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宋士 > 081章 行军

宋士 081章 行军

作者:浮沉的命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11 05:35:48

081章 行军

太行山北麓的山道上,烈日炎炎,高树蝉鸣,一大队人马正在迤逦向前。

没有热血澎湃的誓师,也没有振奋人心的鼓动演说,一碗碗烧酒喝下去,谁也不能摔碗,就这样抹一下嘴,握紧手里的兵器,人马四千,出了黎城县的大校场,沿着太行山中的山道,向南迤逦而去。

军中的斥候已经撒出去很远,全是一些武艺高强,能上马骑射的汉子。况且,在这河东南部,太行山西麓,尚还远远不是女真人的控制范围,众人的心情,自然也没有那么紧张。

众人一路向前,既有群山拱翠,流泉碧潭的美景,也有林树青葱,叶茂荫深的森严景象。人工砍伐的痕迹虽然不少,不过总体来说,成片的原始森林,不知要比后世强上百倍!

李彦仙坐在一块山石上,满头大汗。他拿起水壶使劲灌了几口,心中的烦躁才压下几分。

他也没有料到,仅仅过了一个晚上,他就被从都头提升为了营统制。而据他所知,左右军十个营统制,他是唯一一个新人,其他九个都是招讨使王松部下的老弟兄。

李彦仙转过头,向旁边的朱天问道:“朱都头,出去查巡的弟兄回来了没有”

朱天道:“李指挥,兄弟们已经出去了一个多时辰,应该差不多了,要不小人再派人去看看”

朱天的话音未落,前面有几个身影已经跃入了眼帘,紧接着有两个人跑到了跟前。

“李指挥,山脚下发现了一群番子,正在歇息,人数大概有300人左右,你看咱们该如何处置”

消瘦的年轻汉子说完,抹了一把头上的汗水。

“番子?”

李彦仙吃了一惊,他从树叶的缝隙中看了看日头,断然道:“咱们是前军斥候,大军距离咱们,最少也要一两个时辰的路程。咱们先过去看看,到底是什么情形,再做决断!”

李彦仙留下一队人回去禀报,一队人接应,自己率领其他的兄弟向前而去,一行人很快就来到了半山腰。

李彦仙让部下都是藏好身子,自己拨开草丛,向下看去。

山脚下的平谷处,一对女真人骑兵正在河边歇。这些人分成了六堆歇,每一对约50人,其中一部分人身着重甲,另外一部分人身着轻甲,旁边放着他们的兵器,有长约一丈的骑矛,也有狼牙棒和中间用铁链连起来、一长一短两根木棒铁箍的连枷。

女真人的战马都在一边的几十棵树上绑着,有几个女真士卒正在给马匹喂食。几个手持骑矛的女真士卒正在外围巡视。

沿着河边,一六百过去有六七辆大车,上面堆满了口袋,看来应该是这些女真人掳掠的粮食。

距离几堆女真人不远处,有大约百人的宋人百姓蹲在地上,大多数为年轻女子,也有一些宋人男子,也不知道这些女真人是从何处掠夺而得。

年轻女子都是双手紧缚,男子不仅双手紧缚,而且所有人被一条粗绳所串,想是怕人逃脱。

义军走过一处碧绿的山坡丛林,眼前怪石嶙峋、沟涧纵横,却颇有些荒凉景象,就似后世的陕北一般。

“大官人,我看你和邓世雄嘀咕了半天,究竟所为何事呀?”董平白脸晒得通红,额头上密密麻麻的都是汗珠。

王松抹了一把汗水,沉声道:“我让他继续招兵买马,然后带领兄弟们去东京城,那里有事情需要他。”

董平摇了摇头,不知道邓世雄去东京城有什么事情。只是王松不说,他也不会问。邓世雄这小子做事踏实,办事倒是让人放心。

“大虎,你是哪里人啊?”看到众人都是默默前行,唯独林大虎嘴里哼着不知名的曲子,王松不由得心里一动。

林大虎赶紧吐掉嘴里的草枝,上去回道:“大官人,小人祖上是陕北绥德军人,后来的河北,世世代代都是在都作院做事,算得上是一辈子的贼配军了。”

“贼配军,绥德军!”

王松笑了一下,看了一眼跟在自己身后,低着头努力前行的折月秀,朗声道:“大虎,那你一定会唱陕北民歌了!”

林大虎一愣,摇摇头道:“大官人,小的只会哼几首粗俗的曲子,什么陕北民歌,可是不会!”

折月秀只顾低头前行,好像没有听到王松和林大虎的谈话。

王松看着眼前纵横的沟沟坎坎,蓝天上漂浮的几朵白云,放开嗓子,唱了起来:

“羊拉肚子手巾,三道道蓝,

咱们见啦面那容易,哎呀拉话话难

一个在那山上,一个在呀沟,

咱们拉不上那话儿,哎呀招一招手

瞭啦见那村村呦,瞭不见呀人,

我泪格蛋蛋抛在哎呀沙蒿蒿林!”

