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科幻小说 > 半神之殇 > 第29章 藏兵洞

半神之殇 第29章 藏兵洞

作者:唐十翼 分类:科幻小说 更新时间:2025-02-12 22:34:59

德光很敬业,不到六点半就挨个敲门。

因为是步行前往的目的地,非工作物品留在最近的宾馆,摄制组只带上了必要的设备。

磨磨蹭蹭下了楼,当地宣传部派的向导已经在大堂等候多时。

向导是一位纳西族公务员,皮肤黝黑,体格健壮。

在街边的一个苍蝇馆子吃了早餐,就在向导的带领下,向大山深处进发。

“乌木村在海拔2100米,路况比较复杂,会越来越难走。”向导边走边说。

“您贵姓啊?”德光问。

“我姓和,和平的和,我叫和小强。乌木村就两个姓,一个和,一个木。古代纳西族,姓和的都是老百姓,姓木的都是贵族。”

古代纳西族四大谱系“禾、束、叶、梅”,“和”是“禾”的后裔,和姓是第一大姓。这是张哲翰在飞机上看纪录片知道的。

“你就是乌木村的吗?”宁妮问道。

“是的,不过出来工作很多年了。”

“你们村是不是有一位姓木的老人家,是东巴文化专家?”

“有。老人是明代木氏土司的后人,是最了解东巴文化的人。我的大伯是他的女婿,娶了他两个女儿为妻。”

“两个?”宁妮转过头看着向导。

“乌木村与世隔绝,至今还保留着千百年前‘伙婚’的风俗,也就是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制。在全国都极为罕见。不过现在像我这样的年轻人大部分都出了山,村里也就剩下200多人了。”

山路蜿蜒而上,越走越窄,越走越崎岖。

沿着陡峭的山路气喘吁吁地向上攀登,张哲翰他们喘很快话都说不出来。

右边是陡壁,左边是深谷,连一根拦阻的绳索都没有。

刚开始是一层薄雾,越往上走雾气越浓,直到10米之外看不清人。

“大家靠近一点,前面就是栈道了。”和小强高声提醒。

山路行至一座高耸入云的绝壁前就断了,往前延伸的是架空在绝壁上的栈道。

木板铺在横插进绝壁的圆木上,左边是扶手的绳子。

迷雾中隐约有人在说话,好像是英语。

张哲翰的脑海里浮现出机场那个红头发的外国人,看来他们昨天晚上也住在县城。

战战兢兢穿过了栈道,接着是一条羊肠小道,外国人早已不见了踪影。

“快到了,再走一里地就是村口了。”和小强在前面喊。

-

“太美了,简直就是世外桃源啊。”一到村口,摄影师张朝阳迫不及待地把摄像机扛在肩上,兴奋地拍了起来。

眼前是个豁然打开的盆地,确切的说是个山顶盆地。

四周环伺的群峰其实就是大山的尖顶,盆地最低处一条不是很宽的小河,从中间穿过,把盆地分割成两半,一半是绿色的农田。另一半是依山而建的村落。

一缕阳光,从尖峰之间的缝隙照了进来,将云雾撕开一道口子,掀开村落神秘的面纱。

村子里的房子全部由石块垒成,彼此相连,层叠向上,就像一个坚固的城堡。

“张哲翰,一会儿你陪着德光去采访木大爷,我带摄影师去抢拍空镜,机会难得。”宁妮刚平复喘息就开始安排工作。

德光点点头,问和小强:“咱们直接去找木大爷可以吗?”

“没问题,他一个人住在最上面的房子里。”他伸手指着村落最高处,“一会儿村子会来,他应该已经安排好了。”

从村口进村要先往下走,穿过农田抵达河边。

河上有一座石桥,陆陆续续有村民赶着耕牛,荷着农具过桥走向农田。

或许是太阳出来的缘故,村子里的村民开始在屋顶把粮食摊开。

刚过石桥,就看见从石屋间的石阶上下来两个男人,一个五十多岁,另一个四十来岁,迎着张哲翰走了过来。

“这位是乌木村的村长,”和小强先介绍岁数大的男人,“这位是副村长,他们都姓和。”

“一大早就接到乡里的电话,本来应该早点出来迎接你们,来了一些外宾,安排了一下。”寒暄过后,村长领着爬上了石阶。

“外宾?平时村里游客很多吗?”张哲翰心里猜到了大概。

“平时几乎没什么人,路太难走,来旅游的人非常少。”村长边走边说,“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这两天突然就多了起来。”

