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科幻小说 >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 第1303章 飞行品质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303章 飞行品质

作者:十月廿二 分类:科幻小说 更新时间:2025-03-28 21:26:39

第1303章 飞行品质

“超音速机动性比F22更好?”

林济洪的语气中带着些许意外:

“但是我看项目要求说明书里面好像没有专门提到这一条……”

尽管挂着项目副总师的职务,但他实际上是电磁学专业出身,甚至并非蓉飞集团职工,而是来自航空工业综合技术(301)研究所,此前一直是以外援的形式协助杨韦进行方案规划,到四代机选型结果确认之后才正式被整合到研发团队当中,所以对于竞标过程并不太了解。

“嗯……当时考虑到这个要求比较有难度,而且更关键的是缺乏一个全面的参照……”

杨韦解释道:

“你应该了解,出于严谨性考虑,甲方给出的书面要求一般都是和我们自己的上一代装备进行对比……总之,为了避免后续定型过程受阻,和F22对标的内容就没作为正式内容写进去。”

“不过,我跟空军装备部,还有去年跟美空军进行过正面交手的飞行员同志都交流过,他们一致表示,F22给他们留下的最深刻印象除去隐身性能以外,就是高速条件下的飞行性能,如果说亚音速区间内,F22的机动性还只是正常意义上‘好’的范畴,那一旦进入超音速,则可以说完全是另一个领域……”

F22的绝大部分参数迄今为止仍然属于美国空军的机密,因此这种对标只能通过对公开信息的分析研判,以及部分与之有过遭遇的飞行员口述来完成。

林济洪露出一脸明悟:

“所以才在概念方案阶段就存在的鸭翼后面,额外增加了一组拱形边条?”

他从90年代初就开始搞隐身技术预研,还曾经参与过137号歼-7IIs隐形技术验证机的研制工作,耳濡目染之下,对于航空技术虽然称不上擅长,但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肯定还是懂的。

“这个是气动计算结合风洞验证得出的结果。”

第四代战机的研制工作才刚刚步入正轨,杨韦也乐意拿出一些时间来,捏合新加入的电磁学部门与传统气动/结构设计部门之间的联系:

“为了保证前半球的隐身性能,鸭翼在外形和布局方面做出了一些妥协,在特定姿态和速度区间内的效率不足,而新增的边条翼结合由飞控系统控制的鸭翼,既能强化涡流生成,又可以控制涡流的流向,从而有效改善主翼的大迎角气动特性和升力特性。”

“当然,刚才你和老孔提到的问题,也就是侧后方向的隐身水平,还有面积相对较小的全动垂尾对涡流过于敏感,在极限条件下难以保证飞机的横航向稳定性,这两点既然客观存在,那就是我们下一步需要解决,或者是做出取舍的问题……”

林济洪张了张嘴,本来是想说,这一对拱形边条的存在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来自侧下(上)方的雷达反射,尤其不利于面对空警2000那样的双波段预警机。

不过这一次,却把话憋在了嗓子里。

他已经意识到,跟当年歼7IIs单纯为了验证隐身技术不同,新一代战斗机是一个需要综合考虑整体性能的综合项目,很多情况下,出于整体收益考量,不得不做出一些在局部看来不够完美的抉择。

因此,林济洪决定听完后半段会议的内容之后再做决定。

而这个时候,孔成安也非常恰到好处地接过了话题,并顺势把幕布上投影出的内容切换到了他所负责的风洞测试部分:

“刚才跟杨总还有老林的交流中已经说过不少了,所以我就略过前面的情况介绍部分,直接从第二节继续……”

“关于增加一个安定面的设想,我们也在涪城那边进行了验证,主要是考虑在主翼末端根部下方设置一个或一组腹鳍,这当然是相当常规的方案,但我们在测试过程中还是发现了一些意外的结论……”

一年前的方案选型已经确定了鸭翼 大三角翼的基础布局,如今进入到真正的设计阶段之后,需要重点关注的反而是飞机上的一些细枝末节。

尤其对于新一代战斗机来说,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地方甚至有可能成为决定一个型号成败的关键。

