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宋士 > 138章 一门三举

宋士 138章 一门三举

作者:浮沉的命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1 05:35:48

138章 一门三举

蔚州,“燕云十六州”之一。位于河北两路西北,东临燕京,南接代州,西倚西京,北枕宣德州,乃是辽末时,辽宋争夺的要地之一。

天会八年十一月初三,云中路蔚州州城,金朝元帅府复试辽国及两河举人,招纳贤才。辽人试词赋,两河人试经义,主考官为大宋降臣张孝纯。

一推再推的大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的科举取士,终于在干冷的初冬季节拉开了帷幕。

听说这张孝纯父子自被俘以后,誓不愿为完颜宗瀚效力,以至于被软禁了三年之久。看来他此次出山,是打算接受金人的邀任了。至于其中的详情如何,谁也没有办法知晓。

一大清早,参加考试的举子就云集蔚州州府贡院前,因为发榜的时间乃是十一月初三,所有赶考的举子都到贡院这来看榜,期盼这个一飞冲天、出人头地的机会。

一旦高中,可就是头戴乌纱帽,进入了煌煌士大夫之列。以金人妄想统一中原,求贤若渴的心思,高中的人肯定会牧民一方,功成名就,封妻荫子。

和所有参加科举的士子们一样,赵洞、孙九鼎兄弟几人也是一大早就赶到了贡院外面,来看放榜的成绩。

金人模仿宋朝,高中之后,所有的贡士必须马上到礼部报道,礼部然后通知这些贡士,准备殿试。至于没有考中的举人,或进入国子监继续学习,或选择回乡继续学习,准备三年后的省试。

外边参加考试的举人有上千人之多,众人许多都是相识之士,众人见面都是相互致意,但却没有大声喧哗,毕竟都是久读孔孟之学、明晓礼仪的饱读之士。

看到孙九鼎兄弟,张洞等人过来,众人赶紧让出一条道来。这几人才华出众、久誉盛名,在北地士子当中可算是佼佼者。如果连这些人都中不了,恐怕能通过科举的人就寥寥无几了。

像这孙九鼎,字国镇,忻州定襄人氏。原是大宋政和年间的举人,后就读于太学,蹉跎十余载,没有博得功名。如今已年近五旬,为了出人头地,来这大金国碰碰运气,以改往昔颓运。

民以食为天。任何崇高的志向,都得先管饱肚子才行。尽管大宋的河北、河东也在招贤纳士,但也架不住许多人醉心功名的痴迷。

这里的许多士子都和孙久鼎一样,怀才不遇,满腹牢骚,没有出头之地的他们,只有另辟蹊径,求得壮志得酬,不负年华。

宋朝的科考分为三级:解试、省试和殿试。

解试由各地方进行,通过的举人可以进京参加省试。省试在贡院内进行,连考三天。

为了防止作弊,考官俱为临时委派,并由多人担任。考官获任后要即赴贡院,不得与外界往来,称为锁院。

考生到达贡院后,要对号入座,同考官一样不得离场。试卷要糊名、誊录,并且由多人阅卷。而殿试则于宫内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及定出名次,凡于殿试中进士者皆即授官,不需要再经吏部选试。

由于应试的都是举人,相当于省过了解试,直接参加省试。

金人的首次科举,则是仿效故辽,由故辽汉臣高庆裔、时立爱等人操办。考试面对所有读书人,燕云北地考词赋,南人考经义。

到了发榜的时间,榜单一张张的贴了出来,围观的举子们也变得激动起来。

一个乌纱红袍的汉人官员出来,开始唱榜。

首先唱的是辽人,中了的人一个个欣喜若狂,抱拳离去,惹起人群中举人们的羡慕和妒忌之情。

两河的举人却是不动声色,甚至有人微微皱起了眉头,挺直了胸膛。在他们眼里,这些北地的学子才学浅陋,粗鄙不堪,哪里是他们的这些人的对手。

“捷报!赵讳洞高中天会六年省试第一名词赋状元。恭喜啊,恭喜!”

赵洞红光满面,可谓是春风得意之极。频频拱手,向周围的举子们示意。

“赵兄,祝贺啊,祝贺!”

孙九鼎在一旁向赵洞施礼道。

赵洞乃是辽地汉人,考的是词赋,而孙氏兄弟考的则是经义。

赵洞和孙氏兄弟一向关系莫逆,看孙九鼎脸色勉强,安慰道:“孙兄,莫急!以孙兄的才华,这次肯定会独占经义榜鳌头!贤昆仲三人一定会高中!”

孙九鼎、孙九俦、孙九亿,三兄弟一起谢道:“多谢赵兄宽慰!”

跟着是经义榜,基本上都是两河的举子。随着一个又一个的举子高中,孙氏兄弟的脸色越来越难看,孙九鼎更是脸色苍白,惶惶不已。

年近五旬、一事无成,难道真的要隐居田园,终老泉林之下

“捷报,孙讳九亿高中天会六年经义会试第三名榜眼!”

“捷报,孙讳九俦高中天会六年经义会试第二名榜眼!”

“捷报,孙讳九鼎高中天会六年经义会试第一名状元!”

