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首辅 > 第115章 浅聊一下这本书的主角

首辅 第115章 浅聊一下这本书的主角

作者:煌煌华夏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5-03-28 21:25:54

第115章 浅聊一下这本书的主角

第115章 浅聊一下这本书的主角

写到最新的一章,内容有些阴暗,因此作者君也认真翻看了每一条评论,果然,批评的声音有很多。

实话实说,作者君很高兴。

批评的声音越多,越说明现在的读者群体三观还是很正的。

尤其是以黄赌两种方式来聚敛钱财的行为,确实是低级甚至是下流。

再回应这些评论之前,作者君先阐述一下动笔写这本书之前的准备和考虑吧。

怎么塑造本书的主角或者说作者想要塑造一个什么样的主角。

这一犯难就足足半个多月。

如此一来,作者君就有了塑造主角的灵感。

同质化就没劲了。

陆远在淳安期间团结了曹大为、翟年这些个地头蛇,制定了一个打击黑恶势力的政策,这总能算是好政策。

其实细琢磨的读者已经看出来了,这本书写到今天,咋感觉主角什么都没做?

两个字概括。

张居正在嘉靖朝时期最大的官只当到了右春坊右德谕,翰林院的侍读学士,正四品还是正五品来着,离着电视剧中的兵部尚书差出十万八千里。

其后陆远还给庚戌之祸后的北京送去了二百万两以及三百万石粮食,送了几十万件棉衣。

高台教化感化不了他们,大棒屠刀主角目前又不具备,可又身为一个穿越者,总得干点什么吧,他只能缝缝补补、勉强度日。

看这部电视剧的过程中,作者也会去去看《明世宗实录》来进行史献和文学作品之间的对比印证,电视剧对嘉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美化,但也更立体的塑造了严嵩、徐阶、高拱和张居正等人的人物形象。

能看到这种评价,作者君挺高兴的,说明这个官僚形象塑造的还算成功。

只有一种东西能做到。

这也是史献中不曾存在的东西。

陆远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和力量,这是官僚的必备技能,无论想做好官还是贪官,团结都是前提。

无论制定的政策到底是好还是坏,首先需要施行出去、下面的人执行起来才能看出是好政策还是坏政策。

团结。

没有任何关于张居正的御前奏对、进言上疏。

不然短短半年的时间,主角去哪里变出能活几百万人命的物资?

在前面的文章中,主角和韩士英的对话已经说过,这种方式并不长久,士绅的血早晚吸干而且会滋生大量犯罪,主角的目的是将士绅手中的土地通过诱惑士绅消费的方式让其主动交出来,然后租还给百姓,将自耕农的数量变多、佃户的数量变少。

感觉主角什么都没做,那是因为主角身份不够。

北方的百姓被抢走了所有的粮食和衣物,南方的百姓失去了家园,迁徙流浪。

就是粮食和衣服!

这是最本质的东西,是唯一能让人活命的东西。

一个通过斗争和合作走上历史舞台的官僚。

官僚。

还要救国救民,还要干干净净、堂堂正正。

士绅做不到。

而粮食和棉衣这种原始生产资料士绅阶级手中最多。

在其位谋其政,主角只做自己应该做的事,不该自己做的,一件都不做。

难道这几十年,张居正什么事都没做吗?

他想要改革救国的心,是到了万历时期做了首辅才有的吗?

显然不可能,只是因为他的身份、资格太低,所以从内阁到司礼监没人搭理他,史献也懒得记载。

事实就是没有成功。

后来陆远去了臬司衙门,团结着严党党羽和清流官员,筹措银子将浙江兵备空额的几万名士兵补足,这也算是一件于国有利的正事。

主角上过疏,有用吗?

历史依旧发生。

因为坐在文渊阁里决定国家走向的不是主角陆远,而是严嵩父子。

可这个责任,却要被加到一个户部侍郎的主角身上。

在合作中保留斗争、在斗争中求取合作。

和电视剧对比,《明世宗实录》就像是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一大段一大段的文言文,只有分段还没有标点符号,读起来又累又折磨人。

因为张居正只团结了少部分人而得罪了包括万历皇帝在内的大部分人。

而到了隆庆、万历朝,张居正的出场纪录瞬间就多了,史献中开始记载他说过哪些话、做过哪些事、制定过哪些政策。

张经没有军费,北直隶也没有过冬的钱粮棉衣,那就是史书上一行行文字重现。

即使存在如此巨大的史献偏差,我们也不能否认《大明王朝1566》是一部极好极好的历史权谋剧,因为我们喜欢这部剧,看的不是历史本身,而是从嘉靖到一众官员之间的斗争。

所以陆远需要先让这些人赚到钱,才能让这些人心甘情愿拿出钱。

三八.六.一六六.二一一

当然,严嵩成了绝对反派,徐高张成了正派。

这种就是文学作品必须要存在的塑造性,不然照搬史献复制粘贴,就没人看了。

哪怕是大名鼎鼎的张居正,在《明世宗实录》的记载中,也是一丁点出场记录都没有,最多就是吏部的任命公文中会例行公事的提起这个名字,某年某年某日,张居正任某职,没了。

主角也做不到。

张居正一道奏疏都没有给嘉靖皇帝写过吗?

