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宋士 > 第4章 兄弟情

宋士 第4章 兄弟情

作者:浮沉的命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1 05:35:48

第4章 兄弟情

宋士第4章兄弟情“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熙州知州衙门后堂,熙河经略使刘锡皱着眉头,看着眼前的报纸。

阳光从外面斜射进来,照在青砖地面上,堂中一片温暖。秋日的阳光温暖却不明媚,含蓄而不外绽,让人心旷神怡,却不会自我沉醉。

“如党项、蕃族,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中华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华之人抚养无异。故兹告谕,想宜知悉。”

良久,他叹了一口气,放下了报纸,嘴里面喃喃说道:“想不到这么快,忠义军就要对夏人用兵了!”

自从耀州一战大败而归后,他便变得郁郁寡欢,心神不定起来。

环庆路经略使赵哲被杀,泾原路经略使曲端含冤而死,秦凤路经略使孙偓郁郁不安,自己则遭受冷落。

而自己和曲端曾经的下属吴玠,则是成为了陕西诸路都统制,一夜之间,成了自己的上司。

“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盖我中国之民,天必命我中国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

20出头,长相俊朗,刘锡最小的弟弟刘锐也是拿着报纸,看得仔细,读的也是朗朗上口。

事实上,后堂里只有他兄弟二人,其余军士都是在外面远远的警戒和守候,一般人也很难进来。

“大哥,看样子王松真的要对夏人用兵了。难道说,他真的有这么强的兵力”

刘锐摇摇头,脸上都是惊诧之色,跟着又继续看了下去。

短短数年时间,忠义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发展成了一支举足轻重的队伍,即便是和朝廷比,也是不可同日而语。

对此,刘锡可是最有发言权的。

耀州一战,五路西军功败垂成,血流成河,伏尸百里。谁知忠义军接管了战场,一番苦战,金人损兵折将,损失了六七万精兵不说,就连女真战神完颜娄室也是殒命沙场。

往日纵横无敌的女真铁骑,竟然敌不过步兵占多数的忠义军,其强悍的战力自然不可与宋军同日而语。

“九哥曾回信言,忠义军训练之法皆是别出心裁,士兵作战悍不畏死,火器更是犀利无比!”

刘锐向往地说道:“九哥在信上说,王松爱兵如子,御兵极严,所到之处,秋毫无犯,尽得古之名将精髓。”

刘锐口中的九哥就是忠义军中的一军统帅刘锜,也是此次出征西夏的主帅。

听到刘锐夸奖自己的九哥,刘锡的脸色一下子沉了下来,刘锜离开时,兄弟二人争吵的一幕又浮现在了眼前。

“左一句九哥,右一句九哥,以后再也不要提他!”

刘锡黑着脸说道:“出去了好几年,自己的浑家和儿子也不回来看看,哪有点为人夫为人父的样子!”

刘锐悄悄吐了吐舌头,随即轻声问道:“大哥,听说朝廷要你率部去荆湖,对付杨太的贼军,是也不是”

胡广的杨太越闹越大,已经占领了荆湖南路,荆湖北路也占了大部。大宋朝廷损兵折将,湖广宣抚司李纲部一溃千里,朝廷大军损失惨重。

想不到为了对付贼军,朝廷把念头都想到了陕西残余西军的头上,看来确实是焦头难额,无暇顾及了。

朝廷这样做,陕西是不打算要了。一旦西夏趁机来攻,陕西留下的这些黎民百姓又该如何?

他们这些陕西子弟,一旦到了南方,水土不服,再被人左右掣肘,到时候能不能再回到陕西故土,尤未可知。

况且,杨幺部是那么好对付的吗?

刘锡苦笑了一声,问道:“十一哥,如今朝廷的粮饷时断时续,帐下军士已经是怨言四起。若是咱们不去,粮饷断绝,军心迟早会散。若是咱们去了,西夏趁虚而入,百姓受苦,咱们又如何心安”

刘锐点头道:“大哥说的是,此事当慎重考虑!”

其实有什么考虑的,事实摆在眼前,带兵南下,陕西一片空虚,带兵留下,粮饷断绝,只能自力更生,迟早也会被打回原形。

“不如给九哥写封信,让他来接手熙河!”

刘锐小心翼翼地说道:“反正忠义军已经控制了大半个陕西……”

“休要提他!”

刘锐话音未落,刘锡脸色已经沉了下来。

他刚要发火,门“咣当”一声被推开,只见平素冷静的十弟刘钊拿着一封书信,头上都是汗珠,兴冲冲地走了进来。

“大哥,这是给你的书信,是九哥派人送来的,送信的卫士就在外面!”

刘钊一身读书人打扮,身材也显得比较单薄,看样子倒像是个文弱书生。

“有什么高兴的,他为何不自己亲自回来,送什么信!”

刘钊话音刚落,刘锡就黑着一张脸,训起了自己的弟弟。

嘴里虽然这样说着,刘锡还是一把夺过十弟手中的信,拆开信仔细读了起来。

半晌,他才把信放到书案上,长长叹了一口气。

“大哥,你这是如何了,莫非九哥出了什么岔子”

刘锐和刘钊见大哥漠然不语,以为刘锜出了什么事情,赶紧问道。

“他能有什么事情。”

刘锡摇了摇头,指着桌上的书信道:“你们看看,别出声就是!”

