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首辅 > 第123章 官僚们伟大的奉献精神

首辅 第123章 官僚们伟大的奉献精神

作者:煌煌华夏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5-03-28 21:25:54

第123章 官僚们伟大的奉献精神

第123章 官僚们伟大的奉献精神

倚老卖老是官场常用技能,而且是极好用的技能。

恰如此时此刻,严嵩拿出当年提拔万镗做南京都察院副都御史的事出来说,既是敲打万镗也是敲打在场所有人。

严嵩当年可是做了接近三年的南京吏部尚书,这堂内多少人是他严嵩一手提拔的。

你们这群人但凡有点良心,知道什么叫做提拔之恩,也该老老实实听我严嵩的话。

什么叫年岁已大、再无英姿锐气、无力整顿吏治,直白点说,不就是你们觉得我严嵩老了,你们的翅膀也硬了,动不了伱们吗?

陆远此刻也是聚精会神,等着万镗的应对。

这种倚老卖老的技能最是无赖也最不好接,陆远前世遇到很多倚老卖老的人,大多时候的应对也只能俯首帖耳,由着对方占去言语上风。

尤其是看到诸如陆伯兴、崔益宗(崔彦表字)这些年方而立便可独挡一面的英杰,心中更是痛快,想咱们那时候三十多岁才刚进翰林院,可对治国安邦之道尚懵懂无知呢。”

孙世祐忙插话道:“适才陆侍郎说户仓银只有四百三十一万两,而今却说前后出了四百五十万两。

如此便有了九十六万两的缺数,难不成,陆侍郎还自掏腰包补了那九十六万两的缺数吗。”

“度支司是下官之前在管,当了户部左侍郎后,漕运总督衙门也归下官管,既然孙抚台把这事提出来了,下官也在,那就当着阁老的面先解释清楚,需要给内阁具疏呈报的,后补便是。”

“阁老说的是啊,咱们都老了,不过下官可是远远比不上阁老,阁老当年才情满金陵,其画、其辞、其字无不为世间佳作。

六月夏汛,出了二百万石赈灾,余下的五百三十四万石粮食,不幸失火焚烧一尽,工部、户部的结案都有,火铺当日负责灭火的几百名火差证供也在刑部放着,如何能叫不清楚。

既然孙抚台想知道,那陆某便说明白。

孙世祐于是言道。

“下官自来了南京,可不像郑部堂、张部堂两位那般有人帮衬着,反而处处被人掣肘,皇上圣谕,钦命下官兼任总理粮储、漕运河道的差事,可下官上任之后才发现,南直隶粮储各仓、漕运河道各仓全部是空仓。

众人以目视之,正是应天巡抚孙世祐。

但严嵩也有话说,顺言道:“是啊,老夫犹记得当年整庵先生的谆谆教诲,三十年弹指一挥间真好似换了人间,现在老夫再回南京,看着满堂的青年才俊,实心为皇上感到高兴。

陆远淡定说道:“孙抚台多虑了,陆某耕读传家,可没有那么厚实的家产自掏腰包拿出这小一百万两银子来。

“阁老、郑部堂、张部堂,有句话,下官不知道该不该说。”

而下官到任当天,潘部堂还说夏汛的时候,工部防灾救灾用了不少银子,下官去往工部查账,发现共从户部调用五十万两。

这里万镗口中的整庵先生,便是正德朝和嘉靖朝早期的南京吏部尚书、掌翰林院事罗钦顺。

下官还去了通政使司,自陆侍郎上任至今,南京各部、司、局衙门的公费支出也有二十七万两。

当年的嘉靖皇帝还只是初登大宝,忙于大礼议之争,哪里会认识严嵩这么一个小小的南京翰林侍读,没有罗钦顺这位江西老乡兼老师的赏识提拔,严嵩凭什么火箭式提拔,直到走进嘉靖的眼中。

“如何没有。”孙世祐言辞凿凿说道:“下官当时就问过您,南京户仓里的粮食去了哪里、漕运总督衙门里的银子又去了哪里。户部那么多上仓里的课司局实税又去了哪里。”

倚老卖老这一招也没能成功。

“阁老说的极是,下官自重回南京之后,很多事上也多亏有了这些位年轻同僚的帮衬才能得心应手的处理好,不然两眼一抹黑,怕是现在连有哪些同僚都认不全呢。”

严嵩皱起眉头来:“孙抚台,今天只是大家坐一起闲聊几句,你有疑惑之处应该向都察院、向内阁具疏,这个场合说出来,岂不是弄的同僚们都很难堪吗,坐下。”

江西是大明朝的状元摇篮,更是科举第一大省,从这里走出了太多太多辅臣、尚书。

这九十六万两,乃是在座的各位部堂、在座的各位侍郎变卖家产、田地凑出来的,已经去了北京的韩士英韩部堂,更是将四川祖籍的五百亩职俸田卖了个一干二净,大家群心策力,这,才凑出了九十六万两银子出来!

