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宋士 > 149章 差役

宋士 149章 差役

作者:浮沉的命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1 05:35:48

149章 差役

临漳县,地处河北西路相州,西望太行山,东眺齐鲁地,素有“天下之腰脊、中原之噤喉”之称誉。

临漳古时称“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享有“三国故地、六朝古都”的美誉。邺城先后成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居黄河流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长达四个世纪。

北周大象二年,隋公兼丞相杨坚镇压了对自己不服的相州总管尉迟迥,为了防止反杨势力死灰复燃,遂下令火焚邺城,周围居民一并南迁邺南40里之安阳城。从此安阳城代替邺城成为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城墙上的士兵听着,这里是王相公麾下相州知州杨震,快快打开城门,我们有公事要见赵知州!”

相州城北城门口,新任的相州知州杨震骑在马上,周围十几个个随从簇拥着他,嗯,为首的军士向面前守城的军士大声喊道。

听到下面的军士喊叫,城墙上正在晒太阳的林家仁眯着眼,在椅子上躺了一会儿,这才睁开眼,懒洋洋地站了起来。

“相州城只有赵知州,没有什么杨知州。赶紧离开,不要自取其辱,否则我等绝不手下留情!”

林家仁冷冰冰的一番话,让马上的杨震等人立刻变了颜色。

“前面的人听着,我等乃是王松王相公任命的相州官员。我们要进城办案,捉拿有干涉案吏员。快快打开城门,否则后果自……”

军士话音未落,一支羽箭从城墙上射了下来,“噗”地钉在了地上,箭杆微微晃动,随即城墙上的林家仁探出头来,脸色冰冷。

“下面的人听着,速速离去,若是再多言半句,休怪刀箭无眼!”

城门口把守的公人和士卒都举起了刀枪,城墙上的士卒也都是张弓搭箭,虎视眈眈,一起对准了城下的杨震等人。

杨震脸色铁青,调转马头,向后而去,其他的人无奈,只有紧紧跟上。

“林兄,多谢你了!”

看到杨震等人离开,闫忠从城门楼里闪身出来,身上的公服皱皱巴巴,很是有些狼狈。

“都是自家兄弟,不必客气!”

林家仁望着下面远去的杨震等人,不屑道:

“照他们这般查下去,你我兄弟又岂有活路!既不能匿税,又没有了来钱的路子,等到那些王松的亲信前来上任,兄弟们还有活路吗”

闫忠点点头道:“林兄说的对。兄弟我不宜出头露面,案子的事就拜托你了。”

林家仁笑道:“不就是占了几亩田,那小娘子又是自尽,有赵通判在,怕什么!”

相州知州衙门后堂,原来的相州通判赵不试,一边品着茶,一边听着下面公人的禀报。

“王松的人到了城下,林家仁没让他们进城,王松的人没有办法,气冲冲离开。”

赵不试点点头,轻声笑道:“闫忠的事情,查清楚了没有,到底有没有夺人天地,草菅人命”

公人赔笑道:“回相公,小人已经查的明明白白。闫忠所占的田地,确实是赵家人的,不过赵家欠了闫忠那么多银子,这也是两厢情愿。至于赵家的小娘子,是自己想不开上吊,和闫忠没有半分关系。请相公明察。”

赵不试点点头,冷声道:“这就好,免得让王松的人抓住了把柄,不好收拾。”

“告诉下面的人,这几天都激灵点,莫要让贼人轻易混进城来!”

赵不试重新闭上了眼睛,嘴里喃喃自语道:“王松,这相州城还是我赵宋的治下。我倒要看看,你能拿我怎样!”

公人们对望一眼,轻轻退了下去。

“这个赵不试,如此桀骜不驯,难道他就不怕相公处置他吗?”

虽是夜色深沉,临漳县衙后堂依然是灯火通明。相州知州杨震阴沉着脸,背着双手,在房间走来走去。

“杨知州,胥吏自古有之,至宋更甚。他们结党营私,勾结豪右,控制乡里,知州你处理此事,千万不可大意!”

