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量子血灵珠传奇 > 第250章 心净才是真清净

量子血灵珠传奇 第250章 心净才是真清净

作者:张其金 分类:玄幻魔法 更新时间:2025-02-16 23:41:18

“在《金刚经》中,曾提到燃灯佛为释迦牟尼授记,好像说的也是如何摆脱命运烦恼的吧!”张其金说道。

“至于你的这个问题,我可以这样对你说,按照释迦牟尼佛自己的说法,他在过去跟你我一样,是个摆不脱命运困扰的凡夫,在三界六道里流转生死。他后来发生菩提心,开始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依着他所发的菩提大愿,坚持修大行,于是就用功修行了三大阿僧祗劫,一阿僧祗劫约等于1000乘于,到了第二个大阿僧祗劫满的时候,这才遇到燃灯佛给他授成佛之记,说他修到第三大阿僧祗劫成佛。”

“你说的这些,我曾在《百业经》等多部典籍里看到这样记载,说是在过去无量劫难前,燃灯佛住世的时候,有个聪明并且有善根的童子,皈依佛门,修行佛法,并且他买了五茎莲花,用来供养佛祖。燃灯佛看在眼里,于是对他说:‘将来成佛,号释迦牟尼。’”张其金说道。

“这我知道,具体的情节是有一天善良聪慧的小孩看到燃灯佛迎面走来,因为地面泥泞不堪,他就把自己身上的鹿皮上衣脱下来,再把头发散开来,为佛祖铺路,这时燃灯佛祖给他授记说:‘将来在婆娑世界作佛,度化这些众生。’这个童子因此就出家修行菩萨道。他就是后来的释迦牟尼佛祖。”

“袁心怡,你说的这些就是燃灯佛授记的由来。哪你能给我讲一下什么是授记呢?”张其金虔诚地说道。

“授记即记名,佛对发大心的众生预先记名,过了多少年代,在某处某国之中,成什么佛。例如,佛问须菩提:‘我,如来从前在修菩萨行时,在燃灯佛的法会中,有没有实在的法可得?’‘昔’是很多生以前的事,须菩提说:‘不是的,据我的了解,你当时在燃灯佛那里,你真正的境界,了无所得,一切皆空,连有所得、无所得、空的境界都没有了,空到极点。’释迦牟尼佛谈到这件事情,是向众人来证明他在接受燃灯授记的时候,并没有执着在燃灯佛的授记上,这个证明的过程,当然是由须菩提帮他搭档完成的。因为须菩提解空第一,他彻悟了我空、法空之理,所以他知道释迦牟尼佛之所以成佛,并不是因为燃灯授记而得到真法,而是佛自己扫清了障碍,没有了执着之心,才被燃灯佛认可。”

“原来如此,哪像在开始时提到了庄严净土,又指的是什么呢?”张其金问道。

“这就很好理解了,庄严就是庄美威严,也有装饰的意思。佛经中一种庄严指代菩萨眼中的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不可穷尽,另一种庄严就是指诸佛净土的最无上庄严了。净土,是指圣人所住的国土,因这种国土没有烦恼、**的垢染,所以叫做净土。也有前人附会说,净土之内纯以金刚制成,里面皆布满宝物,一片庄严的氛围。但真正的庄严净土没有一个可以具体描述的样子,因为所有的相都是因缘假合,是不真实的存在。要是凭空想象出一个样子来,说那就是庄严佛土,那就没有庄严可言了。因为庄严是绝对的清净,绝对的空,绝对不是能想象的。”袁心怡说。

张其金听着袁心怡的讲解,不得不佩服她对佛学研究的造诣很深。

袁心怡接着说:“其实佛住在每个人的本性之中心地清净无垢即是佛土。因此,真正的庄严净土是心空,一念悄生的清净之心才是净土。就是心净才是道。”

“这点我明白,这其实就是心无所住而生清净。也就是说,发心要离相,修行要无住,心无所住才能不被凡尘蒙蔽,清净无垢。修行不是一劳永逸的事,一发心一生都要去清净自性,无论无碍,这样才能由浅入深接近佛的所在。”张其金看了袁心怡一眼继续说道:“心地清净方为道,修行的关键全在一颗洁净心。得罗汉果,不住罗汉果位之相;被古佛授记成佛也不住授记之相;同样菩萨入凡尘度众生,也是心越清净,智慧和神通就越增长,一定不要掉进色、声、香、味、触、法的陷阱中而不能自拔。修行的层次全在于心地“清净”的程度。哪什么是清净心呢?”

“什么是清净心?我告诉你,清净心不是一个光圈,也不是一朵莲花,它是能够观照自我的一种空灵,是无执着的心,有执着即被染污,心无执着才能清净。如果勉强地说是镜子的话,也是一面空镜子。因为第一层的清净是它照见周围全是虚相,把所有能见之相全都空掉了,但进一步它自己也是不实的存在,周围空了之后,它也会出现空的原形,这是一面能照见自己的镜子。佛讲的清净心,就是无执着的心,有执着即被污染,心无执着才能清净,清净心人人都有,生来就是清净无垢,离一切之妄念染污,所以也叫自性清净心。以清净心修佛法,才能得般若实相,也即得无上正等正觉的大智慧,因此,清净心是般若之本。”袁心怡说。

“那我们怎样才能生清净心呢?”张其金问道,

“佛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是不执着。离相,是不为宇宙万象万法所惑,能持清净本性,超脱于其上而不执着,所以离相仍是无住。这句话回答了须菩提一开始的提问‘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所以是贯通《金刚经》全经的‘经眼’。据六祖在《坛经》中亲口说,他听到这句就开悟了。”

“佛强调说:无所住的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而事实上,六尘并不能涵摄宇宙十方三界森罗万相,何以像六祖惠能听到它之后能够瞬间开悟,彻悟宇宙至理而见本性呢?”张其金问道。

袁心怡看了张其金一眼说:“般若智慧因为性空而通达一切,‘霎那见终古,微尘藏大千’,类似于中国原生的‘一叶而知天下秋’的道理。般若智慧所见,宇宙间的一切万象万法,由各种因缘假合而生,由各种因缘流转而变化,由各种因缘瓦解而息灭。人处在这样的宇宙之中,若能保持清净纯明的本心,不迷恋色、声、香、味、触、法的假合之相,那万事万物的生灭幻化之理同样也会尽收眼底。”

袁心怡讲到这里的时候,只见一位戴着眼镜的男士向她们走来,正好是袁心怡面向着她这位戴着眼镜的男士,她就低声说道:“张其金,你们班主任王子谦老师来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