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宋士 > 109章 学员

宋士 109章 学员

作者:浮沉的命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1 05:35:48

109章 学员

夜色深沉,吴拱在黑暗中睁大眼睛。窗外,蟋蟀声此起彼伏,此时才过四更,他就已经没有了睡意。

千里迢迢,父亲把他派到这里来,难道只是为了学一点东西?

如果是那样的话,还不如去军中磨练。那些真枪实刀的军旅生涯,岂不是更能学到本领?

报纸上那些什么“国家”、“民族”,什么“华夷之辨”,什么“春秋大义”,还有那些“星辰与大海”,总是让他心烦意乱,尽管父亲说这些都是骗人的玩意。

如果真是骗人的玩意,父亲怎么会常常翻阅那些报纸至深夜,临窗叹息?而自己又怎会觉得,自己与民族的未来息息相关?

“吴拱。”

临铺的虞允文轻轻碰了碰他,指了指屋外。二人心知肚明,轻轻穿上衣服,来到外边。

偌大的校场上空当当的,除了一些早起的学员正在跑步,除了昆虫的叫声,校场上寂静一片。

“吴拱兄弟,你我都是川人,以后定当互促互进,学成从军,建功立业。”

二人在校场上漫步,感受着黑夜的凉爽。虞允文一边走一边轻声说道。

“虞允文,我就怕学成以后,不得不回川,所以这心里总是忐忑不安。”

“吴拱,你多虑了。忠义军天下雄军,讲武堂是军官之学堂。只要学业有成,至于去哪里,已经是无足轻重了。”

吴拱轻声笑了起来,心情也变的释然。

“说实话,等咱们从讲武堂出来,我倒想追随忠义军,一起去打通西域,马踏塞外,看看汉家故地。若能如此,也算是得偿所愿了。”

“吴拱,你说的不错。我也希望有一天,真如报纸上所说,指挥千军万马,雪山大海,沙漠戈壁,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都能插上中华的旗帜。”

吴拱轻声笑了起来,显然是为同乡的豪情壮志所感染。

“吴拱,听说忠义军训练苛刻,光是每日跑步,都在十几里以上。咱们左右无事,也来比试一下,看哪一个先倒下。”

“好主意,咱们现在就开始。”

二人一起跑了起来,过了一会,二人变成了数十人,上百人,最后形成了数百人的长队。

起床哨吹响的时候,刀疤脸蒋虎有些惊诧。和军中的士卒起床按时不同,这些精力充沛的学员们,已经占据了校场的一个个角落。

蒋虎轻轻摇了摇头。这或许就是这些后备军官和普通士卒的不同。

教场上,各色旗帜在晨光中飞扬。学员们在校场上排列整齐,抬头挺胸,注视着高台上的王松和一众教官。

“讲武堂”的教官,都是从军中选拔出来的将帅之才,如刘锜、张宪、林天佑等人,以及一些退隐的军官,入讲武堂讲解兵书、战术等。

看到人群中笑容满面的年轻人,虞允文心里一阵激动,这人恐怕就是王松了。

“各位学员,你们好!我是王松。我代表宣抚司治下所有官员、忠义军全体将士,欢迎大家的到来。”

“校长好!”

“相公万岁!”

王松话刚说完,教场上就想起了雷鸣般的叫喊声,有来自新人,也有军中旧部。

虞允文站在当中,下意识地挥动手臂,嘴里却是说不出话来。

“各位学员,自宣和末年金人南下以来,山河破碎,百姓涂炭,朝廷屡战屡败。究其根源,我中华已经失去了尚武之气。士大夫只知吟诗对酒,空谈论道;武人失去尊严,浑浑噩噩;士卒慵懒懈怠,不修戈矛;君恬臣嬉,百姓热衷于谋利值货。以积弱不堪之惰卒,对金人铁骑之精锐,焉有不败之理!”

“中华礼仪之邦,泱泱大国,却如此积弱不堪,屡被北虏欺凌。割地赔款、卑躬屈膝,归根结底,还不是朝廷昏聩,群臣无能!若是我中华还有尚武之风,又岂容这些蛮夷异族如此猖獗!”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校场上又响起了学员们震耳欲聋的怒吼声。显然,这基本上都是军中的将士所发。

王松面色凝重,大声道:

“番子如此嚣张,还不是欺我中华无人!归根结底,想要打败金人,就要有一支过硬的军队,一支强军,一支铁一样的忠义军!”

“忠义军,忠义军!”

那些军中的学员们的气氛高涨,每个人的胸膛好像熊熊烈火燃烧一般,心跳加速,眼睛和脸都是胀得通红。

“学员们,一支铁一样的忠义军,需要的是无坚不摧、熟悉各种作战技能的基层军官。这样的军官,才能带领士兵们打胜仗。我希望你们努力学习,知耻后勇,以天下之忧而忧,做个“好”的军官,名垂千古,不负中华!”