四周爆发出了一阵阵的惊呼声,三兄弟名列三甲,这可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佳话了。

孙九亿和孙九俦满面笑容,频频向周围的士子施礼。

孙九鼎眯上眼睛,长长吐出了一口气,一颗心终于稳了下来。瞬间,他睁开了眼睛,开始向周围的人行礼。

终于,孙氏一族可以名扬天下,留于青史。管他什么国恨家仇、礼义廉耻,只有精致的利己主义,才是人之根本。

蔚州州衙大堂,吴激,这位大宋神宗朝宰相吴栻之子、宋朝书画家米芾之婿、如今的金朝翰林待制,正和原来的大宋太原知府张孝纯一起,商讨着发榜情况。

虽然不愿仕金,但为了儿子张浃的安全,张孝纯还是不得不在某些事情上面做出让步。比如说,担任这次的科举取士主考官。

“永锡兄,这次的会试真是百年难遇啊!兄弟三人独占状元、榜眼、探花,闻所未闻。孙九鼎素有清誉,刚直不阿,真是孙郎有重名,谈笑取公乡。有了这些汉人当官,底下百姓的日子也会好过一些。”

听完吴激的话语,张孝纯点头道:“彦高兄说的是。孙氏三兄弟才华横溢,相貌堂堂,殿试应该也不成问题。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唯愿金人施仁政于百姓,不再让黎民受苦,吾愿已足!”

吴激苦笑道:“永锡兄,你不投金人,听闻金人欲等到南下之日,就把你送回家乡。如此看来,你我兄弟恐怕会很快分离了。”

张孝纯在云中已经被拘押四年,两耳不闻窗外事,早已和外界脱节。听到吴激的话语,张孝纯不由得心中一动,颤声道:“彦高兄,你所言可是当真”

吴激摇头道:“此语乃高庆裔所言,此人乃是完颜宗瀚的智囊,下月就要来云中担任西京留守,应当不假。只是其中有没有什么不可告人之事,在下就不得而知了。”

张孝纯叹息道:“彦高兄,靖康元年,太原城为金人所得,王总管战死,老夫身为太原知府,唯有一死以报朝廷。当日自尽不得,今日必定在朝廷骂名四起。孝纯如今已是尴尬之人,即便是归于朝廷,哪里又有在下的容身之地。若是能归于故土,必当隐居田园,从此不问世间之事!”

他指着手上的榜单,悲戚地说道:“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这些榜单上的贤才,大多都是我大宋的举人。这些人没有家国情仇,也没有礼义廉耻,心不向着大宋不说,反而为虎作猖,思之让人心痛至极。”

吴激摇摇头道:“永锡兄,此言却是差矣。”

张孝纯睁大了眼睛说道:“彦高兄,难道你忘记了这几年来,你被金人扣留在北地,归家无门,与家人隔离的痛苦吗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吴兄难道想在金朝身登高位,一展抱负吗”

吴激叹息道:“永锡兄,你久在云中,却不知外面的事情。如今河东、河北的大部,包括太原府、和间府、中山府这北地三镇,都已在宋人的掌握之下。两河之贤才,几乎都在故土效力。所以说,大宋的贤士,并没有多少前来。你难道没有注意到吗,前来应试的举子,虽有千人之多,但贤士又有几人”

张孝纯一愣,仔细一思量,却倒也是。他不禁面色一改,急问道:“彦高兄,你是说北地三镇,两河之地,已经被我大宋朝廷收复,此话可是当真”

“是,也不是。”

吴激脸上泛起一丝红晕,笑道:“永锡兄,不要急,且听我慢慢道来!”

吴激把王松带领忠义军收复河东、河北大部,太原府、和间府、中山府北地三镇,以及一系列的消息,一一告诉给了张孝纯。

张孝纯呆了半晌,怅然若失,这才问道:“彦高兄,如此看来,朝廷已经南迁,秋日已至,金人又要南下,恐怕忠义军和金人的大战在所难免。”

吴激沉思道:“以在下之见,金人恐怕会先隔断漕运,断了忠义军的漕运,然后再徐徐图之。金人恨王松入骨,也可能起倾国之兵,直入两河之地,和忠义军战场争锋。”

忠义军虽然兵力寡少,却都是虎狼之势,也有十万之众。若是两军交锋,只怕会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若是如此,将会是一场国战,将会决定汉胡之间的命运。

“难道,朝廷就这样作壁上观吗?”

张孝纯低声问道。在他看来,王松是朝廷的臣子。既然王松和金人在两河大战,朝廷也应该派兵协助,共抗外侮。

“朝廷坏了王松的名节,王松在报纸上大肆攻击朝廷,二者已经势成水火。想要朝廷向王松低头示弱,恐怕难矣。”

吴激轻轻摇了摇头,目光中都是惋惜之色。王松和大宋朝廷交恶,在他看来,这是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殊为可惜。

“难道……王松和朝廷就这样一直僵持下去,这样岂不是有藩镇之忧吗?王松难道就不能低一低头,尽尽臣子的本分吗”

张孝纯连连摇头。在他看来,王松的所作所为,实在是太过草率,也太过狂妄。

吴激也是感慨万千。二人都是觉得,王松实在太过偏激,一点点委屈都受不了,又岂是忠臣良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