“他们是不是都想见木大爷?”张哲翰想确认一下。

“是啊是啊,木老爷子确实很有名。以前也有许多教授慕名来拜访他,主要都是调研巴东文字的事。”

在村子最北边的一栋两层石楼下,村长停住了脚步。

“你们自己进去吧,我已经安排好了。副村长陪着你们,我还有事,晚上你们摄制组就住村委会。有什么要求尽管说。”

和村里其他房子一样,眼前的石屋也是用石块垒成的。只不过看上去更古老一些。

一位白发老人推门出来,德光赶紧爬上石阶,以免他下来迎接。

石屋分内外两间,只有一些木质家具,简朴陈旧。

木大爷70多岁,精神矍铄,古铜色皮肤,皱纹像刀刻一般。

德光在坐在八仙桌的长凳上坐下,打开录音笔。

这是一次前期采访,需要在正式拍摄前确定正式的采访要点。

采访进行了两个小时,老人未见疲乏,滔滔不绝。

“这村子的建筑造型怎么这么奇特?”德光将话题导向最关心的方向。

“因为它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军事建筑,”老人目光炯炯,“这个村子里的村民其实都是士兵的后裔,最早到这里的是一支土司的卫队。”

“卫队?他们为什么来到这里?”

“年代久远,很多东西只是口口相传,我也不清楚真正的目的。”老人的目光有些躲闪,显然有什么不愿意说。

“村子周围的山上是不是有遗留下来的古洞?”德光试探着问。

“有很多。”一旁的和小强插话,“我小的时候经常爬上去玩。”

“那些洞穴年代非常久远,是存储粮食、军械用的。”老人介绍说,“最初是一些天然溶洞,一代代土司不断挖掘,形成了复杂的洞穴网。”

“我有一次进去迷路了,一整天没找到出路,差一点饿死在里面。”和小强补充道。

张哲翰感觉他们说的正在接近真相,如果这里真的是遗迹,一定不会在村里,而是在那些神秘的古洞。

“您作为木氏土司后人,手里有古代传承下来的文物吗?”德光问到了敏感问题。

老人看了看副村长,沉默不语。

见老人不说话,德光忙说:“我只是了解了解,如果你不方便说可以不说。”

“我要找一找,你们明天再来吧。”老人的话颇有缓兵之计的意味。

午饭安排在向导大伯家,两位女主人忙前忙后,做了一桌村里典型的农家饭,朴实无华,但很可口。

按纪录片行业的规矩,德光坚持付了饭钱。

下午宁妮继续拍村景,安排张哲翰跟着和小强,在副村长的陪同下,上山去找那些古洞。

出发之前,和小强特意在大伯家的厨房里拿了根木棍,木棍的一头裹着一团黑乎乎的东西。

一个土司,带着卫队,进了大山深处,在山顶筑起如此坚固的防御工事,究竟是为了什么?

-

和上山的路比起来,去山洞的路简直就不能算路,甚至连羊肠小道都算不上。

地上没有土,路在岩石上。

坚硬的地上,一行明显是凿出来的凹坑,在兀然突起的岩石间缠绕延伸。

凹坑刚好能放下一只脚,已经被踩磨得很光滑,一不留神就会站不住。

“古洞只有两个洞口,一个在东边,另外一个在西边。看着直线距离才几百米,真要走出来至少得一个小时,那还是不迷路的情况下。”

和小强在凹坑路上走得很快,毕竟这是他儿时的乐园。

“平时有游客来的话,也能进古洞吗?”