作为相州的同知,杨震的助手,段盛自然要为他出谋划策,排忧解难了。

大宋朝廷南迁以后,王松入驻大名府,以两河宣抚司的名义,任命当时的相州通判赵不试为相州知州。谁知赵不试拒不领命,依然以大宋通判之职发号施令,独领相州之权。

由于军务繁忙,夏季攻势如火如荼,王松一时也顾不上。等两河各处的战事稍稍平息,王松便派下官员,接任相州地方。

谁知赵不试竟然关闭城门,不准杨震等人进城。为避免摩擦,事情闹大,杨震忍气吞声,临时驻扎在了临漳县,办理政务。

前几日有永和镇百姓报案,说是回乡之后,家里的田地已经被安阳县衙的胥吏闫忠占去,其女也被闫忠糟蹋,不堪受辱,上吊身亡。

家人去安阳县衙报案,县衙前面要说秉公处理。过了月余,家人再去,却被衙门轰了出来,说是没有人证物证,纯属诬告。

家人无奈告到知州衙门,但衙门以人证物证俱无,并不接理此案。

家人再去找人证,一个个都是矢口否认,显然是受到了警告或者威胁。

私底下有人明确告诉受害人,胥吏闫忠世世代代都在此经营,和地方官府早已是铁板一块,就连知州等上官也要受他们的钳制。

宋朝科举取士,科举制度成为官员最主要的来源。科举取士的只是官员。朝廷派驻地方县里担任官员的也仅仅只有知县、县丞、主簿等几人。

但是,县作为朝廷郡县制最重要的地方行政部门,要主管税赋、治安、诉讼、教化等多个领域,涉及的事情实在太多,而具体做事的人,则是吏,也就是“差役”。

“差役”,顾名思义,是百姓所要承担的义务,因而是没有报酬的“义务劳动”。

宋朝的差役有衙前、里正、户长、乡书手、壮丁、弓手、散从、人力、手力,县曹司至押录,州曹司至孔目官,下至杂职、虞候、拣子、掐子、拦头等人。

而这些“差役”的成分,“各以乡户等第差充”,也就是贫富不等的老百姓而已。

就像牛皋,在追随王松前,就只不过是鲁山县衙的一名弓手,真真正正的贫下中农。

但是,“差役法”在施行过程中,弊端丛生。首先,差役来自社会底层,相关工作经验缺乏。其次,差役大多数没有薪酬,或慵懒怠政,或贪污受贿,百姓怨言颇多。

鉴于此,王安石变法时,废除“差役法”,新法称之为“免役法”。

“免役法”废除以“劳役”形式缴税的“差役”,改以货币缴税。官府用这笔税收雇用专人来做具体工作。与此同时,被官府雇用的人,需要经过培训,合格上岗。

“免役法”随王安石下野而废,但到了北宋末年,“免役法”又在部分地方恢复,但远未普及。

“段兄,听说这犯事的闫忠,乃是安阳县衙的一名吏员,此人家世如何”

听到杨震的话语,段盛点头道:

“杨兄所言不错!这闫忠乃是永和镇的一名大族上户,乃是世袭的胥吏。此人家大业大,纵横乡里,无恶不作,这些年犯下的案子不少,不过却都一一逃脱,可见其在安阳县和相州城都颇有势力。”

吏员由民户轮差,介于民与官之间。胥吏非“官”,却代表官府行驶职权,拥有支配百姓的权力。胥吏既受制于官,同时又佐官治民,如上下文书传递,乡里治安、户籍管理、赋税征收等。

胥吏来源于三种渠道:第一,承袭,胥吏在其年老后,可由其儿子或亲属承袭吏人之职;第二,犯罪的官员或科举落榜之人被贬为吏人;第三,由于差役的时间一般都较长,耽误农时。因此,中小地主和自耕农往往不愿意承担,豪滑之徒或地方恶霸却趋之若鹜,借胥吏之名,巧取豪夺,聚敛不义之财。

临漳县的县尉张晨来自于底层壮丁,对胥吏一行再也熟悉不过,也是深恶痛绝。

“天下吏人无常禄,唯以受赂为生,往往致富。胥吏大多数没有俸禄,官府横征暴敛,胥吏就贪污受贿、拼命搜刮,以至于盗贼四起,百姓苦不堪言!”

段盛点点头,眉头紧皱。

“张县尉所言甚是!这些胥吏勾结豪族,鱼肉百姓,横行霸道,扰乱街市,加重百姓负担。许多上官由于不熟悉地方民情,更是依靠于这些胥吏,使得吏强官弱,官府礼制荡然无存!

胥吏在地方事物中扮演主要角色。在处理地方日常事务时,胥吏往往参与决策执行,甚至能“左右长官的意志”。以至于出现“吏强官弱,官不足以制吏”的局面。

胥吏大都是文化素质低下、企图谋取个人私利的人组成的,且无统一考试和录取标准。因此,整个胥吏群体素质低下。胥吏社会地位低下,自身素质低下,并控制社会资源,社会**不言而喻。

“这些胥吏,简直是胆大包天,无恶不作!只可惜现在没有人证,衙门也没有办法。况且,这相州城有赵不试在,咱们也不一定能进去抓人!”

杨震忧心的一番话,却惹来段盛的一声冷笑:

“杨知州,相州是忠义军的治下,而非赵宋。相州城有2000守军,却不见得人人都听他赵不试的号令。咱们向张将军借兵,他一定不会拒绝!相公把咱们派到这里来,总不能无功而返,在他面前哭哭啼啼吧!”

杨震脸上一红,犹豫道:“上任前,相公让我一定要处理好和地方官府的关系。若是和赵不试起了冲突,相公怪罪下来……”

段盛狠声道:“杨知州,咱们杀鸡儆猴,一为震慑宣抚司治下居心叵测之人,二来名正言顺,方便咱们以后做事。你一个相州知州,在临漳县主持政务,政令不达州县,相公会如何看你,如何看咱们相州同僚”

杨震冷汗直流,肃拜道:“多谢段兄!”

一州知州,若是解决不了地方上的事情,王松要他们何用?

只是如此一来,恐怕事情不会善了。王松部下这些骄兵悍将,可没有一个善男信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