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重生南宋,泼皮称帝传 > 第668章 党项人的心思上

刘庆福也给胡湘安排丰盛饭菜。

但胡湘对一种蘑菇赞不绝口,味道异常鲜美,

胡湘叫来厨师,给介绍了下,这种蘑菇主要是在**月份草原上,雨后生长出来的,前几天刚下过雨,牧民寻到后,采回来的鲜蘑菇。

而且这种蘑菇还能直接生食。

胡湘对刘庆福说,以后这种蘑菇要大量的收购,晒干,户部会收购。

胡湘还给它取名口蘑,一口一个。

(历史上,张家口是蒙古草原货物的集散地,口蘑是草原特产,但都是通过张家口输送到内地,因此叫口蘑。)

三天后。

西夏的丞相高良惠,清平郡王,嵬名令公来到了宣府镇。

目前的宣府还没有大的殿堂,就在大树下面摆了很多座椅,分成两排。

西夏方一排,

胡湘,阿贵,郭德海,刘庆福坐在另一排。

桌上摆了各种菜肴,酒,茶有专人负责倒。

“胡公子,如今金国气数已尽,我们要收回兴庆府,”清平郡王说道。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我们探得消息,金国在兴庆府有三万精兵,”胡湘说道。

“只要你们给我们提供炸药,火炮,我们就能收复兴庆府,”嵬名令公说道。

“嵬名令公元帅,我建议现在不要和金国开战,再过个一年,你们在收复兴庆府,”胡湘说道。

“过一年,胡公子,如今我国民生凋敝,放养牲畜,远不如耕田所得,这塞外,也就兴庆府沃野几百里,其它地方,都不适合种庄稼,”高良惠说道。

“再过一年,金国国力更弱,你们在和金国开战,不就能轻易拿下兴庆府,还能减少士兵伤亡,”胡湘说道。

再过一年,胡家就能把整个黄河以北整合完毕,国力和军力都能得到发展。

“过一年,今年冬天,我怕我们就熬不过去,”高良惠说道。

“阴山南,水草丰茂,千里之广,牲畜会没有草吃,”郭德海说道。

目前西夏占据阴山以南最肥沃的草原,包括后世的巴彦淖尔,鄂尔多斯,榆林,包头,呼和浩特,乌兰察布,这里的草原可比漠北草原富饶多了,后世这里还开辟了无数的农田。

“牧养牲畜,不如种植收获安稳,天天吃喝奶,百姓还容易生病,”高良惠道。

“我们在增加茶叶的供应,每月两万斤,价格在降低一半,”胡湘说道,“冬天时候给你们,给你们提供箩卜干,”

运输箩卜到草原,成本太高了,箩卜切片撒盐晒干,可以极大的减轻重量。

而且萝卜这菜产量特别大,在中原地区是富裕的,白菜,箩卜这类菜,每家种一亩,就吃不完。

胡湘又提出了,让牧民提供羊毛,蘑菇等农产品。

尤其是口蘑,只是味道鲜美,其实是不当饥的,都不如吃口箩卜营养价值高,不如用来换有用的货物。

虽然胡湘提出了很多优惠的货物兑换,但西夏方面,还不是很满意。

胡湘回到住处。

郭德海向胡湘说,党项人要是不识抬举,就让他们攻打金国试试。

“兴庆府没有多少金兵,也不是金国精兵,”胡湘说道,“金国要防护潼关,武关,大散关,一关丢失,关中不保,”

其实金国也派使者杨沃衍到上党,和胡湘二哥在谈判,请求提供火器,述说唇亡齿寒道理。

金国还运来几十万斤的芒硝,芒硝是制作纯碱的主要原料。

硫酸钠和碳,石灰石混合加热,过滤结晶就能生成碳酸钠。

芒硝产于河东郡盐湖。

(河东郡,现在的山西运城,运城的盐湖,主要含量是芒硝硫酸钠,资源量上亿吨,是世界第三大硫酸钠湖泊。)

“这几天,我先不和他们谈,你和他们谈,”胡湘对郭德海道。

郭德海走后。

卢敏对胡湘说道:“我们得让党项人对我们俯首称臣,”

“现在还不是时候,时间到了,先分裂党项人,在拿下他们。”

西夏皇帝李德旺,还有个哥哥叫李德任,本来皇位是他的,皇太子时候,也曾经掌控国家权力,但他的政策和他老爹不一致,因此被废了太子,出家为僧了,立了次子李德旺为帝,不过李德任在党项贵族内,影响力也是巨大的,不比三弟清平郡王小。

现在的李德旺,李德任兄弟都是五十多岁的人了,但李德旺没有儿子,李德任有儿子。

“现在西夏有多少兵丁,”卢敏问道。

“我估计有六万多壮年男丁,这些年累计从我们这获得各种火器,不下十万杆,大都是滑膛火药枪,现在他们打猎都不用弓箭了,”

“他们要还是弓箭,长矛,那打他们就好打多了,”

“不给他们提供火器,金国会灭了他们,蒙鞑子也能把他们灭了,只要党项人和宋国接触不到,得不到宋国火器,党项人就是我们的看门狗,”

“宋国的火器制作,进展太快了,比我们当初进展都快,”卢敏说道。

“有现成样品,钱财不缺,能工巧匠也缺,那像我们,研制内燃机就二十多个工匠,要是增加十倍人看看,那进度还不飞速发展起来,何况宋国用举国之力的工匠制作火器,”胡湘说道。

“那宋国火枪制作,会不会超过我们,”

“也有可能超过,宋国最不缺能工巧匠,但以后打仗靠的是火炮,空中的飞艇,”胡湘说道。

栓动步枪,它的机械加工工艺并不是很复杂,只要工匠们不断的钻研,不断的完善机械设备,就能制作出来。

(后世的苏北新四军用的马厂枪,媲美汉阳造,就是马厂镇那些目不识丁的铁匠,靠红炉,钻头,帖子,锤了,钳制作出来的,马厂铁匠会造枪,是当初马厂镇一个工匠在河南巩县兵工厂当过工人,回到三不管地带的马厂镇后,就靠造枪为生计,亲戚传亲戚,邻居传邻居,马厂一带穷苦百姓就靠卖枪为生。

为什么都是偏远地带,穷山恶水地带百姓会造枪,是他们比当时的上海,北京天津大城市铁匠技术高吗!

不是!因为那些地方是官府管不到,是法外之地。

宋**器监的工匠,很多都是识字的,技术可比那些马厂工匠高多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