还有的看到最近几章颇为气愤,觉得主角穿越过去,没有说救国救民,反而干的全是现代社会公序良俗不能接受的坏事,盘剥民财。

主角的下流盘剥的确害死了一些人,也助涨了有违现代人视角下公序良俗的不良风气,却又救了无数本该在历史中死去的穷苦百姓,这到底是对是错、是忠是奸?

主角确实是官僚做派,但他面对的本就是一个官僚作风习性达到封建时期顶峰的明清政治官场,想要为这个国家做些实事,除了修修补补,还能奢求一个户部侍郎做什么?

汪直倭乱这一时期发生了庚戌之变,大明朝同时面临着南北两个方向的大灾难。

如果主角的不体面值得批评,那么书中这个时期,只能眼睁睁看着天下苍生受苦却又无能为力的张居正、海瑞,他们应不应该被批评?

他们不会被批评,因为张居正才刚中进士没几年,还在翰林院内当编修,海瑞更不会被批评,因为他连举人功名都没有。他们没有国家赋予的权力,因此没有拯救国家百姓的对等责任。

书中这个国家会走到哪一步、该走到哪一步不是目前阶段下主角有资格去插嘴的。

虽然拿出来的银子不算太多而且也并不干净,但前前后后总也算给张经筹措了几百万两。

只有恢复民生才是富强国家的正途,这些内容有写啊,但是实现这些需要时间啊,为什么偏偏只看到了主角大搞黄赌的肮脏揪住不放呢?

还有朋友聊了张居正的改革,张居正是什么身份?

托孤大臣、首揆大学士、太子太师,多重身份的加持下他的改革成功了吗?

四刷还是五刷记不清了。

而在史实中,张经是没有这笔银子的。

最后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挂白额春联。

就算主角说出口,也没人会关心。

是,主角是穿越者不假,但主角也没本事变身奥特曼。

想不明白就去看电视剧找灵感。

一开始确定这本书名叫做首辅的时候,作者君当然是想塑造一个三观很正的主角,可是转念一想,这和《大明太师》起了冲突。

在这种情况下,谁能救普天下的百姓?

从杨廷和一直到最后的徐阶,前后历任十几名辅臣,只有这些辅臣在史书中存在感比较强。

比如庚戌之变。

黄和赌不可否认的下流,但也是不可否认可以快速吸纳现金流的一种方式,也是靠着这两样,主角才能给张经拿出军费,让原时空倭寇登岸大肆制造杀戮没有出现,也是靠着这两样,没让河北大地如史书般饿殍遍地、易子而食。

严格来说,这一百多章内容,主角只干了一件事。

那就是在史献的绝大部分篇幅中,是只记载能和嘉靖皇帝答上话的内容。

冻毙饿亡者累数十万计。

不团结就没有行善或者作恶的能力。

当然是《大明王朝1566》这部作者君心中的神剧。

亦或者江南哪里哪里又被倭寇攻陷,多少军民死于倭寇之手,甚至整座城被焚毁,无数百姓流离失所,逃亡流浪。

皇帝做不到。

谁不想做个体面人。

所以就有了这本书之前这一百多章毁誉参半的内容。

作者可以去写主角有救国救民之心,也有满腔正义之气,用道德、教诲、公义的方式来劝说这天下的官员、士绅都要如何如何,用自己高尚纯洁的个人魅力来感化已经烂透的封建士绅地主阶级,然后这些官员士绅就纷纷醒悟,主动把侵占的生产资料还给已经卖身为奴的佃户,以此来全力支持主角的改革,那么会不会又有很多读者站出来批评主角理想主义,胡说八道?

一定会有,因为作者已经被批评过两次了。

这就是在斗争中求合作。

因为张居正入阁了,他的身份够了,有资格对这个国家指手画脚了。

再然后户部侍郎,陆远要替总督衙门筹备剿倭的军费,于是陆远需要向韩士英团结了,可韩士英包括整个江南显然不愿意接受陆远这个非党派人士。

为什么,因为张居正的身份资格不够。

他在嘉靖朝这一段历史中没有任何存在感。

连个标点符号都不给。

但也是通过看这种最原始史献,作者君发现了一个关键点。

一个现代官员穿越回嘉靖那个时期,没有超能力、没有系统,除了有几百年王朝更迭、政治制度革新迭代的经验教训之外,只能先融进这个时代的社会,再去说改变这个社会的事。

而这个融入的过程,是注定不会光彩的。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