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重生南宋,泼皮称帝传 > 第481章 氯酸钾-贝托雷盐

胡湘回到了武安。

先说了下目前东阳关的形势,得需要在组建四五千军队,扫清上党一带的金兵,在打通,通过西夏的通道,目前这个局势一定要让西夏拖住蒙古鞑子。

“三郎,在扩大军队,太困难了,等卫州拿下后,我们得先剿灭,不断袭击我们后方百姓的金兵,”胡湘父亲道。

胡湘也明白,目前重要的任务,是让胡家控制区域的百姓,安心生产。

胡湘也说了,南宋也有可能会制作出,撞击发火的子弹。

因此现在得稳定下来,加快步枪的制作,硝石的储备。

现在靠硝田法,虽然源源不断能制作出硝酸钾,但数量还是不行,支撑不了大的战役。

(硝田生产硝石,需要一定的人口数量。)

会议结束后,胡湘来到机械厂。

因为胡湘想知道氯酸钾(Kclo3)工艺制作法,试验成熟没有。

“三公子,氯酸钾这个物质,太不稳定了,比硝石火气都大,”李冶说道。

氯酸钾历史也叫贝托雷盐。

当年法国的化学家贝托雷,把氯气通入苛性钾溶液(氢氧化钾溶液,),得到了两种物质,其中一种是常见的氯化钾,另一种是什么,他不知道是什么。

于是贝托雷把这个物质倒到研钵,想把它研磨一下,忘记了那个研钵是研磨过硫磺的,更忘了把研钵洗干净。

结果贝托雷研了两下,研钵里就发生了爆炸,炸得研杵飞出,差点让贝托雷命丧当场。

后世的摔炮,就经常用氯酸钾和赤磷制作。

在高中化学,实验室经常用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因为有催化剂,氯酸钾可以在三百度发生分解放出氧气,其实氧化铁,氧化铜都可以做催化剂),制作氧气。

氯酸钾的氧化性比硝酸钾都强,因为硝酸钾要发挥出它的氧化性需要一千度以上高温,氯酸钾六百度就分解放出氧气了,有催化剂分解温度可以更低,而且它的分解反应是放热反应。

(不是所有分解反应都是放热反应,例如,把石灰石碳酸钙,锻烧分解成生石灰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就需要吸热)

还有后世安全火柴也用到氯酸钾。

火柴盒的侧面涂有红磷(发火剂),三硫化二锑(Sb2S3,)和玻璃粉;火柴头上的物质一是Kclo3(氧化剂)、mno2(催化剂)和硫磺。

其实氯酸钾和一些易燃物,混合也能制作烈性炸药,威力虽然不如硝化甘油,苦味酸炸药,但比黑火药威力大多了。

不过氯酸钾制作的炸药,只能用于手榴弹,炸药包,地雷,做不了炮弹的炸药(凡是对震动敏感的物质做不了炮弹炸药,因为很容易炸膛。)。

但制作氯酸钾的原料,可比硝石多了,它的原材料是食盐(氯化钠),碳酸钾(从草木灰提取)。

“胡公子,氯酸钾和赤磷,也能用作激发药,看来,我们可以摆脱对朱砂的依赖了,”李冶道。

“嗯,用氯酸钾,在改进下手榴弹的拉火管,”胡湘道。

“公子,氯酸钾工厂,不能建在武安城,”李冶道。

“嗯,我早考虑了,在花岗堡附近,建设一个化工城,”胡湘道。

以后那些易爆物质,有毒物质,应该单独划出一个地方了,花岗堡那里,附近山里是胡家武器生产基地,那里现在建立很多碉堡,防护也很严密。

可以把化工类工厂,建立在那里。

“氯酸钾火性太大,我们做实验,不能和硫磺混合,太容易爆炸,和碳混合,威力小点,我们发现它和煤油混合,引爆后,威力很大,”李冶道。

“现在煤油缺乏,你们试试麻油,”胡湘道,

(当年的八路军,获得了一批氯酸钾,用花生油浸泡处理,用来制作手榴弹,威力也是巨大的,国民党抗战时期为了弥补炸药短缺,用煤油处理氯酸钾,制作钾铜炸药(铜是铜的氧化物,起催化剂作用),用雷管引爆,威力堪比硝酸铵炸药。

