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宋士 > 第46章 北上南下

宋士 第46章 北上南下

作者:浮沉的命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1 05:35:48

第46章 北上南下

宋士第46章北上南下北上还是南下,先南后北还是先北后南

无论是王朴的“凡攻取之道,从易者始,当今惟吴易图”,还是赵普的“太原当西北二边,使一举而下,则二边之患,我独当之。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宋太祖赵匡胤立国,先南后北,情形和今日忠义军面临之形势何其相似。

两河、中原、陕西、山东,淮水秦岭以北,自女真人南下侵宋以来,兵连祸结,帑藏空虚,先取两淮,次及江南、巴蜀,国用富饶。从财政上来说,确实更为合理和可行。

燕云之地以及塞外草原,苦寒之地,对忠义军财政上的帮助并不明显,反而劳师动众,国用匮乏。

但燕云之地,中原屏障,不攻取燕云,忠义军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始终存在,令人寝食难安。

秋季转凉,还没有到困兽犹斗的女真人,随时会南下,不能再拖下去了。

南北分击,两线作战,无坚不摧的忠义军,能否扛得住腹背受敌的压力

这可是事关民族生存的一战。

孤家寡人,遇到重大的事情,往往都是他乾坤独断,到如今,又到了做决定的时候。

默默端起一杯茶来,茶水递到嘴边,却是忘记了喝下去。

两线作战,或者军队可以,但强加在百姓身上的赋税,或许又要让百姓忍饥挨饿,这边是忠义军目前所临的困境。

穷兵黩武,一切拼的是后勤,一切拼的是银子,一切拼的还是国力。

放下茶杯,走到窗前,目光从窗口看出去,来来往往的士兵,他们一个个甲胄贯身,黝黑健壮,脸上都是自信的笑容。所有人都知道,大军即将北伐,却无人畏惧,反而个个充满信心。

兵强马壮,兵临天下,这也许就是忠义军能够纵横天下的资本。

“杨再兴,跟我出去走一趟。”

走在林荫大道上,看着街上快快乐乐的行人,热闹的接道,平静的生活,感受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几个小学生背着书包,手拉着手,兴高采烈,看样子是下午上学的时间。

母亲抱着孩子,不时和熟人打着招呼,孩子的面容,天真无邪。

一队士子牵马执枪,人人精神抖擞,意气风发,脸上的神情自信满满……

不知那家武馆里传出来的阵阵练武之声,铿锵有力,热烈激昂,他们中的许多人,也许有一天,就会进入军中,成为国家的军人。

干净的接道,热闹的商铺,良好的治安,这也许就是他一直以来,想到实现的一些东西,不止在河北,在陕西,在四川,在整个中国。

开启民智,提倡尚武之风,激发人们的民政自豪感和国家意识。经过经年累月的努力,潜移默化,已经初见成效。

民族必须富强,国家必须强盛,军队必须无坚不摧,人们必须是新一代的中华子民。他今天所做的一切,必定也必须有丰厚的回报。

富国强兵,为了这个目标,忠义军南征北讨,灭夏平齐,大败金人,这一切的背后,是施加于两河、陕西、中原百姓身上的高赋税,百姓们忍饥挨饿,勒紧了裤腰带才带来的。

除了能吃饱,孩子能免费上学,田赋,宣抚司治下的盐铁茶酒专卖制度,使得宣抚司财政极大缓解,盐铁茶酒的专卖所得,占了宣抚司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这种对垄断性资源的国家控制,虽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保证了宣抚司治下各地的稳定,但百姓的生活负担却是大大加重。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长

年累月的对外战争,换回北地安宁的同时,百姓也是承受了极大的痛苦。自杀的,上吊的,喝药的,许多穷苦人家,因为繁重的税负,结果了自己的生命,或是走上了不归之路。

但是,一场场对外战争的胜利,掩盖了宣抚司治下的一切矛盾。人们在欢呼一场场胜利的同时,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也达到了**,顺理成章,一切不和谐的因素都被埋葬在了巨大的爱国舆论之下。

即便百姓们对官府有任何的不满,对于王松,人人却是充满了爱戴和崇敬。在他们看来,王相公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宣抚司的法令都是为了百姓,只是下面的官员念错了经而已。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百姓困苦不堪,实在是令人不安。”

王松微微皱眉,内心隐隐不快。

“相公,这都是番子作恶。等到秋日北上,我军一定要痛击番贼,夺回属于我宋人的东西!”

王松点点头,若有所思。

即便解决了女真人,下面还有高丽、交趾、日本,甚至遥远的美洲、非洲大陆。到那时,才能真真正正算得上穷兵黩武。

若是到了那时,不仅是以战养战,或许只能采取殖民式的统治方式了。

想起来就让他觉得兴奋。需要进行海外殖民,后世那个超级的流氓大国,或许就不会出现在历史长河中了。

“王相公来了!”

当王松来到一家酒楼用餐时,终于,还是有百姓认出了他。

街上就像炸了锅一样,无数的百姓跑了过来,他们一圈又一圈,占满了整个酒楼外围,把酒楼围在了中间。

广个告,真心不错,值得装个,毕竟可以缓存看书,离线朗读!