兄弟二人疑惑不解,刘钊拿起书信,和弟弟一起看了起来。

“大哥,这是忠义军王松给你的信!”

刘锐忍不住叫了起来。

“你吼什么吼,说了让你们别出声!”

刘锡低声呵斥道:“若是让别有用心的人听到了,难免就是破家之灾!”

刘锐赶紧连连点头,随即又仔细看起来。

在这陕西之地,以今日之局面,谁又能动得了他们兄弟分毫。

“想不到九哥跟着王松短短几年,就已经是征夏的大帅了!”

刘锐惊异道:“王松如此看得起九哥,可算是遂了他平生之志了!”

“这有什么奇怪的!”

刘钊摇摇头,怅然道:“在我西军之中,九哥无论是文韬武略,还是他个人的志向,都是百里挑一。王相公如此看重九哥,可谓是慧眼识才,这才是做大事的枭雄!”

广个告,真心不错,值得装个,毕竟书源多,书籍全,快!

“十哥,你有什么看法”

刘锡看下了自己的十弟刘钊。自己和二弟夫常年在外打仗,后方及家里的一切都是由十弟刘钊打理。十弟心思缜密,做事井井有条,所以他想从十弟这里找到答案。

毕竟,这是决定一家老小命运的大事。

“听说当年府州一战,忠义军近两万人马,最后战至只剩数百人,重创女真最精锐的娄室军,而无一后退投降者。”

刘钊沉声道:“大哥,王相公在其治下设官府,均田地、抑兼并、兴

修道路水利、劝课农桑、冶铁开矿、兴商贸、办学堂,此乃王霸之业。更兼其军威之盛,甲于天下。孰强孰弱,一目了然。至于如何选,就看大哥的了。”

他说的孰强孰弱,自然是与大宋朝廷相比。虽然他没有明说,刘锡也是心知肚明,低头陷入了沉思。

“大哥,你还犹豫什么!”

四弟刘锐却是个急性子,生怕自己大哥选错路,嘴里的话连珠炮般爆了出来。

“大宋朝廷如今偏安江南一隅,不要说恢复北地,自己能不能扛过去,还是未知之数。满朝士大夫,寡廉鲜耻之徒比比皆是。就说那赵佶,弄得大宋几近亡国,百姓苦不堪言,这样的皇帝,这样的朝廷,还有什么可以追随的!”

这样的朝廷,还有什么可以追随的

这都不是重点,重点的是,刘家能够得到什么?

大宋朝廷已经是冬日夕照,苟延残喘,忠义军则是如夏日朝阳,光芒万丈,连金人都不敢撄其锋芒,何况偏安一隅的赵宋。

刘家早已今非昔比。大宋朝廷南迁,困于盗贼四起,农民军坐大,陕西的这些残兵败将哪里还放在心上!

“刘氏一门,满门忠烈,若能一致对外,共襄义举,护佑乡梓,封狼居胥,勒马燕然,扬我中华之威,还我华夏千年之太平……刘氏一门名垂青史,一世富贵,福祚绵延……”

刘锡又拿起来信,看了一会,这才站了起来,在大堂里慢慢踱来踱去。

过了半晌,他忽然停了下来,眼神坚定,仿佛已经下定了决心。

“良禽择木而息,贤臣择主而事。都是我煌煌华夏之人,算不上欺师灭祖,认贼作父!。”

他低声道:“我意已决,投靠王相公,协助九哥平定西夏。十哥,十一哥,你们以为如何”

他是一家之主,他如此说,两个弟弟估计也不会说什么。刘锡这样问,也只是给自己坚定信心而已。

刘锐欣喜道:“大哥,我们都相信你。投了王松,就不用到南方去,背井离乡。”

“十一哥,你不要以后嘴里左一个王松右一个王松,要称呼王相公才是,要注意礼数!”

刘锐脸上一红,连连点头。如今投了王松,兄弟们能团聚,既保护了地方百姓,又全了兄弟之义,着实让他心里高兴。

刘钊皱起了眉头,随即道:“大哥,我们两个自然听你的。只是这军中的将士,你还得想法安抚一下。有些人当年和九哥闹得不痛快,九哥也是因为他们才出走。这些事情,大哥还是要妥善安置。”

一旦投了忠义军,尽管有刘锜照顾,也就看别人的脸色做事。军中的这些骄兵悍将,个个桀骜不驯,视军纪为无物,不好好叮嘱,早晚会出大事。

刘锡也是皱起了眉头,点头道:“这是自然,我这就去派人找军中的将领,和他们说一下此事。”

军中将士千千万万,各色人等,全都要安抚好了,否则军心不稳,难免出大事。

军士过来,轻声道:“相公,军中将士多人,现在在大堂等候,说是有事要禀告相公。”

兄弟三人面面相觑,不知道又发生了什么事情。

看到刘锡进了大堂,将领们跪了一地,领头的大声喊道:“相公,求求你,兄弟们不想南下讨什么贼子。大伙都走了,这里的百姓可怎么办啊”

刘锡心中一宽,上前道:“各位兄弟快起来,我有话要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