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首辅 > 第302章 忠诚?不,是忠于利益!

首辅 第302章 忠诚?不,是忠于利益!

作者:煌煌华夏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5-03-28 21:25:54

第302章 忠诚?不,是忠于利益!

嘉靖一道圣旨将陆远的所有官职全部罢免,这条消息一传出去,整个南京所有官员都懵了。

原本南京日报上还天天因为教育改革的事吵的热闹,现在也没人吵闹了,矛头集体调转对向了嘉靖。

“江南能有今日之光景,皆太傅之功!”

“此乃乱命,我等无法接受。”

南京的官员群体第一个蹦出来表示无法接受,纷纷上疏北京要求嘉靖撤回圣旨。

你说他们都忠于陆远?

不,他们忠于利益。

因为就在嘉靖圣旨进入南京的第二天,陆远很是干脆的离开文渊阁,随后就开始打包行囊,大有一副离开南京的势头。

“现在江南发展的很好,倭患也平定了,用不到我陆某人了。”

陆远感慨一番,随后来上一句:“陆某打算带着家里人逛逛我大明朝的壮美河山。”

“太傅不能走!”

郑大同作为姻亲,此刻已是不得不第一个站出来表明态度:“皇上若是不收回成命,那这个官,不做也罢!”

“对,不做也罢。”

“不干了!”

“太傅,南京不能没有您,我大明朝也不能没有您啊。”

一群人拦着不愿意让陆远离开,可陆远‘去意已决’,那是说什么都要坚持离开,就这么僵持了能有半个月,从广州急匆匆赶回来的戚继光、俞大猷二人终于是到了。

俞大猷没什么好说的,他这四十多年人生没见过嘉靖,也没吃过嘉靖给的皇粮,没有虚空忠诚的道理,他是根正苗红的江南人,是最瓷实的既得利益阶级,他只忠于陆远。

“太傅但有所驱使,下官愿赴汤蹈火。”

“俞将军玩笑了,你是我大明朝的将军,不是我陆某人的家臣。”

“但卑职更知道何谓对错。”俞大猷单膝跪地,语气坚定:“皇上为奸宦蒙蔽,辜害忠良,卑职当上疏劝谏。”

陆远上前将其扶起,重重叹了一口气:“唉,俞将军快请起,天下只有犯错的臣子,岂有犯错的天子?君要臣死,臣不死是为不忠,无须多说了。”

站在俞大猷身边的戚继光鼓着腮帮子,像是在做着一种极其艰难的决定,最后挤出一句话来。

“太傅,门下要去徐州。”

“你去徐州做什么?”

“练兵!”

戚继光言道:“正所谓居安思危,门下决意去徐州练兵,以备日后再生倭乱。”

“哪里不能去,非要去徐州?”

“徐州地势平缓,更易演练。”

“这时候就不要再折腾了。”

陆远没有同意戚继光的请求,而是言道:“急召二位回来不是为了陆某人的事,也不是想请二位来替陆某人出这个头,而是陆某人已经被皇上罢了官职,谭纶脾气火爆,为这事也辞了官,但海关不能没有人来管,想请两位看好,莫让海关出了乱子。”

“是,请太傅放心。”

“陆某已经不是太子太傅了,这称谓要改一改。”

陆远呵呵一笑:“二位去吧,不要再在陆某这里了,招人眼球,惹人非议。”

两人对视,最后又是齐齐跪下。

“无论何时,太傅一声令下,下官二人无不赴效全力。”

送走两人,陆远便派人将郑大同这个通政使请来。

“他们上疏辞官是他们的事,你这个通政使不能辞,通政使司是江南政务的大管家衙门,你得坐镇好中枢,把江南的政务理顺,不能拿全江南的政务民生当儿戏。”

“太傅。”

“有不好处置的事就再派人来。”

“是,下官明白了。”——

自陆远撤职后一个月,江南六省一直隶超过七成的官员上疏北京请辞,请辞疏几乎将整个内阁堆满,而今的内阁,仅仅剩下严嵩和欧阳必进两人。

要是放在五年前,这种事严嵩能开心死,但今天他是一点都笑不出来。

内阁完全成了他严嵩一人的后花园,但这并不是因为他的强大,而完全是因为白捡的。

但这不是便宜,而是烫手山芋啊。

“江南七千名官员请辞,这要是批了,整个江南全瘫痪掉。”

“六十九名在江南的地方总兵,超过五十人上疏请辞,军务也会瘫痪。”

“阁老,天塌了。”

严嵩看了一眼堆积成山的奏本,而后点点头。

“老夫去面圣,请皇上拿主意吧。”

既然事是你嘉靖招惹的,那就你自己想辙摆平吧。

不出所料,嘉靖对此很生气。

“逼宫?要挟朕?”

