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首辅 > 第201章 考成法的阶段性总结

首辅 第201章 考成法的阶段性总结

作者:煌煌华夏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5-03-28 21:25:54

第201章 考成法的阶段性总结

第201章 考成法的阶段性总结

刺杀案的七日后,人在苏州的张居正匆匆赶回了南京来见陆远。

“明台。”

张居正满脸的担忧:“您没事吧。”

“没事,这不是好端端坐在这吗。”

人在文渊阁轮值的陆远右臂上系了一条白布,这是为韩邦奇挂的孝。

等到明天就可以去掉了。

“刺客抓到了吗?”

陆远叹出口气:“没有,南京城太大了,五城兵马司盘查了所有近日里入城的外地人没有任何发现,想来是之前早就潜伏在南京之贼所干,搜查难度太大。”

张居正闻听也是恨的咬牙。

“奸恶贼子竟敢行刺朝廷命官,明台心中可有怀疑之人。”

“没错。”张居正说道:“这几个月的时间里,应天三府各级官员都在做事,但谈不上多么积极主动,更多的还是碍于考成法的强压,但目前来说也没人主动表达出抗拒的态度,所以居正说都在观望。”

张居正连连点头:“确实是这个道理,若是按照皇上的旨意,推广至江南六省,那么各省官员一旦如此,该怎么处置?总不能将所有的官员全部惩处罢黜吧,如此看来,居正此法确实是不如明台的办法思虑周全。”

“观望?”

这并非是张居正有意恭维陆远,而是实心实意的话。

“你的考成法是一月一考,这几个月就没有多少完成的官员吗?”

“倒也不是全不办。”张居正解释道:“但就有一点非常巧合,每个府、每个县办结的数量都大体相同。”

陆远讶然道:“怎会如此?”

“许是汪逆余孽所为。”陆远将责任推给了倭寇。

陆远摇头不愿继续说及此事,转了话题:“不说这事了,你这几个月一直南京、苏州、常州来回跑,感觉如何?”

闻听此话,张居正叹了口气。

陆远了然点头:“你想说这三个府的官员其实都不服气,只是又碍于不敢正面相抗,所以一直消极着干事,完后等着别人先做出头鸟对吧。”

“感觉,都在观望。”

“呵呵。”张居正笑了起来。

“那是皇上应该考虑的事,和咱们无关。”

“你是怀疑,这三个府的官员暗中串通一气,商量好了做相同的成绩来应付考成,如此,奖也不可、惩也不可,日后只要依旧如此,那么就可以坦然应对。”

“何不请张部堂趁胜追击进攻平户,将那汪逆活捉归案,查明真相。”

一提到正事上,张居正也收拢心神,认真答话。

陆远顿时明白。

张居正嫉恶如仇,便欲以此为借口,催张经兵攻平户,活捉汪直。

“明台有所不知,自从考成法颁行之后,三府积压之公案没有一個办结的。”

在没有确凿证据之前,这是唯一的官方答案。

这几个月两人并推不同的考成制度,这期间张居正也在实践中摸索和比较过,陆远的办法可能会造假、会虚报甚至会瞒报,但是不可否认的一点就是官员之间很难串通。

评分制,公务和经济双重评分,即使前者可以串通着来办,后者就注定无法串通。

因为每个府县的经济基础不同,谁也不知道第二年收税的时候,彼此之间的增长情况。

等到结果一出来,评分打出来,前两名提拔走了,最后一名滚蛋回了老家,谁愿意做那位傻子。

见张居正有些意志低迷,陆远赶忙开口鼓励了一句。

“这种事很正常,你也不用因此记在心上,地方官员别的能耐没有,串通一气对抗朝廷政策这方面,那是相当团结。”

一听陆远这话,张居正不由失笑,拱手道:“还是明台看的透彻。”

“你忘记本官是从知县开始做的了?”

陆远微微一笑:“在地方上做官难免会沾染一些不好的行为,毕竟有句话叫做和光同尘,想在地方上干好工作,有的时候就要做一些不该做的事。”

“所以朝廷就是因为这一点,将地方官称之为浊官,限制浊官入阁。”

张居正沉声道:“朝廷知道地方官想要一步步做到一省布政乃至六部尚书,或多或少都会干一些国法所不许的事,因此朝廷不允许地方官入阁为相。”

“事实证明,这样有用吗。”

陆远反问道:“朝廷担心地方的浊官入阁成为贪臣、奸臣,所以只允许翰林院的清流入内阁辅政,可自有内阁以来,凡所倒阁之臣,其所被弹劾之状中皆有受贿、结党之罪证,其所适乎?”

张居正由此而沉默。

“逃避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陆远直言道:“是官无不贪,是官无不詈。

先孔圣人曾有一典故,说的是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樊请学圃。子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

在孔圣人眼中,种地种菜就是小人之学,是故天下读书人无不以登科入朝为大夫举,认为只有为官才可报效朝廷,都觉得自己做官比别人做官要强,这便是野心。

贪心只是野心的一种,连一点野心都没有的人,怎么谈上进呢。”

陆远的话让张居正只觉目瞪口呆。

还有这种说法?

对此陆远只是笑笑。

这就震惊了?

你要是知道嘉靖亲口说他知道严嵩贪腐还不三观崩碎。

“叔大啊,咱们大明朝走到今天,贪官查处了很多,清官也有不少,无论是贪还是清都一定会存在,我们不能刻意去逃避贪腐存在的事实,认为将眼睛一闭不去看就不存在这肯定是不行的。”

陆远也没有教诲的意思,只是说出了自己的一些人生感悟:“有贪腐就去惩治贪腐,但是惩治之后要反思,要懂得总结贪腐为什么存在的经验,然后去改变。

底层官吏为什么贪腐,是因为俸禄不够还是因为监管不足?