说到“好”字的时候,王松高高地竖起了大拇指,一直没有放下。

学员们纷纷鼓起掌来,人人都是面色通红,这也是忠义军发明的新的庆祝方式。

演讲短暂有力,王松退到一旁,点了点头。眼前的这些年轻人,朝气蓬勃,让他莫名地有些激动。

也许,忠义军的将来,就在这些年轻人身上。

教官的军纪演说结束,学员们由外向里,迈着整齐的步子一个个离开,教场上只剩下了王松等寥寥数人。

“相公,这一期的学员不错,有很多都是陕西、四川、荆湖各地远道而来,比如宗老相公的外甥黄中辅,福建的黄公度,四川的虞允文,江西的胡铨,还有吴玠的长子吴拱等人,都是其中的翘楚。”

“吴玠现在是大宋朝廷的一方诸侯,想不到把他的长子也送过来了!”

王松笑了笑。这吴玠虽然小节有亏,但能抚士卒,同其甘苦,简素爱民,历史上抗金有功,和其弟吴璘、其子吴拱,一门忠烈,算是华夏的英雄了。

“远来都是客,好好训练这个吴拱,也给吴氏兄弟一个面子。”

王松翻开名册,继续看了下去。

“胡铨,庐陵人,28岁,经史百家之学均有所得,通晓绘画……”

王松点了点头,指着名册道:“这个胡铨,可以放入步兵科,测绘方面的才华,可不能浪费掉。”

王松交代了一下,忽然像记起来什么事情一样,抬起头问道:“你刚说什么,四川的虞允文”

黄纵点头道:“相公,正是!这个虞允文乃是世代官身之家。他的祖父乃是唐朝名臣虞世南,他的父亲虞祺乃是政和年间的进士,现在在四川的地方赋闲养病。虞允文幼时聪慧,七岁即能提笔作文,如今刚好20岁,风华正茂,乃是少有的奇才。”

王松微微点头。现在他敢肯定,这个虞允文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南宋名臣,被伟人誉为“伟哉虞公,千古一人”的那尊真神了。

战伐之奇,妙算之策,忠烈义勇,南宋第一。虞允文在后世获得的赞誉实在太高。

“虞允文这些青年才俊,一定要好生培养,将来有可都是民族的栋梁!”

“讲武堂”的教育方法,半天时间教授课程,除有关军事的战术、兵器、测绘、筑垒及典范令外,并增加数学、历史、地理等,每节课为45分钟。

典范令小册子是教授各项军事动作的准绳。普通知识是为了充实学员的军事知识,为全面学习各种军事演习准备条件。

术科训练,先在操场进行各种制式教练,再到各教练场演习。

野外演习,先由简入繁,再逐步进入全面联合演习。劈刺术有护具,骑马训练有马场,炮兵训练有炮场,工兵有土木工作业场、架桥作业场,爆破演习则选择不致造成危害的场所。

辅助术科如武术等,都有专业教官。训练每课多为45分钟,正式出操训练一般两小时,野外演习至少用半天的时间。

科目复杂且远离学校时,则增加到一至数日。大演习还携带帐篷、炊具,在演习地生活。

军中学员完成半年的不连续的学习后,然后到军中实习,而民间招书的非军中学员则有一年的学习时间。实习半年完毕后,返校举行毕业式。

毕业后,所有学员们会被分发到各军见习半年。见习期满,就分配到各军充当军官,没有官阶的学员,由最低的军官做起。而有官阶的学员,则会自动上升一级,到新的岗位上任职。

对于那些通过了考试,文化知识低的学员,“讲武堂”则是专门请一些“希望学堂”的教师过来,帮学员们进行知识的教授和补充。

至于校长,王松则是当仁不让。这其中牵扯到的利害,他自然是心知肚明。

袁世凯凭借北洋武备学堂的毕业生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曹锟、陆建章等人,小站练兵,成功统制中华二十余年,而这些武备学堂的毕业生,也都成了袁世凯北洋军的骨干和中坚力量。

蒋光头凭借黄埔军校,一举培养出了大批心腹军官,建立新军,屹立不倒20多年。

每一个大人物的背后,都有一大批的军中将领甘为鹰犬,冲锋陷阵,而且忠心不渝。

试想,王松辛辛苦苦建立了讲武堂,又如何会把它交到别人的手上?

而且,军官中大量的平民子弟,他们身上没有什么家族利益瓜葛,会比那些世家子弟、勋贵之后更加的忠诚,也更容易培养。

即便是那些从民间招收的学员,照样良家子弟居多,而其他富家官宦子弟,也同样是风华正茂、忠心为国之人。

华夏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诸子百家,有琴棋书画,有火药,造纸术,罗盘,活字印刷术这四大发明,戏曲杂艺,数不胜数,金人又有什么?

什么都没有,就连官制也是借于辽国。

什么是国家,什么事民族,什么是军人

军人的精神就是爱国,若有军人不爱家,嫌弃自己的家乡,就不是个好军人!爱国,爱民族,军人必须要有此德!

牺牲、团结、服从。金人南下,要不是大宋将士贪生怕死,一盘散沙,拒不听令,就凭几万女真人,也敢在中华之地纵横驰骋

女真骑兵精锐,烧杀抢掠,生灵涂炭。宣抚司办讲武堂的目的,就是要训练大量的军官,让军官们在军中传帮带,铸造强军,与女真骑兵抗衡的同时,重拾汉人的尚武精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