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东汉末年枭雄志 > 一千一百三十六 七步诗应该没机会了

一千一百三十六 七步诗应该没机会了

曹植考第二名在郭鹏想来还是有点意外的,因为他觉得曹植有冲击第一名的实力。

天才还是天才,这独占八斗才华的曹子建,从小就显露出过人的才华。

虽然他还是那么喜欢吟诗作赋,喜欢登高望远,过风流才子的生活,但是在郭某人的教育方针之下,他并未幸免。

为了拉拢人心巩固自己的基本盘并且培养死忠粉,曹氏子弟、夏侯氏子弟和郭氏子弟是一起接受皇族精英教育的。

郭某人决不允许自己的治下出现游手好闲不学无术的二代子弟。

所以郭氏、夏侯氏和曹氏子弟的童年都是非常忙碌且悲惨的,曹植自然也不例外。

虽然从小就显露出过人的诗词歌赋方面的才华和浪漫气息,但是在郭鹏经世致用的教育指导思想下,这一类东西被视作业余放松心情的小道,不足以为才华的象征。

会写诗词歌赋没用,只能说逢年过节给家里人增添一点喜色,真正能给家人里挣面子的,还是考试分数。

所以这几大家子弟们逢年过节被郭鹏聚在一起吃饭团聚的时候,就是各大家家长互相攀比孩子们分数的时候。

郭鹏对此并不阻止,反而还推波助澜。

能让这群高官显贵们关注孩子们的学业的办法不多,面子就是最好的方法。

这种攀比的方式,能让他们为了自己的面子不得不关注孩子们的学业,尽管出发点不好,客观上却起到了逼迫孩子努力读书的作用。

比如郭嘉和曹操就经常为郭嘉的儿子郭奕和曹植之间的成绩比对吹胡子瞪眼。

这种面子上的纠纷,郭鹏非常乐于见到。

尽管对这些二代子弟们不太友好——

但是能让他们锦衣玉食就是最大的温柔了,还想要什么?

老老实实埋头读书去!

在这样的情况下,基础教育大家接受的都是一样的,而且还受到严厉的监督和严格的考核,很容易就能判断谁是真的优秀。

曹植就一直力压群二代,成为大家心目中真正的第一名。

其实这根本不是曹操的功劳,曹操最多也就时不时问一下考试成绩。

曹操是无暇管教孩子的,就和郭鹏一样,他也把孩子托付给正妻。

丁夫人和曹兰在关于关教孩子这方面是真的认真,而且是又当爹又当妈,又要唱红脸又要唱黑脸。

每当曹植想要去吟诗作赋而不是认真读书学习的时候,丁夫人就生气,丁夫人一生气,曹家兄弟的日子就不好过。

从曹昂开始,一直到曹丕曹植曹彰曹熊几兄弟,到年龄尚幼的曹冲,没一个不被丁夫人管得严严的死死的。

有这么一位严母的管教,曹家几兄弟的基础成绩想差都差不到哪里去。

曹植的文章写的是真好,写策论都能用骈文的方式去写,不仅有政治价值,也有价值,让一众阅卷官员们叹服不已,给了高分。

这一切无不透露他过人的才华。

至于这种才华是否是治国所需要的,那还真不好说。

又有才华又有治国才华的人不在少数,只是曹植的这个性子需要打磨。

就郭鹏所知,曹植不止一次的显露出对于考试成绩极端的不屑,以及对考试的厌恶,多次出言抨击这种事情,觉得这种事情束缚了他,让他非常不愉快。

偏偏他的考试成绩还好,所以也没人说什么。

当然他这样说这样想无所谓,他爹是皇后的哥哥,内阁首辅,他什么也不做都能躺着度过衣食无忧的一生。

但是郭鹏非常不喜欢他的这种性格。

另一个时空里曹植和曹丕的争斗之所以失败,就是曹植的这个性子给闹的。

小性子人人都有,江山易改,本性倒也是难移,可是聪明人知道什么场合可以放纵什么场合不可以放纵,什么场合可以使小性子什么场合务必端庄严谨。

曹丕就没有自己的性子吗?

有啊,喜欢打猎到了一定的程度,以至于崔琰都要告诫曹丕不要因为打猎误了正事。

曹丕一开始还顶嘴,后来被人一说,立刻反省过来,把自己的猎具都给烧了,当众表明态度。

这就证明曹丕知道轻重缓急,不会随意使小性子,为了正事,愿意且能够压制自己的**。

这是一个合格的上位者应该具备的素质。

反观曹植就没有,平时放浪形骸也就算了,在办正事的时候还酩酊大醉,不听旁人劝阻,把自己的爱好和**凌驾于正事之上。

这就不是一个合格的上位者可以具备的素质。

曹丕和曹植的优劣一眼就看出来了。

文采再好,于国无用,大争之世最需要的是行政和军事的才能,而不是吟诗作赋的才能。

就算是吟诗作赋的才能,郭鹏手下也有了陈琳这种不知廉耻的御用文人,曹植还偏偏清高,不趋炎附势。

他若不是曹操的儿子,定然是下一个祢衡。

曹植若以那样的性格上位,怕是李后主都要甘拜下风引为前辈。

所以郭鹏对曹植没有太大的期待,只要他能胜任一个郡太守就足够了。

他的性子要是不能打磨掉,还是把个人**放在公务上,那可真的不能大用,他还是老老实实的吟诗作赋名留青史比较好。

嗯,七步诗应该没机会了。

对前两名都感到莫名的失望之后,郭鹏又问了问第三名。

第三名得荆州零陵郡人,名为蒋琬,二百八十五分,和郭珺一样的分数。

蒋琬这个名字就比马谡和曹植听起来舒服得多了。

因为这个蒋琬成了诸葛亮事实上的继承人,蜀汉四相之一,工作做的也是不错。

多加培养,以后也是一个行政人才。

之后郭鹏询问了目前的前十名,得知前十名里只有一个非士人出身的学子,就是曹植。

剩下九个全是士人。

其中以荆州士人居多。

马谡的哥哥襄阳人马良,荆州武陵郡人廖立等。

也有其他州郡的士子,如青州东莱郡人王基,河内郡温县人司马芝等等,不过更多地还是荆州出身的士子,把名次往后排,前五十名里,荆州士子都占多数。

看起来,刘表时期荆州的安稳和学业堂的存在还是给荆州士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就算郭鹏用论才大典把旅居荆州的北方士子都给拉了回来,荆州本地还是有很多优秀的士子。

相对的和平安定才能发展相对好的教育,好的教育才能培养好的人才。

这一点上来看,刘备能顺利拉起蜀汉政权的荆州人行政班底,还要多谢刘表的培养。

没有刘表十数年如一日的重视教育,刘备占据荆州以后,也带不走数量如此之多的荆州人才,比如诸葛氏,马氏,向氏,庞氏等等。

这些优秀的人才有一个算一个,都是在刘表时期成长并且接受教育的,学业堂的存在也是他们的受教生涯里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没想到刘表都死了那么多年了,他留下来的遗产居然会在这个时候绽放光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