孔成安说着站起身,单独从旁边的包里掏出几张照片,一一排开放到会议桌中央的另一台扫描投影仪上。

因为会议准备比较仓促,所以材料里面的图片都是黑白打印的,一些简单的图表还好,但太复杂的东西实在是看不清楚。

“各位请看,我们初步选择了六种特征方案,也就是各自单双配置的梯形鳍、弧形鳍和细长弧形鳍,再分别设置不同的安装位置和内反角,当然出于隐身性能考虑,鳍片设计均不带有翼刀,而是采用干净构型……”

说到这里,他用眼角余光看向了对面的林济洪。

可以看出,在听到最后一段话之后,后者的面色终于缓和下来一些。

“这些方案对于横航向稳定性的改善能力,以及在极限条件下的抗尾旋性能都基本符合我们过去得出的定性经验,以带有约30°外反角的双梯形鳍为最佳,具体数据在资料的95-110页之间,我就不过多赘述。”

“真正有趣的地方在于,当我们把这个方案的尾鳍与微向上内收的机身尾段结合起来之后,发现在一定迎角范围内有着相当明显的减阻效果,尤其是在高亚音速到跨音速范围内……”

“初步推测的原理为,当气流流经机身尾段时,由于此处存在一定上翘角,气流容易产生分离,而设计恰当的双腹鳍,可以在机身尾段形成气流加速通道,减缓减轻机身尾段的气流分离,从而达到减阻的效果。”

“当然,这一推断并非最终结论,关于此现象的本质,后续仍然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或许还需要一些理论层面的帮助,但如果能妥善加以利用,那么可以有效降低实现超音速巡航的难度,而且考虑到这一减阻效应是出现在后缘襟副翼附近,还可以显著改善飞机的操纵性能……”

对于一架工作在正常性能区间内的飞机而言,“突破音速”这个过程往往要比“保持超音速”更难。

所以诸如eF2000还有苏35等一部分三代半战机,有些时候会宣传自己具备“部分”的超音速巡航能力,也就是在加力状态下突破音障,然后关闭加力维持超音速飞行。

虽然在涡扇10g预期可以赶上工期的情况下,华夏四代机当然不需要玩这样的文字游戏,但同时降低阻力和稳定性,无疑大大有利于飞机飞行品质的改善——

在歼10列装部队之后,蓉飞集团收到了大量来自航空兵部队的反馈,除去例行的赞赏与肯定以外,还有很多飞行员提供的一手信息。

这些内容不属于技术资料,因此缺乏严谨的数据研判,往往只是用简朴语言描述的定性感受,但却让设计团队对于飞行工作有了很多新的认识。

因此在四代机的研制过程中他们特别提出,不仅要造出一架先进的飞机,更要造出一架好飞的飞机。

而飞机的飞行品质,就是最直接对应“是否好飞”的关键因素。

孔成安的介绍结束之后,杨韦清了清嗓子,开始进行阶段性总结:

“同志们应该已经感受到了,新一代飞机对于各方面性能的综合要求是前所未有的,而我们下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优化飞行性能和隐身性能之间的关系,争取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希望各位能在这个大目标的引导下团结协作……”

如此千头万绪的工作,自然不可能在这一场会议上全部解决。

所以他只是简单说了几句漂亮话,接着就话锋一转,开始安排后面的具体工作。

会后,杨韦特地把两位副总师叫到了自己的办公室,准备再额外嘱咐几句。

然而还没等三个人的小会开始,桌上的内线电话便响了起来。

是行政办公室的号码。

接通之后,那边很快响起了高文广的声音:

“杨总,606所那边给我们发了个函,说是希望可以马上使用一下渝都那边的微波暗室……”

杨韦微微皱了皱眉,露出略有些困惑的表情:

“那他们直接去找电磁检测中心不就行了……为什么要专门联系我们?”

“对方说,不是单独验证发动机尾喷口的雷达反射情况,而是要结合我们的飞机模型做总体测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