“当然可以,这里与世隔绝,游客稀少,旅游部门的管理到不了这里。”副村长说。

副村长体型瘦削,尖嘴猴腮,与和小强形成鲜明对比。

终于爬到了半山腰,一块十几平方米的平地上,有一棵古松,松下一张石桌,几条木凳。

“就是这里了。”和小强指着松树。

张哲翰这才看见,合抱的古松后面,有一个不太显眼的山洞。洞口岩壁上,有三个隶书大字:藏兵洞。

“这是一位考古学家写的,以前没这字,名字也是他起的。”副村长对张哲翰说。

“藏兵洞”的“兵”,既可解释为“士兵”,也可以解释为“兵器”,看来这位考古学家是个高人。

一进洞口就是个弯道,拐过弯道,一阵冷风扑面而来,风里夹杂着陈旧的味道。

洞里没有灯,伸手不见五指。

“嗒”的一声,和小强用打火机点燃了手中的木棍,原来是个火把。

“村里没有电灯,家家户户都有火把。晚上你再看寨子,很好看的。”和小强举着火把走在前面领路。

山洞一人多高,一米多宽。差不多每隔二三十米,洞壁上就有一个小孔。

“那是古代插松明子用的,就像现在的路灯。”副村长指着小孔说。

弯弯曲曲宛若迷宫,在一个拐角处的石壁上,钉着块木牌,木牌上画着个箭头。

“只要看见这个箭头,就说明路走对了。这是村委会担心游客迷路特意钉的。”副村长解释说。

顺着箭头的方向往前走了十几米,眼前豁然开朗。

一个差不多有100平米的石厅出现在眼前,有三四米高,顶上满是倒垂的钟乳石笋。

“这样的石室走一段就会有一个,究竟有多少个我们到现在也没搞清楚。”副村长仰起头,“那些钟乳石都是天然的,一直都在生长,无时无刻不在往下滴水,所以石洞里会很湿润。”

石厅的四周有3个出口,只有一个上面有木箭头的牌子。

“没有箭头的洞口通向哪里?”张哲翰问道。

“不知道,村里到现在也没有一张图。我觉得以前一定是有图的,只是没传下来,或者没找到。”副村长的眼神有些躲闪。

张哲翰在石厅找了一圈,什么也没找到。

好像有说话的声音,但并不是有箭头的洞口传出的,而是左边的一个没有箭头的洞口。

张哲翰压低声音对和小强说:“你们在这里等我一下,我进去看看。”

和小强有些不放心:“还是我陪你去吧,万一你迷路,我会被问责的。”

“没事的,我不走远,搞不清楚方向原路返回就可以了。”张哲翰安慰他。

张哲翰向和小强要了打火机,一个人进了洞。

石洞蜿蜒,张哲翰摸索前行。

他并没有用打火机,登载舱里有手电筒,向和小强要打火机只不过是为了看起来合乎逻辑。

真要当面从后脑勺拿出个手电筒,一定会把这俩人吓尿。

手电筒是张哲翰专门订购的,野外专用,三档可变光。

张哲翰将按下电筒按钮,把亮度减到最弱。

拐了三个弯,前面有灯光,说话声清晰起来。

张哲翰按灭电筒,竖起耳朵。

是日语!

非非自动开启光幕进行翻译。

■ __

“应该就是这个方向了,一直走下去就能找到遗迹入口。”

“没有地图很难,我还是认为一个先去找姓木的老头。”

“嗯,我们分头行动,晚上在这里汇合。”

■ __

退避遗迹来不及,张哲翰现出鱼肠剑,身体紧贴在冰冷的石壁上。

脚步声并没有往这个方向来,而是渐行渐远。

张哲翰亮起手电,往刚才那些人说话的地方走去。

又是一个石室。

没刚才那个大,高度也矮一些。

同样有三个出口,但都没有木牌箭头。

地上散落着几张纸,张哲翰捡起一张,用电筒照着仔细察看。

是一张防潮包装纸,上面印着英文:“美军军用压缩饼干。”

张哲翰考虑要不要追上去,想了想打消了念头。

有三个洞口,不知道去了哪个,也许三个都是,刚才听到了“分头行动”。

不知道他们说的“行动”究竟是什么,等一等比较好。狐狸不露出尾巴是很难抓住的。

原路返回。在临近石厅的时候,张哲翰收起电筒,打着了打火机。

“你终于出来了。”和小强打着火把迎上来。

在副村长的引导下,顺着木牌箭头,经过了五六个石室,终于走出古洞,从村西的洞口出来。

张哲翰有一种玩迷宫游戏通关的感觉,也只是“通关”而已,还有不知道多少未达之处。

下山回到村委会的时候,阳光早已消失,石寨的上空又布满迷雾。

晚饭是村长请客,副村长作陪,菜是专门从村里找了两个村民在村委会做的。

张哲翰又借口爬山爬累了,找了个大碟子,扒拉了一盘菜,装了一大碗饭,回房间锁上了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