1公斤硝酸铵爆炸的威力相当于0.5公斤tNt,硝酸铵是极其钝感的炸药,比tNt更钝感,要是受到潮湿,那要引爆硝酸铵,真不是人力能办到的,因此以前用作化肥。)

“现在你们把氯气通入氢氧化钾溶液,制作氯酸钾,是根据它的溶解度不同把氯化钾分离出来,氯酸钾的纯度怎么样,”胡湘问道。

(氯化钾在水中的溶解度远大于氯酸钾,尤其是在常温下。)

“氯气必须必须通入热的氢氧化钾溶液,反应后,温度降低后,氯酸钾就结晶出来了,再我们把水蒸发后,是氯化钾,纯度还是可以的,”李冶道。

胡湘记得把氯气通入水中,能生产次氯酸,可以消毒,后世的自来水厂,就用氯给水消毒。化学方程式是:cl2 h2o=hcl hclo

应该是常温下,氯气和氢氧化钾溶液反应生成次氯酸钾了,但它非常溶于水,导致降低温度,结晶不出来,最后结晶出来的是氯化钾了。

胡湘给李冶写出了几个化学方程式。

cl2 2Koh=Kcl Kclo h2o

cl2 6Koh=5Kcl Kclo3 3h2o

“胡公子,我一直搞不明白,为什么要用这些符号代替各个物质。”李冶道。

“呵呵,这些符号多简单,李先生也作过很多实验了,其实世上的物质,都是由很少物质互相组合得来的,”胡湘道。

其实我们常见的物质,就是很少种类的原子互相组合成的,毕竟元素周期表,也就百多种,常见的也就几十种。

例如,水(h2o),氧气(o?),氮气(N?),石灰石(caco?),白沙子(Sio?),食盐(Nacl)等等。

比如常见的土更是多种物质混合,有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氧化钙,三氧化二铁,氧化镁,氧化钾,碳酸钙、硅酸钙,各种硅酸盐等等。

“我们通过做实验,确实如公子的预言,”李冶道。

“胡少爷的预言,从来就没有错过,纳和氯气,都是剧毒之物,化合后,竟然成了我们吃的食盐,太神奇了,”戴维也恭维道。

“哈哈,也有错的时候,你们还是要多做实验,化学中的四大反应,你们要掌握它们的规律,”胡湘道。

化学四大反应是: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

化合反应:化合反应指的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例如碳在空气中燃烧,铁和氧气反应。

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的物质的反应叫分解反应。当然这个物质必须是化合物才能发生分解反应。例如煅烧石灰石生成生石灰和二氧化碳。

置换反应:一种单质与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一种单质和化合物的化学反应。例如铁的铁矿石炼铁。

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其实质是:发生复分解反应的两种物质在水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结合成难电离的物质——沉淀、气体、水(弱电解质),使溶液中离子浓度降低,化学反应即向着离子浓度降低的方向进行。例如碳酸盐(或碳酸氢盐)碱液反应,生成新盐,水和二氧化碳

“嗯,我们做的实验都做了记录,南宋炼铜用的胆铜法,就是置换反应,”戴维道。

南宋的胆铜法,就是把铁放在胆矾(硫酸铜)溶液(古代俗称胆水)里使胆矾中的铜离子被铁所置换,而成为单质铜沉积,这种炼铜法,铜比较纯。

(西汉成书的《淮南万毕术》里,就有“曾青得铁则化为铜”记载,晋葛洪《抱朴子内篇·黄白》中也有“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的记载,南北朝时期陶弘景所作的实验,又扩充了以前的范围,不限于硫酸铜,只要是可溶性的铜盐,就会和铁起置换反应。他说:“鸡屎矾……投苦酒中涂铁,皆作铜色。”苦酒指醋酸。鸡屎矾是碱式硫酸铜或碱式碳酸铜。它们和硫酸铜不一样,都是难溶于水的物质,所以要加醋酸使它溶解。

北宋宋哲宗时期,张潜所撰《浸铜要略》,详细记载湿法炼铜了,从浸铜、取铜方法优劣的比较,到浸铜时间的掌握,说明湿法炼铜的胆铜法在宋代已经发展成一套比较完善的工艺。

欧洲到十四五世纪,发现了铁片浸入硫酸铜溶液,看见铜出现在铁表面,被当做神奇的魔术,和古代中国根本不能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