苍凉洪亮、粗犷高亢的陕西民歌嘶吼起来,响彻山林,士卒们精神一振,都被质朴的歌声撩拨的兴奋起来。

折月秀心里猛地一颤,如何还有这么好听、说到人心底去的“民歌”?

难道说,这王松去过陕北或者河外三州、见过那里的沟沟坎坎,又或是王松关关雎鸠,在向她暗示些什么?

林大虎却是摇了摇头,嘴里面说道:“大官人,小人真的没有听过这样的什么民歌,不过,还是很好听的,你再教教大伙!”

王松并不知道,他所唱的陕北民歌,是在陕北彻底荒芜、沙漠化以后所诞生的,距离后世也不过三四百年的历史。

在这个时代,由于过度开发,堡寨的大量修筑,草地面积大量减少。再加上气候寒冷,处于高压状态的游牧民族南下,使本已疮痍满目的陕北地区更是雪上加霜,自然环境遭到毁灭性破坏。森林遭砍伐,植被大量破坏,使得水土流失更加严重。

但是无论如何,还没有达到后世那种黄沙漫天,沟壑纵横的荒凉景象,自然也就没有这种民歌诞生的土壤。

听到林大虎的话,王松不由得遗憾的摇摇头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一人,在水一方,看来陕北的汉子,还是在唱着几千年诗经里的东西!却不知这河东,有什么好听的民歌没有”

张横在一旁摇头道:“大官人,这河东的小曲小人倒是听过一些,民歌什么的,小人就孤陋寡闻了。”

林大虎在一旁说道:“相公若是知道什么河东曲子或民歌,唱出来大伙儿听听,权当解闷!”

旁边的军官也都起起哄来,折月秀也是停下了脚步,抬起头来看着王松。

王松点点头,笑道:“那我就献丑了,唱得不好,大家莫怪!”

折月秀心里暗自“哼”了一声,不知道这家伙又会冒出什么惊人言语。

王松看了蒙脸的折月秀一眼,清了清嗓子,站到一块高石上,开始唱起了那首著名的河东民歌走西口来:

“哥哥你走西口,

小妹妹我实在难留,

手拉着哥哥的手,

送哥送到大门口。

哥哥你出村口,

小妹妹我有句话儿留,

走路走那大路的口,

人马多来解忧愁。

紧紧地拉着哥哥的袖,

汪汪的泪水肚里流……”

走西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迁徙”事件之一,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时间里,无数山陕、河北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走西口”是一部辛酸的移民史,在这条路上,无数饱含希望的穷苦人死去,无数人家破人亡,又有多少人,满含希望继续前行。

而走西口这首脍炙人口的山西民歌,将男女至爱、离情别绪与人生苦情一并抒发,以凄婉的歌声,揭开了移民史上波澜壮阔的一页,饱含着时代的沧桑。

众人还没有从那高亢、饱含深情的声音中反应过来,王松已经唱起了另外一首有名的民歌:

“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呀

往前走莫回呀头

通天的大路九千九百

九千九百九呀

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呀

往前走莫回呀头

从此后

你搭起那红绣楼呀

抛洒着红绣球呀

正打中我的头呀

与你喝一壶呀

红红的高梁酒呀

红红的高梁酒呀,嘿……”

林大虎疑惑的在一旁问道:“大官人,这高粱酒是什么酒啊,就是红曲酒吗”

这个年代,还没有高粱酒。王松想了一下,回道:“这高粱酒,是比烧酒还纯的一种好酒。有些人家嫁女儿的时候,会自己酿造一些这样的好酒,作为自己女儿的嫁妆。”

林大虎不由得吞了一口唾液,向往的说道:“怪不得是搭起了红绣楼,抛撒着红绣球,小娘子招亲,这样的酒一定很好喝!”

李孝春也在一旁打趣道:“大虎,不知哪家的小娘子会倒大霉,嫁给你这个酒鬼!”

张横也是笑道:“讨了娘子,又有酒喝!若是没有战功,讨娘子的银子从哪里来”

林大虎涨红了一张脸,说道:“张大哥,有没有战功,到时候战场上自有分晓,你等着瞧就是!”

众人在一起说笑,折月秀却是脸红了半分。这王松如何一点也不害臊,这样露骨闷骚的曲子,他也唱得出来!

那红红的高粱酒,到底是什么鬼酒,真的那么好喝,真的是女儿出嫁时的陪嫁吗

“你搭起那红绣楼呀,抛洒着红绣球呀,正打中我的头呀……”

山梁上,一个个原来沉默不语、闷骚的士卒也跟着王松大声唱了起来,就连那折小娘子也轻声细语的加入了其中。

群体的感染力是巨大的,她也只是一个年纪尚幼的少女。

看到王松的眼光看过来,她心慌不已,不由得低下头来,加入赶路的义军人群。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