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量子血灵珠传奇 > 第422章 王阳明的心学精髓

量子血灵珠传奇 第422章 王阳明的心学精髓

作者:张其金 分类:玄幻魔法 更新时间:2025-02-16 23:41:18

张其金能有今天这样的成就,除了得益于他过目的记忆力之外,更源于他旺盛的求知**。想象一下,如果换做其他任何人,即使获得了过日不忘的能力,如果不去勤奋学习和刻苦训练,那么这一切都将毫无意义。但是我们的主人公张其金就不同了,自从获得这项超能力以来,他甚至比以前更加努力地学习。他不仅仅精通高中所有的学科知识,还广泛阅读各类书籍,只要是他看过后的任何知识,都会记得非常清晰。

对于这个问题,他曾向我国古代着名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心学大家——王阳明请教:“尊敬的导师,在我国古代的众多知名历史人物当中,您无疑是享有盛名的杰出军事家。然而,我认为按照您的过目不忘的能力,要成为优秀的谋士应该更为轻松,那么请问您为何宁愿选择艰难之路,最终成为了明朝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以及集心学之大成者呢?”

其实,这正是受到王阳明心学之精髓“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的深深触动之后才提出的问题啊!在王阳明的心学体系里,离开了那个清明之心,就没有天地鬼神万物,反之亦然。就如同一朵花,当你凝视它的时候,它就在你心中绽放;当你不注意它的时候,它就静静地与你共处。而王阳明所倡导的心学,实际上就是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自我意识,追求真正的人性解放,其核心无非在于“致良知”、“心外无理”和“知行合一”。

张其金觉得这些全都是极其深奥的事物,真是玄妙至极。于是,他不等王阳明回答第一个问题,紧接着又发问:“导师,据说只要领悟了您的五句话,就能从此无惧于心。是不是真的如此呢?”

“的确如此,智者。”王阳明微笑着肯定回复道。

“那请您能为我解读这五句话中的含义吗?”

“首先是‘汝以不得第为耻,我以不得第动心而为耻’。”王阳明娓娓道来。

“导师,请问这句话到底是何意呢?”

“我经历过两次参加科举考试,虽然都未能如愿,但当时面对失败,我却并未感到挫败或羞耻。相反,我觉得这反倒是我人生中更大的耻辱。在人生的道路上,虽然充满挑战与困难,有人会因此消极颓废,有人会不知所措,但理解这句话的人,却能随时保持平和心态,无论是荣华富贵还是低谷挫折,都毫不动摇。相比之下,我的这种看法似乎与你的一位挚友颇为契合。”王阳明亲切地讲述。

“您提到的这位莫非正是林若秋吧!”张其金惊喜地猜测。

王阳明微笑点头,似乎对张其金的答案表示认同。

“那第二句又是什么呢?”张其金继续发问。

“接下来是‘智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这句话蕴含着怎样的深意呢?”

“真正的知只是行动的开端,而实践则是认知的达成。想要成为圣贤之人,必须将知与行融为一体。”王阳明认真解释道。

“那第三句又该如何理解呢?”张其金好奇不已。

“第三句就是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这句我知道。好像是宋代的哲学家陆九渊提出过‘心即理也’,您在这一基础上,提出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的观点。您认为,外部具体事物并不会产生‘理’,‘理’是我们主观对客观的认知,没有心,则没有‘理’。对于这点,我也曾看到在一些书上,人们用一个故事来解释你的观点,这个故事说的是老和尚和小和尚去化缘,河边偶遇一女子。女子央求和尚背她过河,于是老和尚就背了,小和尚却忐忑不安。渡河之后,女子远去。小和尚忍不住问道:‘师父,我们不是应该远离女色吗?为什么你同意背她过河?’老和尚坦然说道:‘渡河后,放下她的那一刻,我的心里就没有她了。反倒是你的心里一直放不下这位女施主。’这正与导师的‘心外无物’的观点不谋而合。当我们遇到烦恼时,可以借由这句话来让自己淡然,心里无烦事,则世间无烦事。”

