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首辅 > 第259章 逐渐实干的江南官僚

首辅 第259章 逐渐实干的江南官僚

作者:煌煌华夏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5-03-28 21:25:54

第259章 逐渐实干的江南官僚

因为改稻为桑的事被列入了考成指标,因此吏部考成司的官员也有被安排去往浙江和江西出差的,等回到南京的时候便口口相传将一些在当地的见闻说了出来,陆远自然也听到了一些。

张四维给陆远收集了一些两省当地的报纸,陆远看后发自内心的高兴。

这些报纸的内容用了很大篇幅宣传了当地的主官都做了些什么,文兴盛这人也是赫然在列。

下基层、访贫苦、务实效。

穿越之前这种领导下基层的新闻容易被百姓们说是面子工程、走过场、演戏,但在大明朝,文兴盛走出的这一步那是实打实的大进步。

所以说哪怕文兴盛在演戏,在搞政治作秀也值得陆远高兴。

不容易啊。

几千年的官僚社会,终于到了这个时期,地方的府县官员愿意为了一项政策的推行与否,开始下到最基层访民问苦了。

“以前咱们的官,十来个人坐在衙门口里,喝着茶聊着闲的功夫就定下一项政策,合不合适、能不能干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是不是有利可图,而现在,像文兴盛这种迈出了这一步,他开始去了解最真实的情况,或许这份报纸上的文字也是经过润色的,也有水份,但这种水分的存在是可接受、可允许的。”

陆远将杭州报纸上的内容转给了通政使司,言道:“发邸报,将这件事发给全江南的衙门,大家都好好看看,号召大家学习,以后再干什么事,多往基层跑一跑,看看到底是真合适还是假合适。”

“提拔就算了。”陆远没同意,言道:“他就是个举人的功名,任上也没出什么太多出彩的成绩,先踏踏实实的在严州干着,等真出了什么成绩再说。”

郑大同以通政使的名义向吏部经历司发了道公文,说是通政使司的人手短缺,需要补充一些官员,并且给了吏部一份选调名单,陆诚的名字赫然在列。

通政使郑大同含笑说道:“这次这个文兴盛干的不错,下官看可以考虑提拔,也算是为大家树个表率。”

郑大同起身欲走,又停住:“对了,太傅,之前下官和您说的那事。”

“好好好。”郑大同眉开眼笑的连连点头:“投缘好、投缘好啊,那下官先回府准备。”

“以后就是一家人了,郑部堂成了我弟弟的泰山岳丈,本辅也得唤您一声郑叔父。”

陆远啊了一声笑道:“听我那弟弟说了,他和令爱挺投缘的,找个时间本辅亲自去郑部堂您府上提亲。”

“不敢不敢。”

“行,那就按太傅的意思,先把这事发到邸报上。”

郑大同连连摆手道:“咱们公是公、私是私,下官不敢居大,您忙着,下官告辞。”

“郑部堂慢走。”

这儿女联姻的事陆远没怎么重视,但能看出来郑大同很重视,因为就在第二天,王世贞就和陆远说起了一件事。

先有这个人后有这个岗,经典。

对此陆远也只是摇头一笑,全然不当回事,陆诚作为自己的亲弟弟,他的仕途注定了会一帆风顺,所有人都会保他进步,至于将来能走到哪一个高度则完全在于他自己的能耐了。

底层政治靠关系,中层政治靠站队,上层政治靠利益。

陆诚有最硬的关系、天然站队也正确,已注定能成为高官,但再想往上追赶陆远那就很难了。

陆远能走到今天这般高度,全然靠着的就是让整个江南政党都跟着有好处,所以从上到下所有人都希望陆远能爬的越高越好,冲这一点陆诚便很难了。

对陆诚如此,胡宗宪、张居正等人也如此,他们的路现在陆远都已经给铺的非常平坦,将来能走到哪一步全看自己。

前提是,要干正事,就比如眼下的改稻为桑。

等了接近两个月的时间,来自浙江、江西两省各府县的调研报告都送进了南京,二百多个县陆远是逐一去看,最后选定了基础条件最好的十五个县。

“预计执行改稻为桑国策的田亩数为十五万亩,如此每年可产蚕丝五百五十万斤,最少能多产丝绸一百万匹,产值将会超过种地的两倍,不过这只是纸面数据,考虑到丝绸增产带来的价格降低、大规模培训、招收纺织工人的工钱以及为这十五个县调拨储备粮的损耗,其所增加的产值大约也就在百分之一百三到一百四区间,浮动不大。”

陆远整理出一份极其详实的数据统计表,包括了粮价、运输成本、丝绸的内销及出口需求、纺机成本、纺织工人用工成本等。

“本辅选定的这十五个县都是漕运最通畅、陆运同样方便的县,周遭也有充盈的朝廷粮仓,足以确保在执行改稻为桑之后的一年时间内,所有百姓都不会出现无米下锅的情况,等到生丝出产,地方官府第一时间进行采购,走漕运和陆运送往织造局在南直隶、杭州的各个纺织厂进行投料生产。

采购的银子如果织造局暂时没钱,那么就由南京银行先行垫付,等到织造局将货卖出去变成银子后,连本带息还给银行,同时对于执行改稻为桑这项国策的十五万亩田地,由海关关税司出钱给予补贴,每亩地每年二百文钱,十五万亩地就是三万两,也不算多,权当是感谢这些百姓对朝廷国策的支持。”

听到陆远的安排,在场的人虽然觉得讶异但也没多说什么。

不过是区区三万两银子罢了,每年多产一百万匹丝绸,如果都用来出口的话,光关税就得多少?

整整一百多万两!

拿出三万两给老百姓还有什么好心疼的。

至于陆远这么做的原因很好理解,就是一个慢慢树立朝廷公信力的过程。

要让老百姓慢慢有一种认知,朝廷的政策是好的,都是惠民的,只要踊跃参与,就能得到可观的回报。

封建王朝的中央政府基本都不存在什么公信力,百姓对政府的态度都是消极的,是被动接受的,因为不接受就是犯王法,要么砍头要么抄家要么强制服徭役,总之就是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下场。

所以这种王朝到了后期,随着中央政府的权威和掌控力虚弱就很难再有凝聚力。

一亿人的政权打不过一个几十万人的政权就是铁证。

离心离德是根本问题。

现在陆远想要做的事就是慢慢扭转这种思想认知,逐步将两者之间的联系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支持。

即国家提出一个政策构思,在经过充分的调研之后推行,民间积极参与给出正面反馈,那么这个国家就没有不强大、不进步的道理。

国家进步了,百姓也获得了回报,从整体到个人谁都落得实惠,这就是共赢。

不敢吹嘘什么思想,但陆远已经能够感受到,在自己的行为影响下,如今江南的官员尤其是中下层的官员,已经开始发生变化,无论他们这种变化是为了逢迎自己还是说单纯的政治作秀,但起码这种变化是正面的积极的,是陆远希望看到的。

还是那句老话,论迹不论心,管你存的什么心眼,只要你愿意去做实事,那就够了。(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