国家艰难,在座诸位部堂、侍郎无不是世受国恩,感念皇上之不易,故慷慨解囊,只求陪着朝廷渡过这次难关。

时至今日你做了首辅,也是当年罗钦顺向很多老一辈推荐,是他们信了罗钦顺的话,推你做了两江魁首,不然没有江南士林的全力帮助,你凭什么当首揆!

“南京户仓里的粮食一共有一千一百六十四万八千二百石,这是陆某上任南京户部右侍郎第一天时的留存,这笔粮食第一次给了总督衙门三十万石以做军粮、后陆陆续续又调拨了一百万石,庚戌之变后给北京调运了三百万石。

张润亦是含笑点头:“陆侍郎、崔侍郎,的确为年轻一代翘楚。”

这罗钦顺是江西吉安人。

陆远走到两班官员中间的空道上,先冲着严嵩做了一揖,而后侧身望向孙世祐。

在郑部堂、张部堂还有你孙抚台来之前,南京城,侍郎并尚书级官员,已经四个月没有领过俸禄了!”

三八.六.一六六.二一一

不是倚老卖老吗,万镗直接给严嵩搬出了一个更老的出来。

天下士子半江西,真以为这句话开玩笑的吗。

说着话,严嵩看了一眼郑晓、张润二人,郑晓反应迅速,立马接话。

下官查了度支司、漕运总督衙门、河道运司衙门的帐,发现怎么都对不严实。”

那时候已经致仕的整庵先生就多次教诲我们这些后生,言‘分宜之才,两江魁首也,擢以厚用,假日必为国朝柱石’,当年南京很多老恩师都对整庵先生之言深信之,果今阁老为我大明柱石,只叹,整庵先生如今业已仙逝,若是还活着,该多欣慰啊。”

严嵩抬手示意:“今日又不是正议,在座的各位也多是老友故交,闲聊几句有什么当说不当说的,尽管说便是。”

浓浓的警告味道。

反正被训斥几句又不会掉块肉,便捧着对方说吧。

时嘉靖二年,严嵩调任南京翰林院任侍读,因此算是罗钦顺的学生,后王阳明立心学,罗钦顺还和王阳明在江南掀起了一次学术之争,严嵩当初已经担任国子监祭酒,号召学生们一起支持罗钦顺,斥责心学为邪说,由此得罗钦顺赏识。

严嵩同样也沾了江西这个籍贯的光。

陆远气定神闲答话。

再往后罗钦顺致仕,潜心学术教导后进二十载,门生遍布江南,也在此期间,严嵩只五年时间便做上了南京吏部尚书的位置。

陆远瞄了一眼严嵩,果发现后者的脸色此刻显的有些不太自然。

户仓银存银为四百三十一万两,第一笔就给了张经五十万两,后又给了二百万两,庚戌之变给了北京二百万两,整四百五十万两。”

还难堪?

难堪什么,坐得端行得正,有什么好难堪的。

后罗钦顺转任南京礼部尚书,没两年,严嵩升任南京礼部右侍郎。

这里只看万镗跟着感慨叹气。

你想要倚老卖老摆老资格,万镗干脆请出江南这尊儒学大佛来,并且提醒严嵩。

“这个问题陆某已经向您解释好多遍了,既然今天当着阁老的面您又问及,那陆某便再回答一遍。”

“质疑过吗?”

这话看似是偏袒,实际上却是想稀里糊涂把孙世祐说的话坐实去。

此话一出,孙世祐当场傻眼。

赞扬的话抛了出来,批评的声音紧随其后。

万镗看了一眼陆远,后者便知道该自己出场了,偷偷深吸一口气,恰对上严嵩投来的眼神。

殿阁内陷入了寂静之中。

孙世祐当即站了起来:“陆侍郎,什么叫下官当初什么都没说,下官质疑过。”

既然当面说了就当面说清楚,要不然私下里再去办算什么意思。

你们。

这么伟大的吗?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