“智者,你说得非常对。老僧助美女过河,担心无杂念,只是依慈悲而行,旁边的小和尚则很是惊慌,认为师父怎么能破‘色’戒呢?但实际上,老僧倒没有犯戒律,相反小和尚这样想,却是执着‘色戒’这个概念了。”王阳明淡淡地说。

“听导师这么说,我倒是想起了袁心怡曾经跟我说过的,一切法都是机缘促成,在众生心里都不能产生法相。如果是随机讲过不能执着,但是这个也不过是五蕴合成的一段话,是几个名字而已。如果因为某法师无心用了我、你、众生等词,就有人抓住不放,说是有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那么反倒是后者心里有了‘离四相’之相,成了有心的执着。”张其金说道、

王阳明微微一笑,说道:“所以,须菩提回答说:这个人是不理解佛所说的意思的。因为佛用语言所说的一切,都不是那真实的实物,只是一个抽象的名词概念而已。那么,佛所说的四种见解,也就不是那真实的四种见解,所以才用一个名词上的四种见解来靓丽。不仅如来的知见应该如此理解,就是那众生的四种知见也应该如此理解,对于一切法理也应该如此理解,如此认识,如此见解,如此信奉,不应该生起任何法理的形象概念。”

“由此总结,发菩提心想要成佛的修行者,对待一切说法,都要没有‘法相’。应该知一切法没有‘法相’、不能取着,见一切法没有‘法相’、无所取着,信解一切法没有‘法相’、无所取着。知与见,偏于智的;信解,是因理解而变成信顺与信求,即从思想而成为信仰。只有全部过程,都自然而然,安心修行,不仅不生法相,连不生法相的‘非法相’也不会有,这才是正确的知、见、信、解。因为人们所说的法相,如果来说它就不是真正的法相,所以才叫做名词概念上的法相。当然,名词概念上的法相是不应该执着与贪婪的。”

“佛祖说法随说随扫,说完了离四相,并不生起离四相之相,一路走下来,干干净净。那我就不明白了,那导师既然这样认为,那您为什么在第四句中还要说,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又怎么理解呢?”张其问道。

“我认为,每个人都有良知,通过良知,人可以自发懂得善恶是非。之所以有些人行恶,那是因为他心中的良知被私欲、嫉妒等蒙蔽了。即便是普普通通的凡夫俗子,只要心存良知,心存善念,也是可以成为圣贤人的。”

“所以你才提出了第五句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这句话我之前已经跟你说过,这是我在给你师兄薛侃的一封信中提到的话。”

张其金听王阳明说到这里,忍不住笑了一下,因为他心里想到,他这个师兄可是与他相差了五百多年,但他没有打断王阳明的叙述,他简单地笑了一下,还是仔细地听王阳明的讲述。只见王阳明继续说道:“其中,‘山中贼’是指心外的敌人,‘心中贼’是指心内的敌人。心外的贼,不足为惧,因为它看得见、摸得着,有迹可循,总会有破绽。而心内的贼,则是来无影去无踪的敌人。人之恶来自于内心的**、嫉妒、报复心等,人常会被这些恶念控制。很多时候,一个人并非被外界打败,而是因为无法克服心中的欲念、懒惰而失败。”

王阳明讲到这里的时候,他说道:“其实对于这些观点的提出,我也是在得到量子纠缠血灵珠后,才受到影响的。”

王阳明自小习武,他在意外得到量子纠缠血灵珠之后,就更加醉心武道。后来又随着自己的人生变化,所以王阳明才去研究心学的。

“也对,每个人的人生经历都不是一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所追求的。当我们选择的那一刻,不要怀疑,不要犹豫,决定只不过是我们必须要走的一条路,人生就像旅途,难免会遇到荆棘和坎坷,但是当我们走到最后才会发现原来中途的‘坎坷’只不过是我们人生旅途中的一道风景而已。”张其金说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