为什么一个本来清正的读书人到了地方为官时又很快的同流合污,是因为他本性就贪,还是因为如果不和光同尘他就要受到排挤,继而无法立足?

这些问题都要去反思,去总结,然后就做相应的处置,这样才是合理的应对问题的态度。

不能一推了事,将所有的过错全部推到被查处的官员一人身上,就说是他做的不对,是他该死,然后标榜自身永远都是对的,不去总结反思也不去改变,那么贪腐的行为只会继续存在甚至愈演愈烈。”

对陆远这个说法,张居正还是非常认可的点头。

“明台所言甚是,自太祖开朝,凡所贪墨钱财五十贯(两)以上者,皆剥皮萱草,可如此酷刑严苛,贪官却仍旧屡禁不止,时至今日更是越来越多。”

“普天下之官员,八成甚至九成都贪!”

陆远沉声道:“这个时候还怎么查贪官?让贪官查贪官吗?现在我们发现查不动了,那还不该寻求反思和改变吗。”

两人从考成法聊到了官员贪腐的问题上,张居正也明白了陆远的意思。

“考成法推行之所以困难,是因为居正从一开始就将他们全部当成了‘贪官’,认为他们什么事都做不好,需要一板一眼指导着才能做好事、做对事,所以他们抱团来抵抗、来反对。

而明台的办法则是把他们当成‘清官’、‘能臣’,鼓励他们放手去做事,给了一个宽松的考核标准,却又出了严厉的奖惩机制来做束缚,两者相互辅成,目的只是希望他们能切实的去沉下心让自己的治下变得富庶起来,其他的并不在乎。”

“不是不在乎,是眼下没法顾全一切。”

陆远强调道:“我们不能一边催着他们干出成绩,一边又对他们的所有行为横加指摘,咱们大明朝两京一十三省,几千个县啊,是这几千个知县稳定着整个国家上万万百姓,他们一旦不做事,那么内阁就算一天出十道良政也只是镜花水月,整个天下仍然踟蹰不前。

我们要相信他们可以做好,而不是认定他们什么都做不好,慢慢去干事,慢慢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急躁是成不了大事的。”

张居正起身作揖,心悦诚服的答话。

“明台教诲,居正一定牢记于心。”

语落,张居正又问道。

“那明台这几个月的时间,可发现凤阳三府存在什么问题吗。”

这个张居正还会反将军了。

陆远哈哈一笑。

“当然有所发现。”

“可否请明台示下。”

“你这是考校本官呢。”陆远笑着点了张居正两下:“既然伱想听,本官就唠叨两句。”

“洗耳恭听。”

“凤阳的问题最突出,主要症结是当地的国戚士绅有常例钱可以分,也就是自太祖始至今日每年都拨付的三到五万两白银,这笔钱就像是一笔养老的银子,将凤阳这些国戚士绅都养成了懒汉,他们不希望现状得到改变,并且抗拒改变。

这就是第一个问题,惰性。无论是士绅还是皇亲国戚,这个身份让他们一辈子衣食无忧,所以身上永远带着惰性,好比这天下数十万官员,他们干的好与不好,只要犯罪的事没有被人抓住把柄,那么就永远不会丢官,最多只是暂罢而后等待起复。

想想唐宋时期那么多诗词大家都在干什么?他们当着官却在游山玩水,挥毫笔墨,给咱们后人留下了瑰丽的诗词歌赋,可对得起他们当时吃的朝廷俸禄吗?

咱们现在也一样,很多知县上任之后觉得这一辈子仕途也就如此了,便开始终日里吃吃喝喝,闲散度日,等到六年京察快到的时候就赶忙托关系走门路,不求能混个提拔,哪怕留任也是可以。”

“凤阳的问题突出了一个惰字。”

陆远收拢心神继续说道:“考成法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去惰,另外庐州府这一次很出彩,究其原因本官也问了,是因为庐州府上上下下清理出来很多的无主田地,这一件好事同样带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你适才说的贪字。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无主田,这些无主田不在册,之前又都在哪些人的名下?

到底是谁贪去的,普天下只有庐州府一个府贪吗,这一点要去查,但是去查就会有阻力。”

张居正忍俊不禁道:“听闻有不少王爷、国戚上疏弹劾明台。”

“这事你都知道了?”

“早就传开了。”张居正笑答道:“官场没有秘密,这话还是您说的。”

陆远哈哈一笑:“对,没有秘密,他们弹劾本官就是因为合肥县查了他们的田,他们气不过。这不就是一个贪字吗,咱们要想一查到底就会因此得罪很多人,症结已经找出来了,便是田。

怎么处置这个症结,那就需要降低田的价值,让他们不再将田当成命根子,强行查抄的阻力巨大,我们要一点点去做,要让他们这些人将注意力和精力从田上转移开,这样才能完成清田的事。”

发现问题,找出症结,慢慢处置。

张居正感慨拱手。

“比起明台来,居正实在是才疏学浅,好高骛远。”

顿了顿又道:“那,松江府呢?”

提到松江二字,陆远沉吟了片刻,随后露出了笑容。

“松江暂时没发现任何问题。”

“哦?”张居正来了兴致:“这是为什么?”

“因为。”

陆远很是赞赏的说道:“松江有一个好知府,一个很聪明的知府。”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