“不是要辞官吗,辞啊!朕无不照准,朕就不信了,我大明朝没了他们这些官,还能亡国不成。”

严嵩没有顺话说,也没有拱火,而是颤着手又拿出一道本,展开来读。

“嘉靖三十四年,户部登册入库的税赋折银为四千六百九十万两,来自江南的税赋为三千七百五十五万两,另有海关报关税四百二十二万两暂未入库,其中来自江南织造局、市舶司报关税二百万两,皇上,内帑银悉数来自江南织造局和市舶司,用于支付宫中十二司、司礼监、东厂、锦衣卫的月钱。

国库银用于承担我大明朝宗亲、朝臣的俸禄,供养边军、京营兵的兵饷,黄河水利的修缮和边塞堡垒的加固,河北各省旱灾、洪涝的赈灾。”

“严阁老想要说什么?”

严嵩依旧没回话,继续顺着读。

“南直隶运司衙门同北直隶运司衙门之间每年都有漕运的核算本,去岁一年,全北京用粮三百六十七万石、绢布四十七万匹、牛羊猪二十三万头、棉花三万引、盐七万引,余物无算,这些东西皆为漕运所输耗。

庚戌虏乱,北直隶被掳掠一空,对江南依赖更大,这几年虽复苏些许元气,可根基已伤,辙动间难以完全摆脱漕运供养,若是这些官员尽数辞去,北京城百万官民何以果脯?

皇上,老臣年迈无能,难以为皇上分忧解难,只能请皇上三思而行。”

嘉靖死死盯着严嵩:“严阁老是在恐吓朕?”

“臣不敢,臣有今日盖为皇上恩赐擢拔。”严嵩哆里哆嗦跪下来叩首:“是故,在臣心中皇上便是臣之君父,臣愿为皇上效死,臣不是诤臣言官,但臣今日要劝皇上一句,李成梁这种人只能用来攘外,不能用来安内,皇上若是迷信于他,江山社稷之崩坏,远比贼虏入寇更快百倍。”

“那依阁老的意思,朕要朝令夕改,再去求着他陆远官复原职了?”

严嵩沉默相对,其意思已是不言而明。

“不可能!”

嘉靖拉不下这张脸:“朕就不信,他们还真敢举旗造反!”

“他们不会造反的。”严嵩叹了口气:“可是皇上,一旦江南断税,几十万边军无米下锅,这些大字不识的丘八要吃饭怎么办?自九边往江南遥遥几千里,他们不会飞到江南去抢,只会先从身边抢。

就算咱们抢在断粮之前调兵南下,谁来守九边重镇,九边空虚,北京必然危险,到时候他们不是造反,而是打着勤王保驾的名义北上。”

原时空庚戌虏乱,嘉靖调兵勤王,惟独没有调南兵,哪怕那时候浙直总督张经手里有十几万上过战场的精锐。

你说离得远来不及调?

是从陕甘跑着到北京快,还是从南京坐船走海运到天津下港快?

以物资配送为证,漕运的话最快七八天,最晚不超过十五天,若是海运,那么南方的物资到天津下港最快只需要四五天,而历史上陕甘的勤王兵到北京用了一个多月。

四倍的时间差,论勤王的速度,南兵北调是最快的。

为了防备倭寇抽不出身吗?

张经手里十几万,一万总能抽出来吧,你要说嘉靖看不上这一万人,为什么连太原的三千人都要调来北京?

所以这就是事实。

南兵不北上,勤王都不用。

北兵不南下,抗倭也不去。

双方都很抵触这种事情的发生。

因为谁也不敢保证南方的兵到了北京会不会威胁皇权,北方的兵进了南京,会不会威胁到江南官僚集团的利益和对江南的统治。

甲申国难,崇祯吊死煤山,多尔衮灭了李自成后以为自己就统一了中国,结果发现想象中的传檄而定没有出现,相反打南明比打北明更费劲。

从顺治元年入关到顺治十六年攻陷云贵川才算彻底覆灭南明政权,前后历时十六年,屠城七十余座,其所遭受到的抵抗力度、付出的时间、历经的大小战役远超入关。

只能说南明内部党派众多一盘散沙,士绅阶级的稳定性和团结性太差了,不然拥有接近一亿人口的南明政权,别说战略防御和僵持,就算是大举反攻也不难。

这就是明朝的政治情况,散乱是最要命的缺点。

南北不是一条心。

严嵩劝诫嘉靖的话说的很直白了。

南方是不会造反的,因为造反就是分裂国家,会失去大义,南方都是士子读书人,要脸要名声,可若是这个时候你北方生乱子,我们就能打出勤王保驾的大义旗帜了。

至于说进了北京之后还是不是你嘉靖坐皇位?

“允炆吾侄,叔父是来保护你的,来保护你的啊,你糊涂,为何要寻短见啊!”

嘉靖想想自己的老祖宗朱老四,再想想自己,狠狠打了一个哆嗦。(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