行人正在新城的知府衙门办公,择贤而估。相公可以放心。”

王松点了点头。河东战祸频繁,可供选拔的贤才太少,恐怕到时候要从河北调入。

现在宣抚司的人才选拔,和后世的普通高考有几分相似,有书面考试和面试,同时也吸纳地方推荐的贤才。

之所以如此“招贤纳士”,原因也是非常简单,因为现在整个两河宣抚司,并没有科举取士,王松这么做,也是不想和大宋朝廷公然为敌,以免影响抗日大计。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宋太祖遗训,子孙永远不得杀害文人,文人在宋朝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升,重文轻武的风气在宋朝达到了极致,“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从而导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理学的兴起、宗教势力退潮、言论控制降低、市民文化兴起、商品经济繁荣与印刷术的发明等一系列背景下,宋朝,尤其是北宋优秀文人辈出,知识份子自觉意识空前觉醒。

“惟吾宋二百余年,文物之盛跨绝百代”,“宋兴,诸儒相望,有出汉唐之上者”,其后中国由于蒙元的入侵并对文人采取敌视政策,加上明清八股文与清朝文字狱严重压制文人思想自由发挥,中国除晚明外,再也没有出现过像宋朝一样兴盛的文化景象。

二程、朱熹、欧阳修、苏轼、司马光及沈括等优秀人物层出不穷,享誉千古。四大发明中,活字印刷、指南针及火药的发明和应用,宋朝就占了三种。

明人宋濂谓:“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此言委实不虚。

别的不说,唐宋八大家,宋朝占了六位,除“三苏”苏洵、苏轼、苏辙外、还有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只是细看之,无论是“三大发明”,还是“宋六家”,都是发生在北宋,尤其是北宋中前期的。至于南宋,除了一个灭绝人伦的朱熹,文化发展方面,可以忽略不计。

自然,王松也不会让局势糜烂下去,再来一个划江而治,不管是黄河、淮河,又或者是长江。中华故地,一寸也不能少。

科举取士,笼络天下图书人之心,不过,王松并不打算恢复旧有的科举,而是改用后世的教育制度,反正两河已经打的稀烂,大不了推倒重来。

虽然当下,他不得不建招贤馆网络天下英才,但这只不过是权宜之计。在不久的将来,后世的高考及大学制度,将会代替现在的“举贤”取材,甚至许多人喧嚣至上的科举取士。

军队需要的是军官,这是一支军队的灵魂;民政需要那些懂得水利、财赋、律法、刑法等的官员,去各司其职,代替原来腐朽不堪的吏员制度。

难道真的要那些狗屁不通,只会谈诗赋词、花前月下的酸臭文人去教化一方!

这些人,最多也就当当“叫兽”和“砖家”算了。

十年种树,百年树人,一切都要从义务教育而起,从现在起,已经有些晚了。

时不我待,一万年太久,只争旦夕。

王松不由得莫名地感慨起来。

“相公,外面有两人求见,说是你的故人。”

“故人”

军士的话,让王松不由得一愣,他微微点了点头。

“把人带过来。”

军士带着两个读书人打扮的男子,一前一后走了过来。前面一人远远看见王松,立刻肃拜道:“王相公,听闻你无恙归来,在下欣喜若狂,从四川一路赶到了河东,终于见到你了!”

王松哈哈大笑,上前把住了男子,点头道:“王大节,你来了就好,来了就好!”

这王大节以前是王松任两河宣抚使时的幕僚,事无巨细,倒是做的毫无纰漏,但却一直默默无闻。王松战死的消息传来,此人神秘失踪,王松这一回来,他却又再度出现。

“王公,当日你不辞而别,兄弟们都不知道你去了哪里,原来是回了四川。”

张宪笑道,王大节的脸上一红。

“不瞒相公,不瞒各位兄弟,当日相公战死的消息传来,张横、王伦、耶律亘、林风各位兄弟下狱,陈东、欧阳澈被押往京城,在下心灰意冷,再不离开,恐怕也会锒铛入狱。还望众兄弟原谅则个。”

王松微微点了点头。这王大节也算是个忠义之人,以当时的情形而论,离开是最好的选择。

众人一起说笑,王大节拉着后面低头不语的男子上来,笑道:“相公,我给你带来一位故人,你可认得。”

男子三十岁左右,脸色尴尬,看到王松看过来,赶紧上前肃拜。

“……在下张灏,见过王相公。”

“张灏!”

王松大吃一惊,上前仔细打量,果然,除了满面风霜,依稀能够看出,果然是以前那位风度儒雅的张灏相公。

“张相公,别来无恙你怎么变成了这个样子”

王松上前肃拜,张灏赶紧回礼,满脸的谦恭。

“相公,说来话长。靖康元年,在下解救太原,兵败河东,贬官闲置。后来,家父事贼的消息传来,朝廷要抓我入狱,幸亏朝中好友传来消息,我才侥幸逃脱,流落江湖。不期和王公路遇,要不是他,在下也不敢前来。”

众人恍然大悟,王松轻轻点了点头,感慨道:“金人南下,引发了多少悲伤故事。令尊张知府,势孤而降,也算对得起大宋朝廷。张相公,你还是看开些吧。”

张灏心中大安,却是感慨万分,他肃拜道:“多谢王相公。在下末路来投,还望王相公收留。”

昔日自己部下不入流的穷小子,河东忠义军招讨使,自己都不正眼瞧的角色,如今已然是手握千军万马,伊然一方诸侯,前程可期。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自己今日反而要求于他,还看对方眼色行事,却是无可奈何之举。

王松微微思虑片刻,这张灏算是对他有恩,算是故人,也是名门之后,应该可以用一下。

实在不行,大不了重新换了就是。

“这样,张相公,隆德府知府一职空缺,就由你担任。同时,本官任命你为河东营田、屯田副使,协助王伦公,经营河东,你以为如何?”

他正色道:“张相公,宣抚司治下,官员考核十分严厉,和朝廷那一套格格不入。回头马宣赞会对你细说。”

张灏心头巨震。他以前虽然号称张相公,毕竟不是一方大员。如今王松重用他,以赤诚相待,他自然是喜出望外。

“王相……公委以重任,下官恐……不能胜任。”

王松摇了摇头道:“两河和朝廷不一样,知府只管民政,不管军事。你是名门世家,只要记得“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八个字就行了。”

张灏连连点头,旁边的王大节却是睁大了眼睛。

“相公,你不能厚此薄彼。我也是你故人,还是你麾下旧员,你倒是安排个什么差事给我”

王松哈哈大笑道:“王大节,你还是做你的老本行,宣抚司幕僚,你看如何”

王大节哈哈笑道:“相公,这么说,下官又要重操旧业了!”

王彦哈哈笑道:“王公,忠义军没了你,说荤段子的人都没有。今晚你得多说几个,不然弟兄们饶不了你!”

众人哈哈大笑,王松也是微笑着点了点头,他看了看有些拘谨的张灏,过去拉住了他的胳膊。

“张兄,都是自家兄弟,赤诚相待,不必这么拘谨。今晚为你和王兄接风洗尘,咱们不醉不归!”

众人喜气洋洋,向回走去,张灏看其他人稍稍落后,在王松耳边轻轻说道:

“王相公,听闻月秀贤妹出了变故,不知是真是假”

王松心头一震,黯然点了点头,没有言语。

“相公,人各有命,生死在天。月秀心中有你,可惜造化弄人,不然,今日在下也能多见一位故人。”

张灏的话语里,充满了伤感和萧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