杨再兴和几个卫士紧张地护在王松身前,却被他轻轻拉开。

“乡亲们,你们好吗?”

王松走到窗边,笑容满面,向着下面的百姓挥起手来。

“王相公!”

“王相公万岁!”

下面的百姓,男女老幼,全都发出了雷鸣般的喝彩声,人人脸面通红,喊叫声此起彼伏。

“乡亲们,听我一句话。”

王松压压手,下面立刻变得鸦雀无声。

“这些年,忠义军南征北战,仗打的多了,乡亲们的负担都重了,我在这里向大家赔礼道歉了。”

王松深深鞠了一躬,发自肺腑。

“王相公万岁!”

“王相公!”

下边的百姓又欢呼起来,有人更是落下泪来,为有这样一位英明的执政官而激动。

“乡亲们,大家再辛苦几年。等灭了番子,大家都有好日子过,咱们的子孙后代,也能过上更好的生活。大家信不信?”

“信!”

“我们信王相公!”

人群的欢呼喝彩,脸上激动的笑容和泪水,让王松心潮澎湃。

“大家都散了吧!各忙各的事情,不然这街上也没法走动了,王相公也吃不了饭了!”

杨再兴大声喊道。许多百姓依依不舍离开,还有许多站在街旁,显然是等王松下来时,再看上几眼。

“店家,你这有没有后门?”

王松摇了摇头。今天这饭,恐怕是吃不成了。店里面不断的有人进来,看样子是吃饭,其实还是想见见自己这个名人。

出了后门,穿过僻静的小巷,终于到了另外一条街道。

刚回到宣抚司,还没顾得上吃饭,卫士已经匆匆赶了进来。

“相公,南边

来的消息,六百里加急。”

王松微微一惊,从杨再兴的手中接拿过公文,展了开来。

看了半晌,王松放下了公文,皱着眉头,没有说话。杨再兴却从王松的脸上,感觉到了巨大的愤怒。

旁边的卫士都是忐忑不安。最近一段时间,王松仿佛沉默了许多。有人下意识地感觉到,也许又要有大事发生。

“相公,究竟发生了什么大事?”

杨再兴再也忍不住,不由得大声问了出来。

“你自己看。”

王松轻轻敲了敲桌子。杨振兴拿起桌上的公文,看了起来。

“真是岂有此理!杨幺这贼子,怎么会如此嚣张,难道他不怕我忠义军挥军南下吗?”

杨再兴怒不可遏,脸上肌肉扭曲,显然愤怒至极。

杨幺部抢掠了商船,杀死杀伤护航军士二百多人,是可忍,孰不可忍。

王松眼神幽幽。杨幺占了扬州、江宁,截断出海口和江南商路,果然,在对忠义军的对外贸易产生影响的同时,双方的冲突已经是不可避免。

“相公,杨幺此种做法,显然是有恃无恐。一则我军与金人大战一触即发,无法抽身;二则其依仗水师战船无数,大江阻隔,我忠义军无法染指。”

李若虚进来,看到王松面色阴晴不定,不由得暗暗心惊。

如今,杨幺部和大宋朝廷在临安府北对峙,赵宋已经有继续南迁之意,只怕下一步就是广西。在这个时候,忠义军若是和杨幺部交战,岂不是白白便宜了大宋朝廷。

如此一来,忠义军还怎样夺取天下驱虎吞狼,狼还没有被吃掉,就急着干掉老虎,实在是不智!

“相公,无毒不丈夫。商船完全可以从淮水入海,此时此刻,不宜和杨幺部发生冲突,我军继续北伐,等恢复了燕云之地,再收拾杨幺部不急。”

水师都统李宝,此刻也是不建议和杨幺部大动干戈,以免误了北伐大业。

“大宋朝廷,怎么到了如此地步?”

王松轻轻叹息了一声,开了口。

“韩世忠,张俊这些人,怎么此刻都是销声匿迹?难道说,他们连自保之力都没有吗?”

李若虚见王松没有提及南下,心里稳了半分,赶紧上前说道。

“韩世忠和张俊,二人都是西北边军出身,长于野战而疏于水战。况且,张俊已经被贬黜,其他将领,大都是庸碌之辈。杨幺部水师战船无数,部下都是水上人家,骁勇善战,这水战的本事,自然是无人能及了。”

听到李若虚赞赏对方的水军,旁边的李宝微微皱了皱眉头,忍着没有说话。

“水上人家……”

王松微微沉吟。双方若是要交战,恐怕到时候又是死伤无数。

若不是到了北伐的紧要关头,不要说杨幺部主动挑衅,忠义军也会寻找一个借口,主动和对方发动摩擦,以便挑起战争。

就像“七七事变”一般,有时候,主动敲起战争的一方,需要的仅仅只是一个莫须有的借口。

攻击商船,杀害护航将士,这样的借口正大光明,再也恰当不过。

只是这借口来的时机,实在太过巧合。

需要小覷了古人。能在历史上留下墨迹的,必定都不是易与之辈。

现在,就看忠义军能不能承担起两线作战的重负了。

退一步海阔天空。也许现在,确实不是最好的时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